《宝鼎之光:春秋战国文明一本通》:
夏商周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那时的文化政策是“学在官府”,文化教育完全被官府所垄断。执掌文化大权的是“巫”“史”“祝”“卜”等世袭人士,大凡卜筮、祭祀、历史记录‘、星象观察、文化教育、医药、音乐歌舞、婚庆丧葬等活动,均由他们掌控。章学诚在《校雠通义·原道》中曾经对这种文化现象做过总结:“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斯有学,而官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业。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系统总结了三代时期“学在官府”的文化现象。
然而,那时的巫、史、祝、卜等处在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下,他们是奴隶主上层贵族的附庸,缺乏自由从事文化创造的身份和能力,因而他们还算不上真正成熟的知识阶层。
及至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这种土地制度上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封建等级制也随之瓦解,周天子权威一落千丈,旧奴隶制的社会秩序分崩离析,新的社会关系开始逐步建立。与此同时,随着王纲解纽,昔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文化局面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乃至“自大夫出”的局面。加之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激烈的兼并战争活动,需要大量的杰出人才,迫使统治者不得不打破传统的“尊尊”“亲亲”的宗法旧制招贤纳士。这一切大大动摇了周代的官学基础,直接冲击着位居社会中流要冲的士阶层。一大批昔日在王宫任职的文化人士依靠“二父子相传,以持王公”取得食禄的优裕生活不复存在了,他们被迫走出王宫,除一部分在地方诸侯国就职外,另一部分则日渐流落民间。《论语·微子》曾描绘春秋末期王室乐队四散天下的图景:“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人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他们既无定主,又无恒产,背井离乡,游走四方,“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为了生存,只好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谋生计,故一时间著书立说者有之,聚众讲学者有之,襄礼赞仪者有之。先前传统的学术授受关系发生了变化,开始由官府转向私门。从此,长期被垄断在官府的学术文化逐渐下移,新兴地主、商人、平民子弟,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文化知识渗透到社会的不同阶层,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到春秋末,私立学门的现象已很普遍。如周守藏史老聃“见周之衰,乃遂去”,著《老子》,创老学。孔子亦兴办私学,亲删《诗》《书》,以六艺教授门徒,相传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成为创私学、兴教育方面成就最高者。又如鲁国乐师师襄子、郑人邓析、苌弘等,也都收徒授学。
随着私学的兴起和学问的渐次播散,民间甚至于边远地区也出现了一些精于礼乐的文人。如身为“夷人”的郯子居然到礼仪之邦的鲁国大谈礼乐,连鲁人都自愧不如,可见中国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一个具有鲜明文化标志的社会阶层——“士”阶层崛起的新时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