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该书原书绪言指出“按古来作诗之多,首推放翁”,“首推”二字很准确。陆游之子曾编订其诗作九千二百余首,以陆游在蜀地生活近十年,乐其风土,离开后未尝一日忘蜀,于是名之为《剑南诗稿》,若加上其他遗作,那么流传下来的陆游诗有一万多首,实为古今诗人之冠。
陆游的祖父陆佃做过尚书左丞,父亲陆宰任过朝请大夫,他们在经学和文学上都有著述传世。宣和七年(1125)十月,陆游出生前十天,金人(女真)敲定了进攻北宋的计划,十二月大举南侵,于第二年“靖康元年”正月渡过黄河,北宋首都汴京陷落,徽宗、钦宗父子被金人掳走,北宋遂亡(即所谓“靖康之耻”)。而河北兵马大元帅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成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形成与金人的南北对峙局面。汴京陷落后,陆游随父流亡,九岁方回到家乡山阴。陆宰负北宋亡国之痛,谈及国事每每恸哭失声。陆游幼年的这些生活烙印,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北伐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情感,成为贯穿陆游诗歌的主旋律。清人赵翼说陆游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这本《陆游诗》的编选即反映了这一特色。
陆游早年即向往于“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征战生涯,抱定“丈夫不虚生世间,本意灭虏收河山”(《楼上醉书》)的志向。陆游29岁,考进士名列前茅,不料被秦桧以“喜论恢复”的罪名取消了殿试资格。秦桧死后,陆游始入仕途,但在34岁到65岁的三十多年里,因力主北伐抗金,与南宋主和政策相违,故他大部分时间只能担任些不重要的职务,辗转于南郑、成都、嘉州、荣州等地。陆游54岁时,还受到“恃酒颓放”的指责,一度被免职,于是他干脆以“放翁”自嘲,从此“放翁”之号千古流传。后来,他又拔义仓,赈济灾民,触犯了上司,被弹劾落职而回到故乡。从65岁到85岁,陆游除两次短暂出仕,基本待在山阴故居。
纵览陆游一生,北伐抗金、收复失地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早年的他写“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老年的他写“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直到临终,他依然叮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我们读陆游的诗,一定要领悟陆游这种终其一生誓雪国耻的强烈渴望,并了解他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情感的,这样,我们就不难触摸到陆游那高尚的诗魂。
新编导言
原书绪言
卷上
黄牛峡庙
长木夜行抵金堆市
寒夜遣怀
化成院
醉书
雨中作
次韵何元立都曹赠行
早发新都驿
马上微雨
避暑江上
登太平塔
雁翅夹口小酌
发书画还故山戏书
双清堂夜赋
病中怀故庐
午睡
中夜起出门月露浩然归坐灯下有赋
雨晴步至山亭欲遂游东村不果
夜汲井水煮茶
暮次秭归
月下小酌
久雨道怀
春夜读书感怀
晚凉登山亭
冬夜读书
夜出偏门还三山
雪夜作
吾庐
夜过鲁墟
小葺村居
药圃
……
卷下
温馨提示:请使用通辽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