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家世和青少年时代
1..时代
李白是最受中国人民喜爱的诗人之一,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璀璨的明星,他以独特、伟大的成就,把中国的诗歌艺术推上了顶峰。他的许多优秀的诗篇,不但在中国脍炙人口,而且在世界各国人民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卒于代宗宝应元年(762)。这个时期,不仅是唐王朝,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发展到鼎盛而又转入衰落的时期。公元581年,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分裂动荡的局面,恢复了统一,实现了境内各民族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汇。然而,仅仅持续了三十八年,隋王朝就灭亡了。因此,唐王朝的建立者,尤其是太宗李世民,总结和吸取了隋朝覆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为巩固王朝的长远统治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在政治上,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和重用一些真正有才能的士人治理国家;在经济上,实施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政策,促进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迅速发展;在思想文化上,允许各宗教、学术流派、文化艺术自由发展。同时,扩大对境外的开放,使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经过近一百年的休养生息,到玄宗开元时期(713—74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当时全国各地仓库都堆满了粮食和丝织品,物价低廉,路不拾遗。行人外出不需要带武器防备强盗,一路上还都有店铺供应酒食,有驿驴运载物品。唐朝大诗人杜甫在《忆昔》(其二)诗中曾描述过这个时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代——开元盛世。
但是,这种局面没有能够维持多久,在玄宗朝后期,统治阶级骄奢淫逸起来,大肆挥霍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政权落到李林甫、杨国忠等权奸手中,他们在朝廷擅权,排斥异己;对外制造矛盾,频频发动战争;对农民加重税役,致使土地制度崩溃。于是,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终于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这场叛乱延续了八年之久,成为唐王朝的一场浩劫,整个北方的社会生产力被严重破坏,广大人民惨遭涂炭。虽然唐王朝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但形成了地方藩镇割据、中央政权日益衰弱的局面,从此一蹶不振。李白的一生,正好经历了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由鼎盛到衰落的这个转折阶段。
2..家世和童年
李白出生在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当时属唐安西都护府管辖,是安西四镇中最西的一个城镇,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城市。高僧玄奘法师在唐太宗贞观初年往印度取经时,曾路过这里。他在《大唐西域记》中称碎叶城为“素叶水城”,说这个城周围六七里,是各族商人杂居的地方。
古人对拥有出众才华和做出不凡事迹的人,往往会给他们的出生赋予一些异象,以表明他们具有某种灵异之性。据说,李白诞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曾梦见长庚星(即金星,又名太白星)投进怀中,所以给他取名白,字太白。这个传说,李白在世时就流传很广。后来李白在临终时,托从叔李阳冰替他的诗文编集,李阳冰将李白的集子命名为《草堂集》,在序中记载了这个传说,并说:“世称太白之精。”意思是说李白不是一般的世俗之人,而是天上的星宿下凡。虽然这种传说现在看来显得颇为荒诞,但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对李白非凡才华的由衷赞美。在我国古代诗人中,李白是传说最多的诗人之一,这也表明了他是多么受人喜爱。
关于李白的祖籍,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宪宗元和十二年(817)范传正写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都说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是东晋时西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李白也常在诗文中自称“陇西布衣”(《与韩荆州书》),“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赠张相镐二首》其二),把汉武帝时的名将李广看作自己的祖先。如果这些说法确属事实,李白就应该是唐王朝的宗室,因为唐朝皇帝也自称是西凉武昭王的后代。天宝元年(742),玄宗曾下诏令:凡是西凉武昭王的后代,都应该编进皇家的族谱。当时李白正在长安,受到玄宗的隆重接待,可是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里,却根本没有李白这一支族的名字。而且李白在诗文中,称唐宗室的人为从祖、从叔、从兄、从侄,也与他作为李暠九世孙的辈分不符。甚至对那些本非李姓而只是赐姓李氏的人,李白也经常称他们为从兄弟。所以,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和他是西凉武昭王九世孙的说法,至今令人怀疑。唐代人很看重郡望,如韩姓之人常自称是昌黎人、王姓则自称为琅琊人等等。李氏共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所以李姓之人多自称为李广之后,源出陇西。因此,李白祖籍陇西,以及李阳冰、范传正的记载,我们也不妨把它看作自称的郡望而已。
李阳冰和范传正的记载还说,李白的先辈在隋代末年流窜到西域,而且一直隐姓埋名,什么原因却没有记载。直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李白五岁那一年,他的父亲才率领全家来到蜀中绵州昌隆县(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县,五代后唐时又避李国昌讳,改为彰明县,即今四川省江油市)南青莲乡(一作清廉乡)定居。
李阳冰说李白的父亲是“逃归于蜀”,范传正说是“潜还广汉”(汉代时绵州属广汉郡),说明他们不是一般的迁居。李白的父亲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他的真正名字史籍没有记载,只知道他到蜀中后才恢复姓李。因为是逃亡到异乡客地,蜀中的人就称他为李客。到蜀中后,李客一直过着不求仕禄的隐逸生活,所以他的事迹现在一无所知。李白在同辈中排行十二,这说明李客从西域带至蜀中的是一个大家庭。他不做官,却要维持这个大家庭的生活,后来还能让李白出蜀漫游,花费大量的钱财,说明他在经济上非常富裕。所以不少研究者认为,李客可能是名富商——何况碎叶城本来就是各族商人杂居的地方。
李白就是在碎叶这个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度过了五个年头。他从小就喜爱月亮,后来他在《古朗月行》中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人说,小时候不识月亮,每当一轮明月从天山那边升起的时候,他就欢呼着说:“白玉盘上天啦!”小李白又怀疑是不是西王母瑶台上的镜子飞上了天。一个“呼”,一个“疑”,二字惟妙惟肖地表达出儿童初次认识月亮时的新奇感受和美丽想象,主人公天真烂漫的形象呼之欲出。李白一生中写了许多歌颂明月的诗。在唐代就已经流传着李白醉后入水捉月而死的传说,现在安徽的采石矶还筑起了“捉月亭”。当然,这只是民间编造的故事。不过,李白一生最喜欢照亮黑暗世界的明月,却是事实。在碎叶,“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的雄浑景色,陶冶了他幼小的心灵,孕育了他豪放爽朗的性格。碎叶的童年生活,也为他在后来的边塞诗中逼真地再现塞外风光创造了条件。同时,使李白懂得了各民族的语言、习俗,为他后来的交游和起草《和番书》,奠定了基础。李白对这个出生地十分怀念,在晚年写的《江西送友人之罗浮》诗中,还感叹“乡关眇安西”,为自己不能重游出生地而深感遗憾。
关于李白家庭成员的情况,现存资料很少,李白自己在诗文中也极少提及。现在我们只知道,他晚年在九江时尚有一个弟弟在三峡:“兄九江兮弟三峡。”(《万愤词投魏郎中》)此外,据《唐诗纪事》卷十八引杨天惠《彰明逸事》记载,李白有个妹妹名叫月圆,嫁在本县。现在,青莲镇西半里许,有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李白故居陇西院,院后有月圆的坟墓。在青莲镇东半里许,有座粉竹楼,相传是李白为月圆筑的。在粉竹楼后的山坡上,还有一处直径约一米、深约三米的“洗墨池”,相传是李白和月圆写字后洗笔的地方。池水看上去呈黑色,但盛到杯子里却是清澄的。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家世和青少年时代 1
1. 时代 1
2. 家世和童年 3
3. 少年勤读 8
4. 上大匡山 9
5. 初露头角 14
6. 峨眉山月歌 18
第二章 长江万里游 24
1. 大鹏遇希有鸟 24
2. 洞庭哭友 27
3. 山水诗情 28
4. 初至金陵 31
5. 广陵散金 37
第三章 在安陆 41
1. 结识孟浩然 41
2. 北寿山立志 45
3. 招亲许家 48
4. 遭谤 50
第四章 初入长安 53
1. 隐居终南山 53
2. 在玉真公主别馆作客 55
3. 西游邠坊 59
4. 与斗鸡徒起冲突 63
5. 蜀道难 66
第五章 隐居和干谒 73
1. 拜见韩朝宗 73
2. 梁甫吟 77
3. 酒隐生涯 80
4. 东鲁行 85
第六章 翰林供奉 90
1. 垂青得宠 90
2. 宫廷诗人 94
3. 遭谗失宠 98
4. 送别友人 102
5. 别了,长安 106
第七章 诗坛两巨星的会合 108
1. 相逢梁宋间 108
2. 齐鲁再聚会 114
3. 别后常思念 117
4. 梦游天姥吟 121
第八章 黄金台上哭昭王 126
1. 朝廷冤案 126
2. 思儿寻友 138
3. 北上幽燕 141
4. 远别离 146
第九章 重游江南 149
1. 忧虑国事 149
2. 哭日本友人晁衡 158
3. 秋浦歌 162
第十章 报国蒙冤 165
1. 国乱奔亡 165
2. 参加永王幕府 173
3. 蒙冤入狱 179
4. 长流夜郎 184
5. 遇赦 190
第十一章 大鹏折翅,壮心不已 193
1. 报国无门 193
2. 庐山谣 199
3. 暮年从军 204
第十二章 深远的影响 213
附录 生平大事年表 231
温馨提示:请使用通辽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