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的故乡
每当人们看到轻软如云、色彩绚丽的丝绸时,总会赞不绝口——女士穿上美丽的丝质旗袍,会显得婀娜多姿;男士穿上丝质唐装,看上去文雅飘逸。于是,会由此联想到丝绸的故乡,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文明古国。
植桑、养蚕和利用茧丝织造丝绸,是古代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利用蚕丝作为衣料的历史,距今已近五千年。中国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的人们,已经学会制造丝线、丝带和绢。1926年,在中国山西省的一个早期人类文明遗址中,人们发现了茧壳;1958年,又在浙江省吴兴县的早期文明遗址中挖到了碳化的丝线、丝带和绢片,经测定其年代距今约4750余年。
关于最早的丝,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不少美丽的传说。其中有一个“蚕神献丝”的故事,相传在4000多年以前,中国人的祖先黄帝作部落首领的时候,有一次举办庆功会,一位美丽的姑娘从天而降,手捧着两束分别为金色和银色的光泽鲜亮的蚕丝,将其献给了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刻派人把它织成了又轻又软的细绢。后来,这位献丝的姑娘被人们尊为“蚕神”。另外一个著名的传说也与黄帝有关,说的是他的妃子嫘祖首先发现了蚕丝,并把养蚕缫丝的方法传授给人民,中国的蚕丝生产才逐渐兴盛起来……这些古老的传说反映出,早在4000年,中国人就由采集野蚕茧发现了在人工饲养家蚕的方法。
在文物方面,出现在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已经有了蚕、桑、丝、帛等象形文字;商代有刻着蚕纹的青铜器;在后世发挖的商代古墓中,人们还发现了用玉石雕成的玉蚕、精制的暗花绸,以及绚丽的刺绣残片等。毫无疑问,当时的中国人已掌握了相当成熟的丝织技术。到了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丝织业进一步发展。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北至朔方,东封泰山,巡海上,旁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万佘匹”,一下子拿出这么多丝绸来赏赐下属,可见汉代中国丝绸业之繁盛。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墓出土的文物中,仅丝织品就多达一百多件,其中一件素纱禅衣,长128厘米,重仅49克;另一块幅宽49厘米、长450厘米的纱料,只有2.8克重,制丝技术之高超,令人惊叹。
面对这些精美的丝质衣物,人们不禁会问,丝绸是怎样织成的呢?这无疑是一个奇妙的过程。我们知道,真丝是由蚕茧的多股丝缫得的。在缫丝时,丝头不能断,要一股一股地络丝,与蚕织茧时的过程类似。蚕茧一旦做成之后,蚕就变成了蛹,一段时间后蛹又变成蛾,最后蛾咬破茧壳逃出了自设的牢笼。茧壳一旦被咬破,蚕丝就断了,那就只能经过梳理,按照其他纤维品的纺织工艺处理。要让蚕丝不断,就必须在不损坏蚕茧的前提下,在蚕蛹未孵化之前就杀死它,这正是制丝的奥秘所在。为了使丝线柔韧坚实、精美纤细和富有弹性,必须为做茧的蚕虫提供特殊的饲料——桑叶。具备了这些条件,蚕丝才成为一种珍贵的纺织品。
P7-9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