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工业与体验真实:
以数字时代的偶像“人设”文化为例
“人设”以一种崇高客体意义上的拜物教的方式运行。作为神话系统的“人设”的运行规则是粉丝、作为情感劳工的偶像本人与经纪公司所代表的资本力量的明谋与共识:经纪公司为偶像打造“人设”、偶像努力扮演“人设”、被“人设”吸引的粉丝帮偶像获得象征资本。就经纪公司而言,对最低成本和最大效益的追求让“人设”的打造有迹可循:要简单易操作、要符合大众审美、要稳定均一,同时具有话题性,每个偶像都在同质化的核心义素上堆砌大量细微的语境义素。偶像各异的应援色、喜欢的食物、口头禅等不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而是标定和区分彼此的唯一标志,“人设”让偶像个体彻底变成空无内容的符号。就粉丝而言,粉丝往往会意识到“人设”并不是真实人格,并以“追星切忌真情实感”来规训过度投入的情感,他们并非菲斯克曾经描述的打破文化生产规则的过度阐释者(把明星当作完全开放文本的解读方式会被粉丝群体自发严厉剔除,或者只能在有限范围内“圈地自萌”),而是找到了更轻松也更顺从的快感方式:迷恋“人设”/幻象本身。与“追星切忌真情实感”同为游戏规则的是“一切都是假的,只有情感是真的”,在明知是假(更准确的说法是“起码不真”)的情况下粉丝仍能勉力为之,支撑粉丝为数据劳动投诸大量精力的动力不是相信偶像是真实的,而是相信自己的情感是真实的。“人设”从未被粉丝指认为真实,也不作为遮蔽真实人格的幻象,它因自身的“崇高客体”属性而熠熠生辉。“切忌真情实感”和“只有情感是真的”看似矛盾,但这正是意识形态发挥整合功能后的效果:与其说受众崇拜偶像的形象,不如说崇拜自我内心深处的幻象,从未得到满足的剩余快感是唯一被允许得到的快感。
与日常生活对普通人的期待不同,“稳定”是明星形象超越一切具体属性的核心需求,“人设崩塌”则一切归零。作为情感劳工的偶像个体需要将扮演注入每时每刻,这恰恰同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的自我呈现和人际间形象塑造相参差,人际间的“拟剧”有前后台之分,允许双方对“无控制流露”(表演失误)存有默契,而偶像的“人设”要求稳定、均一、无时无刻、全方位的商品性能。然而也正因此,“人设”的悖论出现:尽管“人设”是娱乐偶像的吸引力来源,尽管它源自与普通人真实境遇的共鸣,但“人设”本质上是将一部分性格、效果放大化,并隐去其余部分,“人设”总与“人设崩塌”一词相连。根据西条昇的定义,“人设崩塌”指的是“由于制作水平下降、改编不符合原作粉丝预期等因素导致角色的视觉形象、性格转变、遭遇的剧情跌破预期的情况”。然而,“人设”运行的完整环节包括人设崩塌与赎罪,这是“人设”拜物教发挥使用价值的最关键环节。上文已述,“人设”的媒介属性极强,义素范畴又相当狭窄,以至于任何同虚拟空间的形象的偏差都被看作某种崩塌。技能差、懒惰、撒谎、愤怒、粗鲁……或多或少地,偶像总能被发现与完美“人设”的不同。在克里斯·罗杰克(Chris Rojek)的研究中,大众对娱乐偶像的崇拜仪式不仅包括仰望与神迹,还包括崩溃、忏悔的下降仪式和赎罪、净化的仪式,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公开为自己的行为道歉或做公益活动,以重新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求得大众谅解。但当“人设崩塌”成为对偶像负面新闻的最主要阐释方式时,一种维护规则、自我规训的共识被显形:无论是患上厌食症、假唱、学历造假还是婚姻失和,娱乐偶像的种种错误都被归咎为个体性的、品质性的、偶然性的过失,它让围绕偶像产生的错乱被病理化,需要从健康的有机体上割除。于是对粉丝而言,只要在泪水中剔除了“人设”中的部分塌方区域,就能维护心爱偶像剩余部分的整全性,而对数量更广泛的非粉丝大众而言,“人设崩塌”则作为参与偶像文化的主流途径重新塑造他们理解社会的方式。“人设”一词在中文范围内的流行与“人设崩塌”有直接关系,比如,该词的百度搜索指数在某歌手、演员负面新闻爆发当天分别出现两次激增,可以说,“人设”被非粉丝的广泛群体接受是通过围观土偶木梗的崩塌而实现的。
大众对“人设崩塌”的关注常常以亚文化的方式表现自我。在娱乐偶像成为社会话题之际,大量的社交网络评论、鬼畜视频a、内涵段子、恶搞表情包的流行,昭示着漫不经心的、随手转发的“黑”和“嘲”中倾注的关注强度一点不比“粉”少。以百度贴吧的“内涵文化”为例,这种嘲弄、颠覆又含有明确“抨击文艺体育界内的丑恶现象”(帝吧用户自谓)意图的亚文化就将矛头对准偶像艺人,尤其是男性偶像。“内涵文化”拥有自己的亚文化模式:他们并不直接攻击,而是通过制作迷因(meme)表情包、鬼畜剪辑作品的方式,在调侃、反串中收获嘲弄偶像“人设”虚假的快感。广泛的嘲讽狂欢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反粉丝(anti-fans)行为,反粉丝对文本也投入极大热情,他们对宣泄厌恶之情的渴望与粉丝抒发喜爱之情的快感同构,通过道德、美学和 理性逻辑层面上的批评溢出粉丝的行为框架。反粉丝与粉丝实则共享同一种意识形态前提,在丧文化被明令禁止的环境下,“黑”“鬼畜”“内涵”是一种被许可的快感方式,在对“人设崩塌”的唾弃中重新确认梦想、友谊、努力成功的神话依旧有效。借用齐泽克的说法,有关“人设崩塌”的意识形态是缝合意识形态系统非一致性的一种方式,它纠正了我们不符合日常生活的日常经验。针对演员翟天临学历造假事件,《人民日报》在 2018年 5月 8日曾刊发评论文章《完美“人设”,不如“真我”》,将“人设”看作日常生活中个体沉溺于虚拟形象的过分营造,劝告读者
“收获幸福美满生活的途径,不会存在于朋友圈的九宫格里,而是扎根在现实的广阔天地”,“人设”在大众语境使用中被赋予了“与实打实的能力没关系”“过度营销”的负面含义。由此每一次土偶木梗的崩塌成为重新校正日常生活的狂欢:剔除了本性恶劣或者虚荣的害群之马,请回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个人主义的神话才能更令人信服。
艺术教育
“人师”养成、文心涵濡与大学美育——启功先生题写北京师范大学校训的启示 /王一川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大学通识美育课程设计——以北京师范大学“设计作品赏析与创意实践”课程为例 /李嫣
创新性游戏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蒋希娜
草间弥生的波点世界与艺术教育中的自我认知 /于新颖
声音视角下当代音乐教育的生态研究综述 /张汉超
艺术史论
从陈垣到启功:历史文献学方法在艺术史研究中传承的典范 /朱天曙 刘昕
意境的分层与归一——论李叔同“学堂乐歌”抒情作品中的象征移情路径 /周轶凡
概念考古与跨学科思辨:中国家族剧概念辨析 /李金秋
艺术理论与批评
作为“他者”的传统——民间舞蹈的当代身份与主体实践 /王阳文
传统审美下中国古典舞眼神运用的规律探究 /杨明轩 叶波
中英比较视域下的儿童戏剧分级论 / 徐翠
走向纯粹生命——后人文视角下的《黑暗中的舞者》 /胡希琴
信仰的生产:为符号商品经济而作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 景璟/译 吴键/校
艺术前沿
理解与阐释:新时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思考——周士琦先生访谈 / 杨茗 韩晓玲
刺绣语言的当代转换:《刺字——〈山海经〉》创作研究 /邱爱艳
娱乐工业与体验真实:以数字时代的偶像“人设”文化为例/王雨童
美育专栏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促进文化理解和文明交融 /范迪安
如切如磋蓄情志于胸,如琢如磨赋意向于美 /廖昌永
美育作为态度教育 /彭锋
汉字书法的美育价值 /苏士澍
培养看到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伊朗]马基德·马基迪 佚名/译
“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项目介绍
温馨提示:请使用通辽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