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掌故(第十集) 中华书局
0.00     定价 ¥ 78.00
通辽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1162882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一、《掌故》是由百年中华书局诚意推出的系列出版物,聘请锺叔河、董桥、陈子善、赵珩、白谦慎、徐俊六位先生为顾问,内容新颖,装帧别致,在可读性、资料价值与架上收藏等方面都是上乘之选。

 

二、《掌故》每期约请知名学者、作家、收藏家撰稿,聚焦近代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学林、政界、艺苑的人物与故实,或发微索隐,考订真相,或沧桑忆往,追忆流年,探历史之幽奇,照人物之襟怀,为大众阅读别开新境。


展开
作者简介

主编、主要作者介绍          
严晓星,1975年生,江苏南通人。著有《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查阜西与张充和》、《近世古琴逸话》、《金庸识小录》、《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等,编有《高罗佩事辑》、《民国古琴随笔集》等。
荣鸿曾,原籍江苏无锡,1941年生于上海,香港长大,在九龙华仁书院毕业后于1960年负笈美国,先后获加州大学工程物理学士、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博士及哈佛大学音乐博士,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现为匹茨堡大学荣休教授、华盛顿大学兼任教授。近作有中文版《中国最后一代文人:蔡德允的琴、诗、书与人生》(2022)、英文版The Scholar and the Courtesan:Songs on the Pearl River’s Flower Boats(《名士与歌姬:珠江花艇上的粤讴》,2022)。
赵  珩,1948年生,北京人。原北京燕山出版社编审、总编辑。著有《老饕漫笔》、《老饕续笔》、《旧时风物》、《逝者如斯》、《故人故事》、《二条十年》等。
刘永翔,1948年生,浙江龙游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有《蓬山舟影》、《文学的艺术》(合著)等,另撰有《清波杂志校注》、《袁枚续诗品详注》(合注)、《亭林诗文集  诗律蒙告》(校点)等。
许礼平,1952年生于澳门,祖籍广东揭阳。早岁于东瀛编纂《货币书目知见录》、《中国语文索引》。上世纪70年代为香港中文大学编《中国语文研究》。80年代创办问学社、翰墨轩。90年代创办《名家翰墨》月刊、丛刊。现为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著有《旧日风云》(已出三集)、《掌故家高贞白》等。
蔡玉洗,编审,资深出版人。曾任译林出版社社长、《译林》主编,另主编有《最忆是金陵》、《开卷文丛》、《开卷》杂志等,合编《我的开卷》、《凤凰台上》等。
樊  愉,1958年生,上海音乐出版社退休编辑。樊少云之孙,樊伯炎、庞左玉之子。撰有《先严樊伯炎与庞虚斋》、《我的母亲庞左玉》等。
陆  灏,1963年生,任职于《文汇报》。著有《《东写西读》、《看图识字》、《听水读钞》、《不愧三餐》、《担头看花》等,另与扬之水合著《梵澄先生》。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四次遇见刘世珩/胡文辉

多年以后,直到第四次遇见刘世珩的时候,我才起意去弄明白,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刘世珩并非无藉藉名者,但世人对于他的印象,大体只是藏书家和刻书家,或者说是文献家和收藏家,纵然不吝赞叹,印象仍是扁平的——而我也只是才意识到这一点。


第一次遇见他,是因为陈寅恪。
1964年,陈先生有七绝四首,题为《题小忽雷传奇旧刊本》。大、小忽雷是唐代音乐的名器,形似琵琶,《小忽雷传奇》的主角就是善弹小忽雷的宫人郑中丞,情节以“甘露之变”为背景展开。而陈先生所题的这个“旧刊本”,就是刘世珩在宣统二年(1910)据抄本刊刻的“暖红室汇刻传奇”本,系《小忽雷传奇》的最早刊本。
《小忽雷传奇》是由清代孔尚任、顾彩两人合作写成的。传说孔尚任是收藏了小忽雷,才以此为题作传奇的;而刘世珩则是先刊刻了《小忽雷传奇》,然后收藏了小忽雷——稍后他又收入大忽雷,大小合璧,千年唐物集于一室,是为近代收藏史上的一大佳话。因此他自号“枕雷居士”,又名其室曰“双忽雷阁”,更专门辑录有关掌故编成一部《双忽雷本事》。(据《近世古琴逸话》,大忽雷之归刘氏,是因古琴家张瑞山的“割爱”,而张瑞山之子则说是刘氏借而不还,“封官银二千两”强买去的。此外,友人私下表示,大忽雷有可能是伪物,小忽雷是否即唐代遗存,是否即孔尚任旧藏,亦有可疑。)
陈寅恪诗《题小忽雷传奇旧刊本》的第四首云:“文字能教古器新,当年盛事久成陈。檀槽天壤无消息,泪洒千秋纸上尘。”诗表面的意思,是说盛事不常,大、小忽雷如今不知下落。在《陈寅恪诗笺释》里,我搜集了不少近人题咏或记述“双忽雷”的文献(此后又陆续发现了更多),但对于“檀槽天壤无消息”这一句,却认为“当谓小忽雷乐器原物在孔尚任以后不知下落”,“陈氏此时或一时失记”。现在再细想想,这个判断实在是个大错!陈先生既是给刘世珩刊刻的《小忽雷传奇》题诗,刘氏收藏大、小忽雷的掌故实在没理由“一时失记”,故“檀槽天壤无消息”应指大、小忽雷在刘氏之后不知下落才对,那么,所谓“当年盛事”云云,就该是指刘氏收藏大、小忽雷这一近代著名掌故了。
《陈寅恪诗笺释》初稿的完成,差不多在二十年前了,那时我根本无暇顾及刘世珩其人,大约只当他是个收藏家吧。


第二次遇见他,是通过货币史。
最近就刘世珩事翻检资料时,发现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八章“清代的货币”部分,在讨论清末币制改革时,有几页涉及刘世珩。当时列强皆采金本位制,而中国是白银本位,此时白银贬值,中国货币对外兑换吃亏,故时人多主张改革币制,也采用金本位制。彭信威列举了诸家建议,第一位就是刘世珩:“第一是光绪二十九年(公元一九○三年)江苏候补道刘世珩条陈的《圜法刍议》,主张采用金币本位,铸造五圆、十圆、二十圆的金币,及银铜的辅币,并设立国家银行发行钞票。……他没有说明如果金银比价变动时怎么办。”但彭信威对当时中外人士的建议皆评价不高:“当时不止反对金本位的人不懂得货币学,就是主张的人,也都是外行。刘世珩所主张的金单位竟根据银两来决定,并且认为这是最要关键,似乎有意要维持金银间的比价,使银币成为一种实币。这样如何能说是金本位呢?……”当时风气始开,当事人自有时代局限,可不必论。
彭信威引述刘世珩的《圜法刍议》,依据的是《清朝续文献通考》。前些时候,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买到了《圜法刍议》的单行本,扉页题“甲辰九月 葱石”,扉页背后署“南洋官报总局排印”,葱石是刘世珩的字,此书是甲辰年刊印,即光绪三十年(1904)。彭信威简单录出了《圜法刍议》的条目,但对照原本,实有错误。原本大旨共五条,彭氏所列的第二至第五条,其实是原本第一条中的小目,同时彭氏漏掉了原本第五条“请昭示大信于天下以期圜法之通行无阻并收回应有之利”。
此外,民国时陈度所编资料集《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部分)里,收录了刘世珩的《银价驳议》,系针对美国人精琪(J. w. Jenks,又译作精琦)的《中国新圜法条议》逐条而作的驳论,另有《中国新圜法条议诠解》(此外书中还收入刘氏的另一篇《划一币制议》)。检《圜法刍议》自叙,刘世珩自谓针对精琦氏的条议“.绎奥隐,逐条签说以复之”,当即指《银价驳议》之作,正是在此基础上,他又进而撰写了《圜法刍议》。
《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在《银价驳议》之后有编者按:“本书甲辰二月(清光绪三十年)南洋官报局排印,传世甚稀,今自上海涵芬楼藏书抄出。”由彼例此,我买到的《圜法刍议》,应该也是“传世甚稀”的——而我居然还能买到,可见刘世珩其人还是比较冷落的吧。
强调一下,关于刘世珩在清末币制问题上的撰述,我现在的所知,是得自最近的“补课”。不过,我读《中国货币史》却相当早,据批注是在2007年,当时在书里第二处的“刘世珩”三字下划了红线——这说明,当时我对他已有点注意了,想来应是对他出现在货币史著作里感到有些讶异吧。
也就是说,这可算是我第二次遇见刘世珩,但只是略一迟疑,就擦身而过,而且过后竟完全忘记了。

……


展开
目录


目   录

1.孟森之死 / 谭苦盦
孟森忧国与患病的前后顺序乃至因果关系,在相关叙述中,并不十分明确,究竟忧国在前继而导致患病在后,抑或本身已有病兆,逢此浩劫,因而加剧,今已无从论断。但因当时处于特殊历史时期,即使孟森死于胃癌,“对于孟森的去世,日本侵略者是绝对脱不了干系的”,叙述者乃至研究者“各取所需”可也。

43.第四次遇见刘世珩 / 胡文辉
刘世珩大约没有特意突出自己的遗老身份,也没有特意突出自己的学人身份,他不但将自己的政见隐藏在文化面具的背后,也将自己的学问隐藏在刻书家面具的背后。最终,他活成了我们后人眼中的样子,一个只知汲汲于古典文献的人。

64.周肇祥退谷得失记 / 宋希於
陈慎言又为樱桃沟留下了生动的记述。他熟知樱桃沟旧貌,当年才能写得出影射其地的小说,多年后才能看出营建的失去原貌。他感慨旧日主人已归黄土,显然与周肇祥相熟,并无不敬,倒有慨叹。

80.签名本琐忆 / 陆 灏
我们碰到陆谷孙先生,就“嘲讽”他是中国英文第二好的,第一好的当然就是给他批改译稿的那位女编辑。陆先生后来大概找到改稿看了,悄悄问我,有没有办法请出版社改回去。

99.杨联陞·赵如兰·“琴人图” / 荣鸿曾
我私下问Canta,能否给我杨联陞的《停琴听松图》作纪念?她答应了。现在这张“琴人图”悬挂在我家已快十年,我每天都望上几眼,追思赵如兰教授,也遐念我们的三代师生情缘。

118.陆丹林二三事 / 黄大德
这是陆丹林以第三人称对萧女士恋情的唯一的叙述。不过,他在文中对郑午昌题跋中的一些关键字句作了些删改。由此可见,他并不希望人们知道他与心丹的关系,只把这段情深深地埋在自己心底。

135.从顾澹明到陈仁涛、张大千——书信里的域外贩画故事 / 许礼平
翁万戈和王季迁请律师处理,结果他们都没事,但是陈仁涛有八十多件书画,运入美国时没有报关,被没收了。这原属于陈仁涛的八十多件古书画,没收二十年后美国政府拨归某自然科学博物馆,古书画对这个馆没有用,八十年代再转交弗利尔博物馆收藏。是傅申经手整理的。

157.我的母亲庞左玉 / 樊 愉
父亲带着我跟随到了中汇大楼,父子俩不知所措地呆站在马路对面,望着一位位从大门走进的画师。为了要赶紧送我上学,父亲又急忙带着我离开了。我记得最后一眼看到的是留着白胡子的丰子恺老先生走进大楼。自从母亲离去后,有三十多年我从不愿靠近中汇大楼,直到最近这些年开车经过附近,才朝那楼望一眼。

182.忆刘九庵先生 / 白谦慎
和某些鉴定大家不同的是,刘先生不光研究历史上的大名家、名作,他对很多别人不太留意的、我们称之为小名头的书画家,也都关注,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鉴定路数。

206.不可替代的笺纸画家王劭农 / 吴夜雨
《北平笺谱》中入选画作最多的是陈师曾,其次为齐白石,与之鼎足而三的即是王劭农。陈、齐的成就,已载入文化史册,但王劭农又是何人?画红人不红,是显而易见的。

218.关于丛碧先生几页诗稿的补注 / 赵 珩
这次聚会已经是四十一年前的往事了,当时的参与者如今多已不在。这几首丛碧先生的打油诗,就留作他年记事珠罢。

237.庐隐的未婚夫“林鸿俊” / 王 蔚
庐隐向刘大杰讲述时或有所掩饰,刘大杰行文中也有所保留,将两位林君合而为一,以至只有作为引子的林君潜浮出水面,真正的主角反而隐身了。

260.姚雪垠的作家气质和学人品质 / 俞汝捷
有时,姚老会故作神秘,仿佛所谈真属机密,不可外泄,但这正像我对他小说所提意见一样,本身就是不善于保密的表现。我曾对一些友人说,姚老也有狡猾的时候,但那是李逵式的狡猾,一眼就可看穿的。

280.想起高晓声 / 蔡玉洗
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如果他不干文学,当干部,做生意,搞科研,也一样能干得风生水起,照样活得比别人好。我承认他绝顶聪明,精明能干,但像他这样有强大内心自信爆棚的人还是凤毛麟角。

297.闻见偶录 / 刘永翔
太炎先生临殁,以少子托孤于朱公季海。季海为人脱略,未尽厥责。章子后竟因事入狱。汤夫人恚甚,召章氏弟子群集,责朱负师之托,宣言褫其门籍。

303.踞灶觚(三) / 王培军
鲁迅下世,叶公超连作二文,称美其文章,以为过于徐志摩、胡适。胡适见之,不快,对叶云:“鲁迅生前吐痰都不会吐在你头上,你为什么写那么长的文章捧他。”

311.编后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通辽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