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密码:文本与图本 松田行正 零ZERO:世界符号大全姊妹篇 密码 日本 图形 信息图 装帧艺术设计书籍
0.00     定价 ¥ 99.00
通辽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9669360
  • 作      者:
    [日]松田行正
  • 译      者:
    熊孟华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松田行正的每一本书都是纸质艺术品
★《密码》采用双册设计,【文本】竖排,【图本】横排
★既有创意,又有设计实例,同时融汇有趣的知识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姊妹篇,首次出版中文版
★ “中国*美的书”海外评委松田行正作品
展开
作者简介
松田行正:书装设计师。生于1948年。他将书作为艺术品对待,以设计“在书柜或桌上都具有存在意义及表达形式的图书”为理念。在从事图书设计的同时,他还运行着一家小型出版社牛若丸。自1985年起,牛若丸每年只出版一本书,都由松田行正亲自设计。除了书装设计,他还设计了很多建筑标志,执笔撰写了诸多文字作品,制作了大量信息图表。他着迷于研究各种事物的起源,最感兴趣的是文字与符号。他将自己的知识兴趣与设计理念融合,创作出《零ZEЯRO》《加et》《密码》《圆与方》《2的冒险》《偷窥一本书》《一千亿分之一的太阳系+四百万分之一的光速》等一批具有独特美感的书。他在多家设计类杂志上开设专栏,论述设计理念与实践的文章结集形成《开始物语》《图地反转》《眼的冒险》《线的冒险》《时的冒险》《设计的故事》《红色》等书。他的作品曾获得各种设计类奖项,包括日本书籍出版协会理事长奖、讲谈社出版文化奖、文部科学大臣奖、日本印刷产业联合会会长奖、东京都知事奖等。
展开
精彩书摘
高空俯瞰
◉布赖恩·德·帕尔马导演的电影《铁面无私》(一九八七)开头部分,有一段从正上方俯拍黑帮老大阿尔·卡彭躺着享受剃须服务的镜头。这段镜头构图奇特,令人惊叹,我至今仍然印象深刻。不仅是这一幕,影片中随处可见正上方俯拍镜头的高效运用,这对正上方俯拍爱好者来说实在是一种酣畅淋漓的享受。这里还必须提到一些人物镜头——正在享受剃须服务的卡彭、被射杀后趴在圆桌上的黑帮匪徒、被杀警官的尸体、从楼上坠落到车上的匪徒、顺着楼梯颠簸下落的婴儿车里的孩子——这些都是为了使构图灵活多变而有意设定的。
◉从高空俯瞰,一切都变得平面化。以前,俯瞰也被称作鸟瞰,即从鸟的视线高度来描绘图画。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就出现了很多从鸟瞰视角构筑的景观图版画。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这种手法也被逐渐运用到地图、庭园图和精致的建筑物平面图上。在绘画界,彼得·勃鲁盖尔(一五二五~一五六九)打破了一直以来以人眼高度的视角来创作的习惯,留下了很多从建筑物和山丘的高处视角进行创作的作品。十七、十八世纪,抬头向上看的仰视图被用于宗教性质的天花板壁画创作,一度十分流行。好似要被吸入天际般的无限延伸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眩晕感,超越了远近法曾给人带来的感受。然而,真正意义上的高空俯瞰图,在十九世纪照相技术发明以后才登上历史舞台。
◉法国发明家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一七八七~一八五一)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发明了早期的照相感光技术——达盖尔摄影法(又称银版摄影法)。一八五八年,纳达尔乘坐热气球从巴黎城市上空成功地进行了拍摄。这是史上首次空中摄影,由此也诞生了首张正上方俯拍视角的照片。随着这种摄影技术的发展,十九世纪末的艺术发展趋势有意识地为『高空俯瞰』的登场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可以说,场景再现法的构筑是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给绘画界带来的巨大影响之一。相对于远近法、明暗法等对于立体感的追求,印象派感性地运用色彩打造了一种平面世界,或者说是一种新艺术运动的装饰性二维平面化世界,将人们对于华丽平面的渴望推到了艺术发展的前沿。这种追求无异于向三百年来的造型表现形式举起了反旗,是对『纵深』的一种否定。而且,在此之后出现的立体主义运动又重新倡导起对形态的追求,提倡将所有对象还原为几何学的『原始形态』。至此,二十世纪初,俯瞰主义即将登场的舞台终于搭建完成。未来派、达达主义、俄罗斯先锋派、包豪斯等流派都受到了俯瞰意识的深刻影响。尤其是以卡西米尔·马列维奇(一八七八~一九三五)为代表的俄罗斯先锋派,其对二维形态的追求甚至可以说是俯瞰主义的意识性表达。这种由马列维奇发起,亚历山大·罗德琴科(一八九一~一九五六)追随的对于俯瞰的追求,通过无纵深几何形态的变化促进了立体主义的发展,这也仿佛是他们对俯瞰主义进行的宣言。
◉如今随处可见高空俯瞰的影像运用——显微镜照片和电气回路图自不用说,从高层建筑进行眺望或者从宇宙传回的卫星照片,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如今少数国家举行的团体操表演,只有从空中俯瞰才能观察到其形状的位于秘鲁南部的纳斯卡荒原遗迹,以及从家中或者工作单位看到的景色等。在电影中,这一元素更是不可或缺。
◉一九五七年,荷兰的基斯·博克(一八八四~一九六六)针对儿童创作出著名图画书《宇宙观:四十级跳跃中的宇宙》。书中第一幅图片是一个少女抱着白色猫咪坐在校园空场的摇椅上。从女孩正上方五米处开始,此后的二十五幅图的视角以十倍距离逐渐上升,最后甚至越过银河系,到达了距女孩二十亿光年的地方。然后画面又回到女孩上方五米处,开始以同样的比例缩小焦距,从女孩的手和趴在她手上的蚊子开始,展开通向微观世界的相反旅程,直至粒子的世界。这本独特的书用四十张照片和插图表现了上至宏观、下至微观的视线连跳过程。后来,查尔斯·伊姆斯和蕾·伊姆斯夫妇基于同样的理念,创作了实拍风格的短片《十的乘方》(一九七七)。伊姆斯版的《十的乘方》从野餐中正在睡觉的男子开始上升高度,进入宏观世界,再从宏观世界一气呵成到微观世界,表现得更为精细美观。从十亿光年外的视角观察野餐中正在睡觉的男子,这样的画面简直浪漫至极。


漂浮的空间
◉保罗·克利 用线条描绘的月色、星空和教堂,总会让人觉得空间仿佛被某种东西填充得满满当当。过去,人们会认为空间会被神灵、精灵、魔怪、怨灵等占据。古代出现了很多神灵,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神灵。世界各地民俗对此也都有所反映。日本的正月有装饰稻草绳、门松、舞狮的习俗,这是为了在新年初始驱除过去一年中的恶灵与异形,并庆祝崭新一年的开始。自然人类学家近藤四郎曾说过,这也许是为了防止细菌(魔怪?)进入耳中或者鼻孔。但是,这些当初如此使人害怕、令人想要远离的神怪,如今已穷途末路,不知所踪。
◉岩田庆治曾说过,『余白处自有神灵』。『存在于物的对立面,使物成为物的正是这个空间。余白也许是「生」真正的根源。』(岩田庆治著《神的诞生》)所谓余白,是日本文化中的『间』,是自然的裂缝,也是背景。假设那个世界和这个世界并没有连结在一起,那么一旦在某个地方相连,那里就是神灵诞生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神灵与分界线有关。如果将现实看作织物,那么卡尔·荣格(一八七五~一九六一)提出的共时性(有意义的巧合)就被称作织物上的裂缝,但这个裂缝并不是像余白那样渗透进空间,而是将连续的空间像镰鼬(日本传说中一种以旋风姿态出现的风妖,以镰刀一样锐利的爪子进行攻击)那样撕裂开来。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以太概念——空间中一定填充着空气以外的某种物质——虽然曾一度被否定,但现在又以负能量的粒子海(狄拉克之海)的形式复活了。从各个方向飞来的宇宙射线,不仅穿过我们的身体,还能贯通地球上的所有物质。如此一来,空间中除了手机的电磁波以外,也许还存在着大量未探明本源的脉冲或能量。武满彻(一九三〇~一九九六,日本音乐家)也曾提出,宇宙空间充满了应该被叫作原子自然音的声音,当这些空间发生皱折或者形变时,就会发出我们所听到的声音。这个武满空间是绒毯状的。
◉戴维·玻姆(一九一七~一九九二)与卡尔·普里布拉姆(一八七七~一九七三)提出的全息原理模型已经以全息图的形式为世人所熟知。根据这个原理,从电波的任何部分都能获取整体信息,例如,可以据此得到有关金太郎糖果的所有信息。在这里,部分完全代替了整体,甚至凌驾于整体之上。DNA的遗传基因信息也和金太郎糖果的例子一样,仅仅从头发或者皮肤样本就能得到全部的信息。众多推理小说使用过这个原理,因此大家都不陌生。玻姆曾提出,宇宙中存在的所有事物都是某个连续体的一部分。这是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时空一体论的发展。荣格以集体无意识为基础提出的原型理论也在此范畴之内。『在深层次,人类的意识是一体的。』(肯·威尔伯编《全息范式及其他悖论》)所有的分界线也许都是错觉。
◉托马斯·拜勒的绘画作品是用看似不经意的扫描线完成的。通过扫描线的交替,在一边绘制画像一边继续创作的构造形式中,瞬间感与持续的紧张感充满了整个空间。拜勒的画作好似虚拟图像一样漂浮着奇妙的现实感,用扫描线来描绘所有的事件,十分抽象。如果存在纵向扫描线的话,那就是稻垣足穗(一九〇〇~一九七七,日本作家)创造的无数云母状的薄板界形成的人工世界。也就是说,横向观察只能看到线条,但略微改变方向,就突然能够看到富饶的世界。
◉马列维奇的《白色上的白色(正方形)》通过描绘空白来超越画布这个界限,意在将周围的空间也融入其中。这是想要通过对空间一个侧面的描绘来表达空间整体的最初尝试。约翰·凯奇(一九一二~一九九二)的无声曲《四分三十三秒》也可以说是基于同样的思考方式。马歇尔·麦克卢汉(一九一一~一九八〇)曾经说过,所有的媒体都是人类精神或者肉体能力的延伸,社会环境更是这样。这里提到了边界线的消失。『Media』(媒体)这个词是『medium』(媒介)的复数形式,中间物、媒介物、溶媒等都属于媒介,甚至灵媒也包括在内。现在的以太史也正如注释中提到的那样,狄拉克的负能量粒子海正在取代以太曾经的历史地位。但是,如今每日生产的大量信息正通过电波不断填充着整个空间。如果这些都可以被称为『media』的话,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现在代替以太出现的其实是『media』?
◉这些『media』也应该拥有更多的趣味走向,像保罗·克利的绘画作品那样形成多个层次,或者像稻垣足穗的薄板界那样随着阶段的改变能够呈现出其他维度。史坦尼斯劳·莱姆(一九二一~二〇〇六)在《索拉里斯星》中描写的索拉里斯之海,能够将地球派遣的研究员隐藏在深层意识中的思念情愫实体化,并传达给当事者。但是,这片海并没有具备像人类大脑一样的中心,而是像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一六四六~一七一六)的单子论那样,由一束束的电磁波和一颗颗的粒子组成整体。令人感到害怕的是,这些竟然可以深入到研究者的深层心理,并对其进行同化和支配。日本东宝电影中的变形虫人类具有同样的设定。约翰·卡彭特导演的《怪形》(一九八二)中,外星人侵入人类血液并支配其人格,这种『让一切都一元化』的法西斯般的欲望充斥着整部电影。战前的天皇制国家在『天皇』这个共同幻想的名义下,诞生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天皇,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大小天皇各自强化天皇制的扩张系统。时至今日,这种状况也几乎没有改变,我们仍然经常能够目睹或者耳闻一部分一元化媒体的暴力行为。
◉『水平思考』是我很喜欢的词语之一。这是爱德华·德·波诺博士的理论,它拥有相当放松的趣味性。随着视点与角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薄板界风景,这种通过自身来感知层合空间的温度差、浓度差、阴影的自然体方法论,以及非选民意识都让人感到更为愉快。
展开
目录
《文本》目录

高空俯瞰
形变
轮廓的丧失
×
漂浮的空间
真人组字
单眼与多眼
疾驰
上下二分的梦
模具化的圆格子
白与素
叠加
小孔
中心与边缘
后记

*********************

《图本》目录

流程
01 《超人3》
02 杜尚的《大玻璃》
03 蒙德里安与直线美学
04 条纹的历史
05 欧洲“黄色”史
06 “不可能立体”表现史
07 封存
部件
01 米罗的零件目录
02 单眼与多眼
03 长眼的汉字
04 汉字中的点
05 汉字中的×
06 三叠汉字
07 重组汉字
附加
01 诞生于正方形的符号
02 日本的现代主义纹样
03 饶舌的符号
04 含义暧昧的符号
转换
01 各种数值表示法的365
02 “2的64次方-1”的金字塔
03 密码
04 立方体的乱舞
排列
01 鼓吹/煽动/广告/宣传/公关

彩蛋:渐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通辽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