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艺术领域联通中西的桥梁,让中国读者精准理解外国汉学家眼中的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精神乃至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本书稿通过“他者”视角观察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考察海外汉学家眼中的中国书画样态,厘定西方美学框架下中国书画文论话语,打开东西画学之间的“未思之域”。本书主要由五个板块十二章构成。第一部分从西方宗教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美术交流史三条主路线切入,梳理海外中国古代绘画思想研究的基础语境;第二部分从哲学美学、文学诗学和图像学分析海外汉学家(高居翰、方闻、卜寿珊、朱利安、艾诺朗、松岗正刚、埃尔金斯等)眼中的中国画意象世界,从艺术理论与批评、精神心理现象和社交关系网络进入中国画精神世界,第三部分经由柯思婷·佳玥、柯律格等人的视点,反观自身的知识样态;第四部分从画论言路、核心概念、主题类型、范式方法四个层面,探索汉学家中国书画研究视野的共通);第五部分则是以以高罗佩的书画装裱技艺和收藏鉴赏知识、朱利安的中国山水画道为对象,开展个案研究。以此,本书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海外汉学视野下的中国古代绘画及理论知识谱系。
绪 论 探析海外“他者”笔下的中国书画文论知识谱系 /001 第一章 从世界美术史及海外中国书画史进入东方审美意象 /004
第一节 冈仓天心对魏晋书画气韵神采理论的推崇 /004
第二节 翟理斯《中国绘画史导论》对古代画论家的全面译介分析 /006 第三节 佩初兹对中国绘画媒介意识、技法原理和思想史的通识学解读 /007 第四节 芬诺罗萨、大村西崖、中村不折、内藤湖南等人的中国画通史
研究视野 /012
第五节 金原省吾的唐宋绘画断代史论视野 /019
第六节 迈克尔·苏立文论东西艺术交流融合史上的佳作 /024
第二章 从文学诗学和图像学进入:方闻、卜寿珊和埃尔金斯的独特言路 /036 第一节 方闻:征服幻象世界的中国书画风格和结构分析路向 /037 第二节 卜寿珊:由诗画文论概念术语进入中国文人画内心世界 /045 第三节 埃尔金斯:对中西山水画历史图像观的平行比较 /050
第三章 郭安瑞是如何从文化政治学角度解读中国戏曲美术作品的?/060
第一节 戏曲表演舞台何以成为朝廷监控和扭曲隔离的都市文化公共 空间?/062
第二节 批判诉苦剧(情景剧)中的社会弊病和“嫂子我”戏中的色情 暴力 /074
第三节 揭示花谱作者笔下伶人风月场、自我内在和城市回忆录这三重 文化视界 /079
第四章 从接受美学视角进入:高罗佩的装裱技术与鉴赏理论分析 /086
第一节 为什么要从装裱技艺切入书画鉴赏研究?——重拾曾被忽略的 工匠视角 /087
第二节 高罗佩阐述了哪些书画装裱接受美学知识?/089 第三节 高罗佩对中国古代书画鉴赏接受理论的经验总结 /090
第五章 格诺特·波默如何构建多感官连通的“气氛桥梁”?/095 第一节 现实美化设计运动中的“气氛”感知与确认 /096 第二节 舞台剧场空间的“气氛”制造 /099
第三节 面相学中潜存的“气氛”感知物 /103 第四节 文学诗意中的“气氛化”景物描写 /109
第六章 从哲学进入:朱利安对中国书画的迂回释意法路径 /113
第一节 借助“对立—互生”概念群对绘画基底思想展开“往—返” 迂回阐释 /115
第二节 把握“无定形”“不可见”之“道”中显现的“恍惚”气象 /118 第三节 领会“不可竭尽”之“阴阳互生”根基内浮现的整体视域 /126 第四节 深入挖掘“未分化”基底思想中蕴含的“气息—能量”之道 /133 余 论 质疑——“立场悖谬与视野错位”问题 /137
第七章 由结构形式逻辑进入:论中西艺术形式审美观念视野分歧 /140
第一节 形式逻辑论范畴演化的西方学术传统 /141 第二节 形神气韵为中国古代艺术本源 /148
第三节 审美形式在现代艺术世界的解分化和自由呈现 /159
第八章 从精神心理学进入:柯思婷·佳玥对中西“梦画”现代性意象的对比 阐释 /166
第一节 解读中西“梦画”意象差异:理性眠,蝴蝶生 /166
第二节 描述神话主题画里的时间观差异:创造时间,或时间蜕变 /169 第三节 采用虚实辩证写意方式品鉴审美意象:感于时,居其间 /172 第四节 质疑批判:佳玥忽视另类现代性的独特存在形态 /174
第九章 从阐释对话进入:朱利安对海德格尔时间存在论的反思批判 /177
第一节 间距哲学策略:绕道中国成为形而上学时间观念批判的可行 路线 /180
第二节 价值本体批判:先行预设“源始本真时间”的基础存在 /186 第三节 主体哲学批判:时间自治体犹如一道突兀的褶皱 /193
余 论 朱利安批判理论的视野错位和立场悖谬性 /201
第十章 从现象学视角进入:温特沃斯的《绘画现象学》言说路径 /204
第一节 揭露绘画媒介与艺术形象、意向性与真实性之间的二元分裂 危机 /205
第二节 阐述生活—身体、媒介元素、知觉经验与创作主体性之间的 交互联动 /208
第三节 描述绘画世界与历史背景、读者经验之间的交互联动状况 /219 结 语 原初经验世界能在一定程度上弥合绘画现代性裂痕 /223
第十一章 语言学路径:程抱一的虚实写意与泷精一的史学笔法 /225 第一节 程抱一的符号语言学解读与泷精一的文献考据化叙事 /226 第二节 程抱一的虚实逻辑与泷精一的真谛观念 /229
第三节 程抱一钟爱的石涛与泷精一在意的顾恺之 /233 结 语 程抱一的虚实演绎与泷精一的史论归纳 /236
第十二章 比较艺术学路径:中国山水画与西欧风景画的思想路径差异分析 /237
第一节 文化语境差异:禅道精神的山水与真理再现的风景 /239 第二节 构思立意差异:隐居卧游山水与逻辑思辨风景 /246 第三节 笔墨技法差异:“六远”写意山水与焦点透视风景 /250 第四节 评画基准差异:气韵畅神山水与观念形似风景 /255
余 论 走向“物感画语”的现代性视域融合 /261
后 记 /263
温馨提示:请使用通辽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