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如果有来生还是做记者
0.00     定价 ¥ 68.00
通辽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2513841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1、序言(请知名人士撰写);2、五届获奖者的名单、照片及颁奖辞;3、新闻学子奖获奖者对范敬宜新闻思想的学习感悟及自己新闻实践的体会(40位获奖者,每人2000字左右);3、获得新闻教育良师奖的代表在颁奖典礼上的发言;4、获得新闻教育良友奖的代表在颁奖典礼上的发言;5、颁奖活动部分照片;6、附:关于范敬宜新闻教育基金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的介绍。

展开
内容介绍

  《如果有来生还是做记者》是纪念“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发六周年的感言集。41篇新闻学子真挚深情的文章,记录了他们放飞新闻理想的追梦之路;6篇新闻良师从事新闻教育的体会和感受,彰显了他们对新闻教育的坚持和热爱;5篇新闻业界导师的感言,印刻下他们助推新闻教育事业发展的努力。
  《如果有来生还是做记者》在“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设立六周年之际出版,展现新闻教育领域各界优秀人物精神风貌,同时也对有志于投身新闻事业的学子、从事新闻教育的良师和推动新闻教育发展的业界人士起到一定的鼓励和支持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卞德龙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现工作于《南方日报》



弃医从文,只因想做一名真正的记者。
卞德龙跨越的,不仅是专业的鸿沟,还有风
险和挑战。不娇气、不浮躁、不挑活,他采
访的范围从政治到司法、从经济到教育、从
卫生到国际,他是“抢手”的实习生,他是
热爱新闻的准记者。



莘莘学子:放飞新闻理想

新闻,不止于理想

心中埋下当记者的种子,大概要感谢高中时养成的每天读报的习惯。那
时,学校为每个班级订阅《中国青年报》,我是班里的“义务报童”。近水楼
台先得月,我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读报机会。这份报纸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
也让我心中的职业理想开始萌芽。

如今,从一名误入医学专业的大学新鲜人,成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准
新闻工作者”,新闻之路在脚下延展,我与新闻的缘分才刚刚开始。

2008年,因为高考失利,我被调剂录取到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护理专业,
一年半以后,凭借个人努力,我终于争取到了转专业的机会,转入了向往已
久的新闻系。

在新闻系,一切从零开始。为了补齐落下的课程,我辗转于各个教学楼,
赶场成为常态;为了增加阅历、增长知识,我成为图书馆的常客;主动与老
师同学交流,勤于思辨;而真正迷恋新闻、下决心让新闻成为此生的事业,
则是在实习结束,见识了新闻的“真面目”之后……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而在《南方日报》的实习也是我第一次
走出学院,走进媒体。在此之前,我读过无数篇报道,却不清楚这些报道是
怎么产生的。我看到的多是台面上的新闻这张“脸”,这次却走到新闻的背后,
看看新闻是如何“做”出来的。

恰恰如我所期待的,半年实习成为我进步最快、见识最多、成长最大的
阶段。从第一天进入部门时尚不确定新闻到底是何物,到结束时能够独当一
面,熟练采写几大类时政新闻,半年收获着实不少。

得益于实习部门务实的工作氛围以及独特的实习生使用规则,我能够在
不同阶段跟着不同记者先后接触了国际、教育、政法、外事、侨务、医疗、
科技等不同条线,从最初专跑大大小小的会议,到后来开始接触教育、卫生
等民生新闻;从采访关系百姓疾苦的政法案件,到报道外事会见与专访外国



政要,把这所有的经历浓缩在半年中,实在是极其美妙的人生境遇。

半年间,我累计发表大大小小的稿件150余篇,其中《1026“打工仔”
今考公务员》《粤百名工农党代表基层代职》等10余篇稿件登上《南方日报》
头版;医院系列之《ICU医生:病人不说话,你也要懂》《外科医生:刀起
刀落,你要深思熟虑》等4篇,科技能见度之《“鬼粒子”第三种振荡现身记》
《不速生物客来势汹汹》,独立学院调查上下两篇,外眼探粤之专访美国阿肯
色州州长迈克·毕比等报道受到好评。

实习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前进的过程。实习期间,我每天都在认识新
的人,遇见新的事。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新闻行业最大的魅力所在。

2012年4月,实习开始不久,18位老一代新闻人获评“广东省首届新
闻终身荣誉奖”,我有幸全程参与报道,完成了其中7名获奖者的专访:在
位于南方报业老楼的办公室里采访老社长范以锦;在颁奖典礼的现场挤时间
采访92岁的武大老校友张宝锵;追上巴士采访老广播人余碧君;电话约访
后在一个包间边吃边聊,采访广东广播电台老台长李孟昱……这些经历对我
来说既是挑战,又美妙难言。而近距离接触这些老新闻人,更让我切身感受
到他们毕生的追求和信念,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一生积累的智慧,坚定
了我从事新闻行业的信念。

当然,实习期间,除新闻业务能力的提升外,我对新闻本身的理解也更
加深入。比如,2012年7月初,《南方日报》头版刊文,讲述一位打工女孩
舍身救女童的故事。这则报道得到省领导批示,我被临时派往事发地佛山跟
进报道。然而,采访后我得知,原来所谓的“见义勇为”,不过是照看不力,
救人者对女童被撞甚至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将情况如实汇报后,报社取
消了“大报特报”的计划。而此前的头条报道,居然是驻站记者为抢发新闻
而未严密求证的结果。

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记者,绝对不能为了“抢头条”而对稿
件马虎处理,凡事都需经过细心求证。事实上,当被问到“今天的新闻工作
者应当继承哪些传统”时,范敬宜老师就指出,最重要的一条是实事求是。



是啊,诚如范老所言,当今“新闻报道炒作成风,造假泛滥。至于合理想象、
添枝加叶,就更不在话下了。这让读者怎么相信我们的报道?”我当时时以
此为戒。

谈到新闻理想,总有人嗤之以鼻。但是,于我而言,这份理想从高中时
就已种下种子,大学后尽管一度干涸,所幸柳暗花明,它又有了合适的土壤。
丰富的新闻实践正如肥料一样让这份理想茁壮成长。如今,整装待发,我带
着新闻一同前进。

范敬宜老师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在业界与学界,其成绩有目共睹,
其名字如雷贯耳。而以范老的名义发起设立的“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旨在
激励更多青年学生热爱新闻工作,投身新闻事业。若能获此殊荣,实在是对
我莫大的鼓舞。我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时时牢记身为新闻人所肩负的责
任,不断奋发前进。

什么样的记者可称出类拔萃?范老说,高度的新闻敏感、深厚的文化素
养和对新闻理想的不懈追求是起码的标准。与此相比,我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将把这一标准铭记心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

写于2013年4月



从本科到硕士,从人民大学到人民日
报社,变化的是胡雅婷不断丰富的履历,不
变的是她对新闻的热爱与坚持。6年的新闻
学习,她全面发展、学习优异、科研扎实、
热心公益,毕业后选择到人民日报社总编室
工作,在新的平台上为新闻继续奋斗。


胡雅婷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现赴美深造





新闻赋予我探索的勇气

2017年6月,我从工作了4年的人民日报社辞职,离开了新闻工作岗位,
准备去美国读MBA。

交回记者证的那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作为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记者
这个身份,让我感到无限荣光。彼时在大学里学的很多新闻课程都忘了,工
作里写过的稿子也会印象逐渐模糊,我一直在思考,新闻到底教会我什么,
又影响了我什么?我想这种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乃至根深蒂固的,它渗透乃
至培育了我的三观:对世界永远保有探索的热情,对一切新事物保持好奇心
和求知欲;尽可能客观看待这个世界,没有什么非黑即白,不要随便代入自
己的喜好判断;凡事不盲从、不轻信,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即使不可达到
绝对的真相,但亦可无限逼近。

离开绝不意味着割舍乃至背叛,因为新闻对我的影响已经渗入血液并将
伴随终生。如果不是新闻工作,我没有机会了解这个国家每一天、每一个角
落都在发生的创新与变化;没有机会了解世间冷暖、每一个采访故事背后的
丰沛与深厚;更没有机会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心中怀有小家
与大家。

我想,没有这些积累,我断然没有勇气开始另一种人生,在新的领域探
索一些新的可能。

此刻,我坐在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的校园里敲
下这段文字,心中依然澎湃、感慨。再回头来看4年前,自己获得范敬
宜新闻奖时写下的感悟,那些文字虽稚嫩但真诚,我亦为当年的那个自
己感动。

13岁的时候,我爱上了足球,疯狂地追逐着贝克汉姆、齐达内等一众
球星,守在电视前看《体坛快讯》《足球之夜》。我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成为
一名体育新闻记者,能够免费观看各大赛事,采访各类明星,天天出镜报道。



新闻于我而言,是名气、是风光。

15岁的时候,我爱上了《焦点访谈》。暑假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留
了作业,每天观看《焦点访谈》,进行记录和评论。热血的年纪,看到这样
敢说话的报道,自然佩服得五体投地。新闻于我而言,是仗义执言,是说真
话、讲实情。

17岁的时候,我爱上了《南方周末》,当我埋头于那一叠叠的报纸中,
在长长的文字交织里,在一篇篇深度报道中,看着一些似懂非懂的概念,我
的心中有一种冲动,将来,我也要写这样的报道。新闻于我而言,是读懂中
国的一面镜子。

18岁的时候,高考填志愿,几乎从一开始我就打定主意,要学新闻。
看着别的同学为了选专业苦思冥想,绞尽脑汁,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早就
爱上了新闻,新闻——这颗种子在我的心中早已发芽。于是,作为中国人民
大学2007年安徽省文科录取最高分,我坚定地走进了新闻学院。

18岁到24岁,我在人大新闻学院度过了6年的美好时光。在不断地学
习与实践中,我终于为自己当初近乎执拗的选择找到了支撑——新闻理想与
信仰。我对于新闻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新闻,是真实、客观的报道,新闻,
是责任与良心的背负,新闻,更是理想与信仰的坚守。

走出校园,我在《人民日报》工作了4年。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无限荣光。
在真正的新闻岗位上,我体会到做新闻是苦的,我们需要随时待命,随时出
动,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昼夜轮转也是稀松平常。然而,做新闻又是甜的,
我们把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们架起沟通的桥梁,我们为社会的进步贡献
出自己的力量。

我明白,新闻工作者不只是信息的搬运工,我们手中的笔有着更重的分
量。我们报道“SARS”,源自对公众“知情权”的捍卫;我们报道“聂树斌
案”,源自对法治信仰的维护;我们报道“表哥、房婶”,源自对公权力的监督,
对公平正义的守候;我们报道“罗一笑事件”,源自对于冷漠的反省,对于



温暖人性的渴望……

能够获得“范敬宜新闻学子奖”,于我而言,是荣幸与骄傲,这份荣誉
是对我当初选择的肯定,更是对我今后人生道路的鼓舞。

感谢新闻给我打下的烙印,我将继续前行。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愿
自己永远保有思辨能力和对于未知的探索与渴望。

写于2013年4月

2017年8月修订



众多媒体的实习历练,新闻采写的娴
熟出众,使梁建强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调查
报道、人物通讯、突发新闻,他是最勤奋的
实习生,也是最幸福的实习生;60余项荣
誉、70万字作品,梁建强实现了新闻理论
与新闻业务的贯通;做最好的观察者、记录
者、思考者,是他一直坚守的信念。


梁建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现工作于新华社





新闻,燃亮心中的那一盏灯

筑梦新闻

对于记者这个职业,始终心向往之,亦心怀敬畏。

敬畏这个职业,敬畏其所被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时常想,新闻采写之于
这个时代的意义,或许是一种缓慢而持续的推动力。或许个体的力量微小,
但正是每一个笃定的“小我”的坚持、坚守,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带动
了社会这个“大我”的革新与进步。

正是基于这样的期许,本科到硕士的6年时光,我一直行进在筑梦新闻
的征程上。

从最初实习的《河南商报》到《长江日报》、湖北广播电视总台,再到
《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新华通讯社等,6年里,
到新闻单位实习锻炼,成为我每个寒暑假恒定不变的选择。

实践锻炼,砥砺了我的新闻素养,使得我的新闻采写能力不断提高。

在范老曾任总编辑的《人民日报》实习期间,我在人民日报、人民网发
表调查、通讯及消息稿件100余篇;采访报道的人物孙东林、董明获“全
国道德模范”称号,王天喜、黄桂英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内参稿件
被中央军委领导批示。其中《“天下第一街”搬迁 如何避免“搬迁死”》《小
学生赶场“奥赛”
名校的敲门砖太沉重了》《董明 轮椅上的爱心使者》《信
义兄弟 践信守诺感动中国》《王天喜、王盼 荆楚父子见义勇为》《黄桂
英 十七年的爱心坚守》等稿件均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

在《南方周末》实习期间,参加了北京暴雨、“周克华案”、伦敦奥运会、
吴法天约架、中国举重“养狼计划”、薄谷开来庭审、华山拥堵、陈水扁保
外就医、“表哥”杨达才案、前行的力量专题、云南镇雄滑坡、禹州截访等
重大选题的采写。《“悍匪”周克华前传》《奥运夺金后 再做中国人:赵常



玲为何成为祖尔菲亚》《悼念:你的名字 你的故事》《艰难的风景:华山拥
堵事件调查》《禹州式截访》《吴法天是怎样炼成的?》等稿件均引发较大反
响。《参与伦敦奥运的N种方式——工人邹天奎的“奥运”:多挣了3毛
5》《袁隆平、吴良镛、龙永图、江平、黄永玉——他们与中国共度一甲子》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对话国学大师饶宗颐》等多篇稿件独立署名,
或署名第一作者。时任新闻部总监在实习鉴定表中评价,“正是建强这样低调、
务实和一直扎实追求进步的人构成了我们行业的脊梁”。

此外,在新华社通讯社实习期间,参与撰写的稿件获评社级好稿;多篇
稿件署名第一作者,并作为通稿刊发;在《光明日报》实习期间,多篇署名
稿件刊发在头版,另有众多稿件刊发于不同版面的头条,实习中参与了上海
世博会、三峡防洪、玉树救灾等重大活动相关的采访报道,以及中宣部安排
的部分采访活动;在《中国青年报》实习期间,长篇通讯作为第一作者刊发,
另因表现优异获得中国青年报社表彰。

实习之余,我还担任了《中国青年报》、共青团湖北省委指导下的湖北
高校青年传媒协会执行主席、中国(湖北)高校传媒协会执行主席,并通过
选拔成了《长江商报》《楚天金报》等媒体的大学生记者;担任团中央下设
的中国青年网特约通讯员、湖北省重点新闻网站荆楚网特约大学生通讯员;
此外,我还作为《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筹建负责人,见证了大学生记者
团的从无到有,参与策划、推出了《湖北日报》面向青年的炫酷青春、朝阳
冉冉专版。

管窥世界

“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正如范老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
有沉到社会最底层,了解真实的国情、民情,才会心里有底气。

在参与的各类新闻采写中,我也十分注重寻找大时代背景下见微知著的
故事。努力用小切口、小意象,折射大关照,实现思想性与新闻性的统一,



亦管窥世界的多元与复杂。

因而,无论是北京大雨后参与还原“你的名字你的故事”,还是在周克
华案后起底“悍匪前传”;无论是在赵常玲奥运夺金后探究“养狼计划”真相,
还是调查“吴法天是怎样炼成的”;无论是关注“表哥”事件后的年轻建言者,
还是聚焦推动中国“前行的力量”……我都希望能够做一名更加真诚的观察
者、记录者,多写些有温度、有锐度、有深度的稿件。

探寻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故事、聚焦“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所呈现的
世界,往往更加鲜活而真实。这也是为什么2012年的7月末,选取关于伦
敦奥运会的报道视角时,我会远赴“世界工厂”东莞,聆听一群代工厂工人
的故事——他们是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奥运的一群中国人——他们在聚光灯永
远打不到的地方,但同样在自己生活的赛道向人类的盛会奉献了自己微小但
体面的才智。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呈现的是奥运这个盛会背后的辛勤和大时
代中底层人物卑微的生存。

当然,“管窥世界”,并非仅有调查新闻这单一维度。我还十分热衷于撰
写新闻评论,以此针砭时事。比如,被《人民日报》刊登的《便民路不仅要
建设好 更要管理好养护好》,被新华每日电讯刊登的《乡村里的年货市场
亟待加强监管》,被《晶报》《南国都市报》、中青网等刊登《“王石婚变”切
莫成为僭越隐私的民众狂欢》,被求是理论网、时评界、长江网等刊登的《消
除基层自酿白酒的无奈需制度“给力”》,被《东方今报》、中国经济网、红
网等刊登的《校园回归“原生态”乃是教育回归常识》,被人民网、齐鲁网、
大江网等刊登的《对造假零容忍方能杜绝“PS送锦旗”》等,莫非如此。

 
“人文特色、纵深题材,已可熟练操作;从个体命运到家国情怀,均有
关注,能感受到有一种‘前行的力量’,无可阻挡。”在获得南方都市报新闻
奖学金一等奖时,颁奖词中曾如是写道。我将此视为一种勉励。

笃定坚持

“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



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海子的那首《祖国,或者以梦为马》,一直熟读成诵。我想,之于我,
新闻便是那火种——在心中燃亮一盏灯,指引前行的方向。

因为长期从事新闻采写,我也曾获得了一些新闻奖项。例如,全国高校
好新闻奖一等奖、南方都市报新闻奖学金一等奖、国家奖学金、第27届“湖
北新闻奖”“湖北环保新闻奖”、全民健身日好新闻奖、三次蝉联湖北高校新
闻奖一等奖,并曾获南方都市报新闻奖学金二等奖、全国高校新闻奖三等奖、
两次获湖北高校新闻奖二等奖;另获湖北省“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二等
奖、武汉市校园诗歌艺术节一等奖、湖北省科研创新成果奖及校记者团发稿
状元等荣誉共计60余项。

但我深知,荣誉只是对曾经的付出给予的肯定,只有不断向前,始终不
渝前行,才能不背离自己的新闻梦想。

犹记得普利策曾说过:“假如国家是一条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上的
瞭望者。他要注意往来的船只,注意地平线上发生的任何动向。”

民国元年,章太炎先生也曾对记者讲:“诸君,当不务谄媚,不造夸词,
正色端容,行人间之直道也。”新闻记者,往往被赋予了守望社会、记录时
代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准新闻人”,我想,我们同样应主动承
担起“无冕之王”的这份责任与使命,用手中的纸笔和镜头记录历史,“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做一名有良知、有担当、有风骨的记者。

“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之趣味,愿终身以之。”著名新闻
人邵飘萍的这句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而范敬宜先生俯身基层倾听民众呼
声的采编作风、为新闻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无疑为我树立了榜样。

我想,自己会笃定地行走在那条路遥向远方、关于梦想新闻之路上。纵
然曾有曲折、曾有坎坷,未曾动摇、不曾彷徨。

写于2013年4月



展开
目录

群星璀璨
莘莘学子:放飞新闻理想
新闻,不止于理想
新闻赋予我探索的勇气
新闻,燃亮心中的那一盏灯
我的新闻梦
准备好了吗?
不忘初心
壮志凌云敢担当
回到初心生长的地方
在新闻热土上的坚守
从实践到思考
我与新闻:投机、投资、投入、投身
新闻实践要“亲近大地”
记者之内,记者之外
理想依旧在那里坚持就定会实现——写在获奖之后
许以初心,许以未来
为“新媒体时代”讴歌
何其幸运,我是新闻人
磨炼心中的新闻意志
最初的梦想
迷茫过后,执着永存
在驻外新闻实践中传递中国温度
做新闻要永怀“新闻情”
做有理想的新闻人、负责任的传媒人
不要忘记心中理想的那盏灯
做讲好中国故事的践行者
关注水和空气,它们是一切崇高价值的基础
深入社会的毛细血管感受社会变迁和人间冷暖
让新闻人的理想照进现实
不慕浮华,不畏风险
留得烛火照后人
学新闻,要有股蛮劲
处处留心,平凡生活中“挖掘”好新闻
忧怀天下新闻情,投身媒体新时代
优秀的人就该去学新闻、做新闻
“念白云深处千万家,情难抑”
笃定澄明初心
在写与不写之间
怀新闻使命感记录中国
面向主流凝聚共识
写不易碎的新闻,写不速朽的评论
我所理解的“记者”一职
良师益友:耕耘三尺讲堂
做新闻教育的燃灯者
培养有梦想、有灵魂、有文化的中国记者
在教学的热土上与时俱进,不懈耕耘
结好对,上好课,育好人
新闻良师:国家为先、专业为本、学生为重
为传媒教育和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业界导师:助推新闻教育
安静地培育新一代新闻“火苗”
在变革的时代担起社会责任
在众声喧哗中引领舆论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为新闻巨人
新闻教育负有让中国传播强起来的历史责任
精彩图片集锦
范敬宜新闻教育基金及奖项介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通辽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