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传播学文摘(2017.NO.1 总第5卷Vol.05)》:
随着日常生活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商业化,生活方式与服务类的节目成为产品营销、展示、推广、培育大都会消费文化的一个方便的平台。受众在接受各类“实用”信息的同时,也逐步熟悉了商业社会的品牌、惯习和伦理体系。《交换空间》是《为您服务》的周末版,于2005年创建,现在于央视财经频道播出。制作方声称,这是一档“贴近普通电视观众,倡导自己动手、节俭装修为理念”的服务类节目。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和家居装修市场显然是这一节目创意背后的主要驱动力。然而,正如节目理念对“普通观众”的强调,这档节目的目标观众群是居住在普通公寓的城市中产阶级。节目风格与高端房地产广告中充斥的西式豪宅或者中式宫殿式建筑的夸张宣传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新近商业化的住宅市场,许多房屋成品其实是“裸房”,每个购买房产的中产阶级家庭还面临着选择装修风格、购买装修材料、雇用装修工人的复杂任务。这种房屋作为个人资产,完全由个人进行改造、装修和使用的原则,与社会主义的住房分配机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社会主义时期,住房不仅依靠分配,房屋功能和室内风格也都非常简单、简朴,趋向统一,并没有当下所流行的各自装修房屋的风潮。因此,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与住房的商品化不仅仅是住房分配机制的变化,也意味着社会主导文化中中产阶级个人主义对工人阶级集体主义文化的取代。
《交换空间》采用了真人秀的节目类型。每一集从志愿者中选择两个家庭,将各自公寓的一间房间进行交换,由对方家庭的团队来替自己进行重新装修。装修由专业设计师策划、指导和实施。节目为每个家庭提供18000元的装修基金,基金来自建材装修行业的赞助商。每组有48小时来实施各自的装修计划。最后,小组成员将回到自己的家,揭晓装修成果并发表意见。每集节目开头,两个家庭分别表述他们对房间重新装修的期待和要求,设计师也会根据要求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计划。48小时的装修工作视频经过剪辑进行播出,主要展示两个小组选择材料、商讨计划、探讨风格,以及和设计师沟通的场景。中间还会插播一段事先录制好的、著名的艺术家或设计师对家庭装修的想法与作品。这部分的主要功能是教育,向观众介绍家居设计的最新趋势和美学观点。在笔者观看的二十几期中,这个软性广告的插播部分总的来说推崇那些可以称为后现代的家居装修风格,即亲近自然的想法与设计观念,采用天然和环保材料,追求异国情调的、外来的或传统的、原始的风格。这部分所展示的装修效果实际上只能在超大空间的豪宅中才能体现出来,与片中中产阶级公寓改造后的效果有很大的差距。节目设置这个环节,应该是希望为中产阶级树立一个值得幻想与追求的家居环境的典范。两个家庭的参与者,除了协助设计师完成为对方家庭装修的工作,还要参加一个小小的创意竞争,即用主办方指定的废弃材料,比如矿泉水瓶或旧箱子,来创作一个家居工艺品或者实用物品。50名观众代表将投票选出他们最喜爱的创意作品。节目方指出其宗旨是服务、提供信息和娱乐观众,所以节目融合了最新的家居设计趋势、新材料的介绍、参与者的个性展示,以及通过互换房间来体现社区参与和互助精神。
《交换空间》面向全国征集参与家庭,每集会选择两个情况相似的家庭参与交换装修。每隔一段时间,节目会连续播出在特定省区拍摄的节目。作为国家电视台,在节目中呈现中国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多样化的文化景观,也是国族意识建构的举措。但令人惊奇的是,在笔者看过很多集之后,遗憾地发现不论在哪个地方拍摄的节目,不论心中期待的文化与社会差异性有多大,出现在节目中的公寓、家庭和需要解决的装修问题都是非常相似的。由于这是一个促进商业家居装饰的节目,对于参与家庭和居住状况的选择范围是非常狭窄的,有资格参与的只能是自有住房的家庭,租住房屋的群体或者居住在宿舍的工人和学生,都无法出现在这个节目中。另外,节目鼓励的所谓个性表达其实也只是局限在创意竞赛那个小部分。大部分的装修工作都是在设计师的主导和实施下完成的。他们会介绍自己的装修计划,带着参与者去挑选和购买装修材料,并在这个过程中向参与者和观众介绍新的装饰材料与装修风格的流行趋势。所以真正的竞争发生在分别为两个家庭装修的设计师之间,他们在节目中的表现将会影响他们在装修市场上的口碑与业务。这个节目对于设计师来说,其实是包装成社区服务的选秀竞争。被选上的家庭大部分都是中产阶级核心家庭,有些与老人同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