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新闻学传播学文摘(2017.NO.1 总第5卷Vol.05)
0.00     定价 ¥ 88.00
通辽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42193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新闻学传播学文摘》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学术文摘系列的一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编,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本刊涵盖国内外相关学术重大问题和前沿动向,以全球视野和学科交叉的多元视角,发挥中国社科院学术平台优势,为领导层和学术研究提供文献检索、学术交流与评价、推优荐优、沟通与代领学术研究前沿信息等多方面的服务。由于新闻所在新闻界的特殊地位,新闻学传播学文摘也会在学界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新闻学传播学文摘(2017.NO.1 总第5卷Vol.05)》:
  随着日常生活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商业化,生活方式与服务类的节目成为产品营销、展示、推广、培育大都会消费文化的一个方便的平台。受众在接受各类“实用”信息的同时,也逐步熟悉了商业社会的品牌、惯习和伦理体系。《交换空间》是《为您服务》的周末版,于2005年创建,现在于央视财经频道播出。制作方声称,这是一档“贴近普通电视观众,倡导自己动手、节俭装修为理念”的服务类节目。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和家居装修市场显然是这一节目创意背后的主要驱动力。然而,正如节目理念对“普通观众”的强调,这档节目的目标观众群是居住在普通公寓的城市中产阶级。节目风格与高端房地产广告中充斥的西式豪宅或者中式宫殿式建筑的夸张宣传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新近商业化的住宅市场,许多房屋成品其实是“裸房”,每个购买房产的中产阶级家庭还面临着选择装修风格、购买装修材料、雇用装修工人的复杂任务。这种房屋作为个人资产,完全由个人进行改造、装修和使用的原则,与社会主义的住房分配机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社会主义时期,住房不仅依靠分配,房屋功能和室内风格也都非常简单、简朴,趋向统一,并没有当下所流行的各自装修房屋的风潮。因此,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与住房的商品化不仅仅是住房分配机制的变化,也意味着社会主导文化中中产阶级个人主义对工人阶级集体主义文化的取代。
  《交换空间》采用了真人秀的节目类型。每一集从志愿者中选择两个家庭,将各自公寓的一间房间进行交换,由对方家庭的团队来替自己进行重新装修。装修由专业设计师策划、指导和实施。节目为每个家庭提供18000元的装修基金,基金来自建材装修行业的赞助商。每组有48小时来实施各自的装修计划。最后,小组成员将回到自己的家,揭晓装修成果并发表意见。每集节目开头,两个家庭分别表述他们对房间重新装修的期待和要求,设计师也会根据要求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计划。48小时的装修工作视频经过剪辑进行播出,主要展示两个小组选择材料、商讨计划、探讨风格,以及和设计师沟通的场景。中间还会插播一段事先录制好的、著名的艺术家或设计师对家庭装修的想法与作品。这部分的主要功能是教育,向观众介绍家居设计的最新趋势和美学观点。在笔者观看的二十几期中,这个软性广告的插播部分总的来说推崇那些可以称为后现代的家居装修风格,即亲近自然的想法与设计观念,采用天然和环保材料,追求异国情调的、外来的或传统的、原始的风格。这部分所展示的装修效果实际上只能在超大空间的豪宅中才能体现出来,与片中中产阶级公寓改造后的效果有很大的差距。节目设置这个环节,应该是希望为中产阶级树立一个值得幻想与追求的家居环境的典范。两个家庭的参与者,除了协助设计师完成为对方家庭装修的工作,还要参加一个小小的创意竞争,即用主办方指定的废弃材料,比如矿泉水瓶或旧箱子,来创作一个家居工艺品或者实用物品。50名观众代表将投票选出他们最喜爱的创意作品。节目方指出其宗旨是服务、提供信息和娱乐观众,所以节目融合了最新的家居设计趋势、新材料的介绍、参与者的个性展示,以及通过互换房间来体现社区参与和互助精神。
  《交换空间》面向全国征集参与家庭,每集会选择两个情况相似的家庭参与交换装修。每隔一段时间,节目会连续播出在特定省区拍摄的节目。作为国家电视台,在节目中呈现中国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多样化的文化景观,也是国族意识建构的举措。但令人惊奇的是,在笔者看过很多集之后,遗憾地发现不论在哪个地方拍摄的节目,不论心中期待的文化与社会差异性有多大,出现在节目中的公寓、家庭和需要解决的装修问题都是非常相似的。由于这是一个促进商业家居装饰的节目,对于参与家庭和居住状况的选择范围是非常狭窄的,有资格参与的只能是自有住房的家庭,租住房屋的群体或者居住在宿舍的工人和学生,都无法出现在这个节目中。另外,节目鼓励的所谓个性表达其实也只是局限在创意竞赛那个小部分。大部分的装修工作都是在设计师的主导和实施下完成的。他们会介绍自己的装修计划,带着参与者去挑选和购买装修材料,并在这个过程中向参与者和观众介绍新的装饰材料与装修风格的流行趋势。所以真正的竞争发生在分别为两个家庭装修的设计师之间,他们在节目中的表现将会影响他们在装修市场上的口碑与业务。这个节目对于设计师来说,其实是包装成社区服务的选秀竞争。被选上的家庭大部分都是中产阶级核心家庭,有些与老人同住。
  ……
展开
目录
全文转载
报纸革命:1903年的《苏报》
——媒介化政治的视角
革命与国家的想像
——《甲寅杂志》、《新青年》与五四启蒙运动( 1914-1919)
中学西传的典型个案:19世纪“儒教”(Confucianism)一词的发明
西方传播学理论是如何与马克思主义发生联系的?
弥赛亚主义:苏联政治传播对东正教传统的因袭和转化
英雄与/作为传播[美]兰斯·斯特拉特
城市冲突研究中的学科交融
——以传播“关系”和“意义”为导向
报刊地理:广州租界与近代报刊(1827 -1912)
电视的物质性与流动的政治
——来自两个城中村的媒介地理学观察
新自由主义现代性阴影下的家、审美权威与阶级认同
——《交换空间》与生活方式电视节目的文化政治

论文摘编
理论与范式
从新媒介通达新传播:基于技术哲学的传播研究思考
微信新闻:一个交往生成观的分析
媒体与传播创新应该研究什么样的问题
——数字化时代的研究议程
新媒介和旧媒介
——基于媒介史的二者关系理论化探索
从业态转向社会形态:媒介融合再理解
媒介融合的多元解读、经济本质与研究路径依赖反思
新闻使用者:一个亟待重新理解的群体I
全媒体环境下新闻受众类型研究
媒体人眼中的数据新闻实践:价值、路径与前景
一一项基于七位媒体人的深度访谈的研究
新闻史论
华夏舆论传播的概念、历史、形态及特征探析
唐代的对外传播与“中国”在前近代国际关系中的国家认同建构
传、帮、带:民国新闻记者的职业社会化与组织社会化
——以《大公报》为例
论知识共同体与民国新闻教育思想的建构
晚清阅报组织与公共读报活动的发展
20世纪初期报刊传媒与新剧的传播
——以《申报》学生演剧、文明新戏演出消息和广告为例
制度与法律
媒介转型与媒体从业者的劳动权保护
走向合作规制:网络空间规制的进路
互联网、公共危机与社会认同
野火之后:台湾地区媒体市场、行政管控与新闻自由
媒介研究
主体建构与利益博弈:现实建构主义视角下亚投行报道的框架分析
沉默与边缘发声:当前中国劳动关系治理中的媒体境况
电视媒体对彝族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的影响
读图时代视角下西部农村地区教师阅读与媒介的使用
新媒体研究
社交媒体、“沉默螺旋”效应与青年人的政治参与
——基于25位香港大学生的访谈研究
“数字鸿沟”抑或“信息赋权”?
——基于长三角农民工手机使用的调研研究
社会抗争在互联网情境中的联结性动力
——以人民网、南方网、新浪微博三类网站为案例
锚定效应在网络口碑领域中的考察:以豆瓣电影在线评分为例

论文题录
理论与范式
新闻史论
伦理与规制
媒介研究
传播研究
新媒体研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通辽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