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新闻思想》:
我1978年10月16日的日记:“上午听传达邓副主席讲话、听内川芳美(日本)教授讲课Mass Commurucation。中午来电话,婆婆身死。下午在家办各种事。晚上回所。婆婆勤恳了一辈子,死还想到后辈人,应该受到尊敬。”那时上得最多的是英语课,持续四个学期,共上课117次,晚上的英语辅导课32次。毕竟年龄大了,原来的基础太差,也只读到英语中级课本。其次是古代汉语课16次,再次是《资本论》课15次。报刊史课共讲了10次,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老师方汉奇(5次)、陈业劭(3次)、张之华(2次)授课。以新闻理论的名义上的课只有5次,分别是甘惜分(1次)、温济泽(1次)、戴邦(2次)、沈如钢(1次)讲的。没有以新闻业务为名的正式的课,但请了很多新闻业界名人讲了不少实际的经验。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温济泽经常来新闻系,听他讲课、做报告或发言共计24次;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安岗兼任社科院新闻所所长,他来讲课或讲话10次;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戴邦担任新闻所党组书记兼副所长,他讲课或讲话15次。
由于课程无法事先编排好,后来要正规地报课程规划,只好事后编。例如,新闻理论课程,就把讲座课里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讲课人写上,谁最有名,就把谁列为主讲。至于课程考试,所(系)秘书邱光欣说,谁在入学后发表了文章,可以作为考试成果,否则需要另写一篇。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正好在1978年10期《地理知识》发表了《恩格斯写的一篇旅行笔记》,就交上去充数了。
第一届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座,请的都是国内顶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哲学课有几次,很不系统;政治经济学课主要讲《资本论》,还算系统。科学社会主义实际上只有一次讲座涉及这个话题。但考试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门政治课计算的,前后提交三篇相关的考试论文。我的科学社会主义论文,集中论证马克思关于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因为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个社会……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序言)我论证的目的在于说明,我们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必须发展生产力,在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我的哲学论文,讨论的是恩格斯论证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政治经济学论文题目我记得很清楚,叫《论“干活吃饭”》。我用生活常识批评了“文革”中的一个口号“抓革命促生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最活跃的要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可能引发革命。而“文革”的这个口号反过来了,通过人为地搞运动(革命)来促生产,而把“干活吃饭”批判为一种庸俗的认识。其实这是常识,只有干活,创造了劳动成果,才有饭吃。我的3篇考试论文都写了1万多字,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成绩为优,科学社会主义成绩为优一。这在同学中是不多的,好像艾丰也是3个优。
……
展开
——陈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