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马克思早期新闻思想
0.00     定价 ¥ 42.00
通辽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1559432
  • 作      者:
    陈力丹
  • 出 版 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力丹,男,1951年生。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校务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新闻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传播学理论、舆论学。
  1979年以来发表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1900多篇,出版独著、首署名论著、独编著52部。代表作《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著作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早期新闻思想》的主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首批硕士论文之一《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报刊思想及其历史地位》,该文是研究生院新闻系首届研究生80多篇毕业论文中长的,4章21节,共8万字(正文6万字,页下注释64条1万字,引文注释154条及其他1万字)。这在还没有要求学术研究规范的1981年,是很不容易做到的。由于严谨治学,38年后的现在,该文仍有独立的学术价值。故本次正式发表,保留了1981年论文的原有状态和格式,仅纠正了错别字和错误的标点符号。
  关于马克思早期新闻思想的研究,当时发生了一些学术争论。
  《马克思早期新闻思想》收入作者1982年发表的论辩文章《关于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报刊思想的几个问题》,以还原当时的情形。
  我国首批新闻学研究生是怎样学习的?作者根据日记,努力还原当时的学习情景,撰写了《怀念如饥似渴的学习年代——我的研究生学习和毕业论文的回忆》一文。作者写道:“我们这一代人走过来了,回顾这段历史,特别是精神史,是值得缅怀并留给现在年轻一代学子的。这就是出版我这本小书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评
  ★我们这一代人走过来了,回顾这段历史,特别是精神史.是值得缅怀并留给现在年轻一代学子的。这就是出版我这本小书的意义。
  ——陈力丹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早期新闻思想》:
  我1978年10月16日的日记:“上午听传达邓副主席讲话、听内川芳美(日本)教授讲课Mass Commurucation。中午来电话,婆婆身死。下午在家办各种事。晚上回所。婆婆勤恳了一辈子,死还想到后辈人,应该受到尊敬。”那时上得最多的是英语课,持续四个学期,共上课117次,晚上的英语辅导课32次。毕竟年龄大了,原来的基础太差,也只读到英语中级课本。其次是古代汉语课16次,再次是《资本论》课15次。报刊史课共讲了10次,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老师方汉奇(5次)、陈业劭(3次)、张之华(2次)授课。以新闻理论的名义上的课只有5次,分别是甘惜分(1次)、温济泽(1次)、戴邦(2次)、沈如钢(1次)讲的。没有以新闻业务为名的正式的课,但请了很多新闻业界名人讲了不少实际的经验。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温济泽经常来新闻系,听他讲课、做报告或发言共计24次;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安岗兼任社科院新闻所所长,他来讲课或讲话10次;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戴邦担任新闻所党组书记兼副所长,他讲课或讲话15次。
  由于课程无法事先编排好,后来要正规地报课程规划,只好事后编。例如,新闻理论课程,就把讲座课里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讲课人写上,谁最有名,就把谁列为主讲。至于课程考试,所(系)秘书邱光欣说,谁在入学后发表了文章,可以作为考试成果,否则需要另写一篇。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正好在1978年10期《地理知识》发表了《恩格斯写的一篇旅行笔记》,就交上去充数了。
  第一届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座,请的都是国内顶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哲学课有几次,很不系统;政治经济学课主要讲《资本论》,还算系统。科学社会主义实际上只有一次讲座涉及这个话题。但考试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门政治课计算的,前后提交三篇相关的考试论文。我的科学社会主义论文,集中论证马克思关于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因为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个社会……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序言)我论证的目的在于说明,我们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必须发展生产力,在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我的哲学论文,讨论的是恩格斯论证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政治经济学论文题目我记得很清楚,叫《论“干活吃饭”》。我用生活常识批评了“文革”中的一个口号“抓革命促生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最活跃的要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可能引发革命。而“文革”的这个口号反过来了,通过人为地搞运动(革命)来促生产,而把“干活吃饭”批判为一种庸俗的认识。其实这是常识,只有干活,创造了劳动成果,才有饭吃。我的3篇考试论文都写了1万多字,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成绩为优,科学社会主义成绩为优一。这在同学中是不多的,好像艾丰也是3个优。
  ……
展开
目录
怀念如饥似渴的学习年代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报刊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内容提要
引言

一、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报刊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它的思想来源
(1) 19世纪40年代的报刊和报刊思想
(2)德国“精神大斋期”时的报刊和报刊思想
(3) 1842年德国的“报纸时代

二、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报刊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
(1)报刊”类“(Gattung)的概念和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
(2)马克思的报刊理想——真正的报刊(wirkliche Presse)
(3)报刊的历史个性(historische Individualitat)
(4)报刊的人民性(volkstumliche Charakter)
(5)报刊自由(frei)的本质
(6)报刊真实(wahr)的本质
(7)报刊纯洁(rein)的本质
(8)报刊的几个一般工作特点
(9)报刊的权利(Recht)和义务(Pnicht)
(10)出版法(Pressgesetz)
(11)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报刊思想的基本结构

三、马克思报刊思想发展的连续性
(1)八例证明
(2)马克思为什么诉诸无产阶级报刊
(3)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报刊的工作特点
(4)马克思研究报刊的方法

四、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报刊思想的历史意义
(1)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同报刊思想的关系
(2)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报刊思想在报刊思想发展史中的地位
(3)与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报刊思想在他整个报刊思想中所处的地位

引文
附 关于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报刊思想的几个问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通辽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