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家风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开端。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品性;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为人处世。
良好的家风,犹如春雨一般润物无声。家风的传承,关系到孩子的个人成长,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旺,甚至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
纪念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逝世一周年之际,对曾老经典作品进行全新打造,凝聚曾老数十年研修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家风树立和传承的精髓,复兴渐被遗忘的传统家风。
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于2018年11月11日19时54分在台湾安详辞世,享年84岁。社会反响强烈,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热搜榜和百度热点一度达到榜首,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不到一天就达到3.5亿次,官方微信公众号阅读量极短时间就达到150万以上。掌阅、爱奇艺、喜马拉雅、懒人听书、 蜻蜓等平台也给与了专栏重点推荐。为了纪念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我们特推出了曾仕强经典语录及系列国学经典珍藏版图书。
家庭是人生的一所学校,家风是基本而重要的家庭教育。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重视小家建设,宣扬良好家风,带领孩子成长, 是每位父母都应放在首位的课题。
曾仕强教授学贯中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而精确的理解。本书中,曾教授依托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将家庭教育中的诸如孝道、婚恋、金钱、祖先,甚至生死等问题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说理通透,直达人心。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被忽视,甚至被遗忘的传统家风重新复兴,让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充满中国味道。
不为物役
我们千万记住,所有的物都是要为人所用的。但是现代人刚好把这个颠倒过来了。我们发明了饮食,结果我们变成了饮食的奴隶。有很多人好不容易去了国外,却为了吃上一顿中餐,要开两个小时的车,这又何必呢?
到了意大利,就吃吃意大利面或者披萨;到了日本,就试试生鱼片和味噌汤,尝试一下当地的餐饮,有什么不好呢?为了吃上中餐,开两个小时的车,这种人就是失去了自主性。
再比如电脑和金钱,现代人变成了电脑的奴隶,变成了金钱的奴隶,而这些主宰我们的东西, 都是我们自己发明出来的。我们发明东西的初衷, 是要让它们为我们所用,我们自己是这些东西的主人,但是现在大多是刚好相反的。现代人追求自动化、信息化,却没有想过自动化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反而会为其所累。
有人设想能装上这样一部电脑:当我在外面的时候,我只要按一个按钮,家里很多事情就能自动完成。可是万一有一天你睡觉的时候,一不小心碰到了那个按钮,电脑运作,使得床翻过来把你压在了床底下,到那时候你就会叫天天不应, 只能自食苦果。
一切都有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我们要先搞清楚,不能盲目地沉迷,把自己变成“电脑迷”, 变成“手机迷”,否则就是失去自我了。今天人类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了自己。
我们小时候是没有电视的,读到高中的时候才开始有电视,我就很好奇,经常坐在那里看电视。可每当我看到最有趣的地方,爸爸就会叫我去做别的事情。我们那时候是很听话的。现在我相信你叫你的孩子去做什么,他肯定说“等我看完这集”。我们那时不会,我就照做了。
但是几次之后,我就忍不住问我爸爸,为什么每次我看电视看到很好看的时候,一定要叫我去做别的事情。我爸爸告诉我,他是故意的。我
问他为什么故意,他说:“因为我不希望你迷一件东西。你对一件东西有兴趣,我叫你做别的事情,你做得到,那你一辈子都不会迷任何东西。” 我说:“那你是存心整我喽?”他说:“是啊, 我就是要整你,不整你,你怎么养成习惯?”我说:“可是被整的人很痛苦啊。”
因为那时候我已经上高中了,对父母讲话的尺度可以稍微大一点儿。他说:“我承认,被整的人很痛苦,但是你不知道整人的人也很辛苦的。”我问:“整人怎么会辛苦?”他说:“我要注意看你什么时候有兴趣,我才叫你呀,那个时机要对。”
所以老实讲,中国人的学问,不是那么粗浅就能了解的。说是“整”,其实是父亲想给我一个限度。大家想想看,一个人如果对某样东西没有兴趣,此时别人叫你去做别的事情你就去,那没有什么稀奇的;而如果你对某样东西非常感兴趣,别人却在此时叫你,你能去,那就很难了。
再比如打麻将。打麻将好不好?我不知道。
但打麻将往往都是上台容易下台难。本来说好打四圈,结果打了八圈还不够,那就完了。人不能迷任何事情,莫为物役。金钱、货品、艺术品、宗教,没有一样是可以迷的,包括科学在内。这一点,我们在家风里也应该特别强调。
婚姻是一辈子,不是一阵子
我们家里面的人,几乎人人都有血统关系: 兄弟之间有血统关系,父子之间有血统关系…… 但是,有血统关系的人通常都不能住同一个房间, 睡同一张床。而睡在你旁边的这个人,却是这个家里面唯一跟你没有血统关系的人。
我们的婚姻里有一个核心价值观,几乎被现在的人遗忘了,叫作不求富也不求贵,但求相偕到白头。把它归纳成一句话,叫作“少年夫妻老来伴”。人的少年时期是很短的,年老了性生活都没有了,你后面找谁做伴?谁都不愿意跟你做伴,除非你们曾经同甘共苦过,否则人家陪你干什么呢?
当然,如果你有钱,或许也可以找个人来做伴,但那种感情不是真的,比不上一起同甘共苦来的感情。晚年一定要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儿,这才叫长远的打算。
年轻力壮的时候受点苦无所谓,可人一旦老了,比较脆弱,是经不起折腾的。而且,有些生活比较荒唐的年轻女孩子,她的对象多半是老人家,因为老人家有积蓄,容易被迷惑。
所以,把整个事情都了解清楚后,你就知道, 找对象不是找现在的,是找以后的。到了四五十岁就离婚了,后半辈子怎么办?你去找谁?“上天有好生之德”就是指人会老,就是提醒我们, 年轻的时候要替晚年着想。这才叫长远的打算。
所以,为什么要存积蓄?为什么要广结善缘?为什么要多做善事?为什么要趁年轻,最起码有一个可以躲风雨的房子?为什么要有子女? 都是因为有一天你会老啊!
所以说,婚姻跟人的一生都有关系,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这样我们才知道,为什么我们结婚的时候,都是以父母为主,而不是以当事人为主。
我结婚那一天,我一生都不会忘记。我的妈妈是一个生活很有规律的人,我们平常的吃饭时间基本都是固定的,所以我一到中午12 点不吃饭, 就感觉很饿。
我结婚那天下午,客人们都走了,我爸爸就问我:“你今天觉得怎么样?”我说“爸爸妈妈”——我不敢说“你”,我们那时不敢对长辈说“你”——我说:“爸爸妈妈太费心了。”他说: “你不用太客气。你就告诉我,你的想法是什么?” 我就说:“我肚子好饿。”他说:“我是故意让你饿肚子的!”我问:“爸爸是故意的?为什么?” 他说:“我就是要告诉你,结婚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所以你一辈子结一次就够了,不要想第二次,除非你想再饿一次。”
现在的婚礼不是这样,现在的婚礼很快乐, 新郎、新娘是主角,离了再来一次也没什么。父母不懂,子女不懂,最后赚钱的都是那些做婚礼策划的人。这是常态。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婚礼,那家的女儿要出嫁了,爸爸挽着她很体面地出来,说:“准女婿, 我的女儿是我的宝贝,今天我就把她交给你了,你要尽到你的责任!”
大家要想一想:男方的父亲坐在那里,他听了这些话,心里是什么感觉?他心里肯定在想: 今天这个婚礼是男方办的还是女方办的?你竟然在那里耀武扬威,当众教训我的儿子,我没有教训你的女儿就不错了!结婚那一天常常就是两家恩怨的开始。
我问过很多人,我说你嫁女儿,你有权力挽着你的女儿把她交给新郎吗?他说我们看外国人是这样做的。我说外国人是这样没错,但你知道外国人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吗?几乎没有人知道。
在美国,婚礼的费用大都是由女方承担的。我嫁女儿时我出所有的费用,我当然可以挽着她告诉你,今天的钱都是我出的,你要对她负责任。在中国是男方出钱,女方在这里张扬,给谁看? 我们就是搞不清楚“根本”,只学到些皮毛。
还有更“妙”的,在婚礼上,司仪竟然说:“现在,新郎、新娘面对面。请问新郎,你愿意娶新娘为妻吗?”只有两种人有资格问这种话,一种是法官,一种是神职人员。司仪是不可以问这种话的。
还有一点,也跟婚姻关系甚密。男孩子不可以等女孩子来追。凡是敢追男孩子的女孩子,你不要惹。她今天可以追你,明天也可以追别人。
为什么我们说没有内顾之忧,就是说我的太太很安分。“男追女,隔座山”,男孩子追女孩子,中间隔着一座山;“女追男,隔层纱”,女孩子追男孩子,中间只有一层薄纱。男追女,你追上了,结婚了,就要负责任。你一旦提出离婚, 女方会说,当初是你追我的,不然我才不会嫁给你,她可以教训你。可要是女追男,他提出离婚, 你说什么?当初我本来就不太喜欢你,是因为你猛追,我一时糊涂,就跟你结婚了,现在我终于清醒了,拜拜。几句话就让你无话可说。
第一章 家风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家风是软实力
家风是传家宝
家风是一家人的“气质”
家风祈求长安
家风必须和谐
第二章 中国家风的特色
重伦常
要有根本的规矩
要知进退
不服输
不为物役
要懂得隐藏
第三章 如何重建中国家风
要把自己修好
家里人心要齐
要把家风传下去
家风要从夫妇开始
找到家风里的那个“道”
不要总是求新求变
家风里要强调生活
第四章 家风里的孝道传承
百善孝为先
孝分三个等级
心中有父母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按父亲的方式去行事
孝道靠媳妇来恢复
第五章 家风里的婚恋观
男女有别
中国人找对象要全家喜欢
婚姻是一辈子,不是一阵子
结婚前要“算八字”
第六章 家风里的金钱观
金钱观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
先教孩子怎么花钱
金钱观的三个要点
定期、定量奉养父母
穷日子、富日子都要过一过
第七章 家风里习惯和生活技能的培养
凭良心是最可贵的习惯
敢认错很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了解自己的身体
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
第八章 家风中对祖先的态度
祖先和子孙具于你一身
我们与祖先是精神互动
祭如在:你要亲自在那里
不要数典忘祖
第九章 终极问题:人活着为了什么
人生的最终目的:求得好死
好死是一种心理状态
要知道怎样保护自己
过分与不及都是坏事情
好的家传不能断
温馨提示:请使用通辽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