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帝国的凛冬2 守成与变革
0.00     定价 ¥ 42.00
通辽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01150055
  • 作      者:
    冬雪心境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夺权、洋务、剿匪、变法……百万册畅销作者冬雪心境继《唐朝那些事儿》后细微解读晚清100年,帝国的凛冬系列重磅作品,手术刀式解剖清王朝那段战战兢兢的变革历程


展开
作者简介

冬雪心境,原名李珩,天津人。现为天津作家协会会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十二频道《法律讲堂》文史版栏目主讲人,主讲《大唐宰相遇刺案》等系列节目。代表作有《唐朝那些事儿》全七册系列,《隋朝那些事儿》全三册系列,《帝国的凛冬》系列《武媚传》等。


展开
内容介绍

1861年,咸丰帝尸骨未寒,慈安、慈禧就联手痛揍八大顾命,政出一人演变为两宫垂帘,祺祥政变震动神州。

1862年,举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旗帜,洋务运动在华夏大地干得热火朝天。

1864年,曾国藩攻破南京,延续十三年太平天国运动终成过往。

1894年,亚洲的北洋水师惨败于日本舰队,甲午海战一役成国人痛点。

从1861年至1898年,近四十年间,清王朝内忧外患没个完,割地赔款成习惯,究竟应该怎么办?

守成一定是等死,变革可能是找死。于是,憋屈的清王朝统治者们终于战战兢兢地踏上了自强之途。

《帝国的凛冬》系列第二部,带你回到那个血火交融的变革时代。

 


展开
精彩书摘
  1.垂帘听政
  公元1861年11月7日,清内阁奉上谕宣布更改新年号,改“祺祥”为“同治”,取两宫太后共同执政之意,四天后宣布转年为同治元年,大清帝国由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也代表曾经以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之臣被彻底从这个王朝的权力中枢清除干净。
  新朝伊始,在帝国高层们看来,最先应该确立的是在特殊的政体下权力分配的问题。十月七日(11月9日),内阁奉上谕公布了两宫太后听政,以及处理各项政务和军务的程序:
  各直省及各路军营折报应行降旨各件,于呈递两宫太后慈览,发交议政王、军机大臣后,该王、大臣悉心祥议,于当日召见时恭请谕旨,再行缮拟,于次日恭呈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阅定颁发;应行批答各件,该王、大臣查照旧章,敬谨缮拟呈太后,一并于次日发下,其紧要军务事件,仍于递到时立即办理,以昭慎重。
  这等于是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重新分配了帝国政务的处理大权,两宫太后掌握审核权和决定权,奕?掌握议政与实施权。
  权力分配问题解决后,接下来便是政务处理流程问题。当时翰林院侍讲学士杨秉章、御史林寿图列条陈述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事宜,提交廷臣会议详细阅览,几经修改补充完善,最终由亲王世铎领衔,将两宫太后召见朝臣礼节的一切办事章程,共同呈递两宫太后钦定。十二月二十六日(1862年1月25日),获得批准,懿旨宣布垂帘。
  当时,关于垂帘听政章程一共拟定了十三条,其中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点:
  1.召见内外大臣时,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要同坐养心殿,两宫太后垂帘,议政王和御前大臣轮流派一人,将召见人员带领进见。
  2.召见地方官员时,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同坐养心殿,议政王、御前大臣带领御前,乾清门侍卫要排班站立,两宫太后垂帘设案,然后进呈召见官员名单,并拟谕旨同时注明。同时皇帝面前也要设案,也要进呈皇帝一份名单,其他一切礼仪同上。
  3.任免官员时,除了朝廷重臣可以简化手续之外,应该将任免官员名单由议政王和军机大臣共同在接受两宫太后召见时进呈,由两宫太后最终钦定。
  我们都知道,程序问题是依据权力分配以及当时的礼法而制定,而今权力分配是由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所包揽,而礼法问题则是,因为两宫太后是女人,所以必须要“垂帘听政”,这是源于封建社会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的社会传统。
  太后临朝始于西汉的吕后,唐代武则天也实行过垂帘听政,宋朝英宗皇帝的宣仁皇后也曾经垂帘御殿。大清帝国建立后,此前还没有太后干涉朝政的记录,而且前几代也有顺治和康熙年幼登基的局面,但都是亲王和大臣进行辅政,前者是睿亲王多尔衮,后者是以大臣鳌拜为核心的辅政大臣。咸丰皇帝临死之前本来设置的是八大臣辅政,算是效仿先辈们的做法,但是大清帝国政局却在他死了之后走上了另一条路。我们都明白历史事件是复杂的多面体,不仅有因有果,而且有时还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同治时代出现的太后“垂帘听政”干预朝政,也是这种逻辑的反映。
  咸丰皇帝临死之前那封分权的遗诏,是帝国政局转弯的根源。当然,我们不能说咸丰皇帝的做法是错的,但“垂帘辅政兼而有之”,授予太后阅折钤印权本身就为太后干政埋下了伏笔。八大臣也没能很好地遵守咸丰皇帝的遗嘱,没能与两宫太后、恭亲王奕?展开有效的合作,双方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最终只能“兵戎相见”,打破了制衡的局面。
  后世有人认为,垂帘听政的另一个诱因是慈禧太后的野心。据说慈安太后早年虽然由皇贵妃进位中宫,但性格软弱,凡事都由慈禧做主。对于这种说法,笔者部分赞同,毕竟此后大清帝国四十余年的实际领导者就是慈禧太后,如果她没有野心,无论如何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明白,“垂帘听政”如果扩展来看,绝不仅仅是一种礼法制度,而是一种适合当时帝国政务运转的行政体制。换句话说,至少是各方利益共赢后达成默契的结果。
  体制的核心是:集体遵循的方式。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慈禧或许有野心,但在当时,她的野心还够不上影响国家体制的改变。
  当时虽然定下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制,但毕竟帝国先前没有过太后干政的事例,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寻找相关的理论支持和历史依据。十月十五日(11月16日)谕令内阁将历代帝王政治及垂帘事迹汇总进呈,并且让南书房、上书房、翰林院等选择可以纳入国家法律的部分,汇成一册进呈。后来按照这个底本,编成了一部书,名叫《治平宝鉴》。
  十月二十九日(12月1日),朝廷正式宣布两宫太后于十一月一日(12月2日)正式实行垂帘听政,也就是从这一天起,一直到1912年宣统退位为止,大清帝国实际上都是由女人当家。
  据《穆宗实录》记载,当时垂帘听政大典举行得十分隆重而庄严,两宫太后在养心殿垂帘,王公以下大学士、六部九卿在养心殿外集体行礼,而且通过时人的评论,也可以想见当时垂帘听政的庄严情景以及严谨威仪。
  例如《曾国藩日记》(同治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记载他觐见的经过:
  入养心殿之东间,皇上向西坐,皇太后在黄缦之内,慈安太后在南,慈禧太后在北。
  《翁文恭公日记》(十一月二十四日)记载的随父觐见的过程:
  黎明侍大人入内,辰正引见于养心殿,两宫皇太后垂帘,皇上在帘前御榻坐,恭邸立于左,醇邸立于右。吏部堂官递录头笺,恭邸接呈案上。是日引见才二刻许即出。
  从上述记载看,垂帘听政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让觐见两宫太后的人有一种莫名的无上的权威感,形式上保证了两个女人的主宰者地位,而且养心殿中垂帘听政的人员设置格局,也充分体现了“听政与议政”的权力分配。当然,对于两宫太后这两个女人而言,又有着不同的分工。
  薛福成对垂帘听政有过一番评论:
  是当时,天下称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时事咨访利弊,悉中窥要。东宫见大臣,讷讷如无语者。每有奏牍,必西宫诵而讲之,或竟日不觉一事。然至军国大计所关,及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西宫太后性警敏,锐于任事,太后悉以权让之,颓然若无所与者。后西宫亦感其意,凡事必咨而后行。
  应该说两个女人各具特点,也各有所短。慈禧太后性格敏锐,善于处理政务;慈安太后由于身份特殊,而且本身德行深厚,因此德高望重。但是薛福成的评论也指出了,慈安太后因为慈禧太后把控政事似乎有些失落,幸好慈禧太后比较敏感,看出了慈安太后的失落,因此一改往日作风,积极与慈安太后相配合。
  从薛福成的评论看,在大清帝国开启垂帘听政的最初阶段,两宫太后包括诸多大臣对于这种新兴的体制还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这里既有程序问题,也有人事配合问题,需要所有人去适应。从两个女人之间的配合也可以看出来,这个新兴的体制还需要不断地打磨。不过至少在那个时间段里,两个女人在处理国家大事的过程中是能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的。历史特殊的机遇,将两个女人的身份、地位、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也让经历了祺祥政变的大清帝国,重新找到一条特殊的生存模式,虽然它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发生裂变。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兴之光
第二章 洋兵助剿
第三章 亲政与再听政
第四章 洋务自强
第五章 光绪十五年
第六章 甲午之战
第七章 维新思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通辽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