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史》是史学大家吕思勉首部断代史。
2.独树一帜的撰史笔法:拆拼《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正史材料,建立新的先秦史规模。
3.通贯的断代史著述眼光:通过史料的缜密比次与通贯条理,借抉发曾经遮蔽的史实,以获取前所未见的新知。
4.深厚的国学基础,开通的治史意趣。
5.本次编校,特附吕思勉自撰的人名、地名、书名索引,以便读者考索。
《先秦史》是吕思勉所著中国断代史系列的第一部,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九四一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印行。本书前半是一部先秦纪事本末,从开辟传说讲到秦灭六国,后半分类论述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学术宗教。作者于“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国民族起源及西迁、古代疆域、宦学制度”也颇有心得。正文后附作者自撰的人名、地名、书名索引。
中国夙以崇古称。昔时读书之人,几于共认三代以前有一黄金世界,今则虽三尺童子,亦知笑其诬矣。虽然,昔人之抱此见解,亦自有其由,不得笑为愚痴也。人必有其所蕲至之境。所蕲至之境,大抵心所愿望,非必事所曾有也。然无征不信,立教者往往设为昔曾有是,以诱导人。即微立教者,合众人之心力,亦自能构成一实境,以自慰藉,自鼓励。佛教之净土、耶教之天国,皆是物也。一人之所愿欲如此,一群之所愿欲亦何独不然?昔所谓唐、虞、三代云者,则言治化之人,所蕲至之境耳。身所经历,有不满者,辄虚构一相反之境,而曰:三代以前如是,此犹今之自憾贫弱者有所不满,辄曰:并世富强之国如何如何,其说原不尽实,然亦究非如天国净土等说,全出于人之虚构也。治化之升降,必合役物以自养及人与人相处两端言之。以役物之智论,后人恒胜于前人。以人与人相处之道言,则后世诚有不如古昔者。无怪身受其祸之人有此遐想也。中国社会之迁变,可以 《春秋》三世及 《礼》家大同、小康之说明之。《春秋》据乱而作,进于升平,更进于太平。《礼》家则说大同降为小康。小康之治,迄于成王、 周公,盖以自此以后为乱世。《礼》家慨其递降,《春秋》则欲逆挽世运,跻于郅隆。其所谓升平者即小康,所谓太平者即大同,无足疑也。《春秋》之义,虽若徒存愿望,《礼》家之说,则实以行事 为根据矣。然则 《春秋》之义,亦非虚立也。孔子所谓大同者,盖今社会学家所谓农业公产社会。斯时之人,群以内既康乐和亲,群以外亦能讲信修睦。先秦诸子所知之治化,盖以此为最高,故多慨慕焉。如老子所云郅治之世,亦即孔子所谓大同也。然当斯时也,治化下降之机,即已隐伏于其中。盖世运恒自塞而趋于通。隆古社会,因其处境之不同,仁暴初非一致。其相遇也,或不免于以力相君,则有征服者与所征服者之殊,而入于小康之世矣。治化之前进也,非一日可几于上理,而固有之良规,亦非一朝夕
之间所能尽毁。大同之世之规制,留遗于后者,盖犹历若干时,此其所以获称小康也。其后在上之人,淫侈日甚。外之则争城争地,甚或以珠玉重器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内之所以虐使之苛取之者亦愈甚。耕作之术稍精,所治之土益狭,于是有所谓井田。井田,昔之论者以为至公,实则土地私有之制之根源也。耕垦之事既劳,益知人力之可贵,而奴婢之制,亦于是起焉。其尤甚者,则为商业。交易之道,所以使人分工协力,用力少而成功多。然相扶助之事,而以相剥削之道行之。在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之世已然,至有所谓商人者兴,而人之相朘削乃愈甚矣。于是谋交易之便,而有所谓泉币。泉币行而物之变易弥易,人之贪欲滋甚。终至公产之世之分职尽坏,人不复能恃其群以生,群亦不复能顾恤其人,一听其互相争夺,而人与人相处之道苦矣。《记》曰:“强者胁弱,众者暴寡,智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苟以是为治乱之衡,后世所谓治平,如汉之文帝、唐之太宗之世,亦曷尝能免于大乱之讥乎?宁复有人敢悬 《礼记》之所云者,以为治乱之鹄,而讥汉、唐之治为不足云者乎?然人之不甘以 “强者胁弱,众者暴寡,智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为已足也,则其心卒不可移易也。亦曷怪其悬一境焉,以为想望之鹄乎?故曰:昔人所抱之见解,未可尽笑为愚痴也。然欲至其所至之境,必有其所由至之途。徒存其愿而不审其途,将如说食之不能获饱。
唯社会组织之迁变,为能说明社会情状之不同,他皆偏而不全,而历史则所以记载社会之变迁者也。举国人向所想望之境,稽求其实,俾得明于既往,因以指示将来,此治古史者所当常目在之者也。不然,所闻虽多,终不免于玩物丧志而已矣,抑无当于史学之本旨也。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古史材料
第三章 民族原始
第四章 古史年代
第五章 开辟传说
第六章 三皇事迹
第一节 纬书三皇之说
第二节 巢燧羲农事迹
第七章 五帝事迹
第一节 炎黄之争
第二节 黄帝之族与共工之争
第三节 禹治水
第四节 尧舜禅让
第五节 尧舜禹与三苗之争
第八章 夏殷西周事迹
第一节 夏后氏事迹
第二节 殷先世事迹
第三节 夏殷兴亡
第四节 殷代事迹
第五节 周先世事迹
第六节 殷周兴亡上
第七节 殷周兴亡下
第八节 西周事迹
第九章 春秋战国事迹
第一节 东周列国形势
第二节 齐晋秦楚之强
第三节 五霸事迹上
第四节 五霸事迹下
第五节 齐顷灵庄晋厉悼楚共灵之争
第六节 吴越之强
第七节 楚吴越之争
第八节 战国形势
第九节 楚悼魏惠齐威宣秦献孝之强
第十节 齐湣王之强
第十一节 秦灭六国
第十章 民族疆域
第一节 先秦时诸民族
第二节 先秦疆域
第十一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婚制
第二节 族制
第三节 人口
第四节 等级
第十二章 农工商业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业
第四节 泉币
第十三章 衣食住行
第一节 饮食
第二节 衣服
第三节 宫室
第四节 交通
第十四章 政治制度
第一节 封建
第二节 官制
第三节 选举
第四节 租税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刑法
第十五章 宗教学术
第一节 文字
第二节 古代宗教学术上
第三节 古代宗教学术下
第四节 宦学
第五节 先秦诸子
第十六章 结论
索引
索引编例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引用书目及篇名
温馨提示:请使用通辽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全国中精熟全史者唯此一人。(顾颉刚)
近世承学之士,或腹笥虽富而著书不多;或著书虽多而仅纂辑成编。能如先生之于书几无所不读,虽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述作累数百万言,淹博而多所创获者,吾未闻有第二人。(谭其骧)
只就诚之先生四部断代史而言,每部书前半综述这一时代的政治发展概况,后半部就社会、经济、政制、学术、宗教各方面分别论述。前半有如旧体纪事本末,尚较易为功;后半虽类似正史诸志,而实不同。除政制外,多无所凭借,无所因袭,所列章节条目虽尚不无漏略,但大体已很周匝赅备,皆采正史,拆解其材料,依照自己的组织系统加以凝聚组合,成为一部崭新的历史著作,也可说是一种新的撰史体裁。其内容虽不能说周赡密匝,已达到无懈无憾的境界,但以一人之力能如此而面面俱到,而且征引繁复,扎实不苟,章节编排,篇幅有度,无任性繁简之病,更无虚浮矜夸之病。此种成就,看似不难,其实极不易。
几部断代史拆拼正史资料,建立新史规模,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
(严耕望 )
因为吕思勉用的都是正史材料,初入门的人也容易掌握,只要我们能够钻进去,很快就能提高我们的历史见识。我们越是对吕先生的文字再三咀嚼回味,
就会觉得他的话越有道理。(虞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