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当柏拉图遇到卢米埃尔:电影中的哲学思辨
0.00     定价 ¥ 37.00
通辽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2662781
  • 作      者:
    郁喆隽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郁喆隽,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宗教学系副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市宗教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的哲学、中国民间宗教等,尤其在对马克斯·韦伯的研究方面享有盛誉。
  他曾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宗教学研究所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课程曾获得复旦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称号、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被学生誉为“复旦哲学小王子”。该课程上线国际慕课平台coursera和中国大学慕课后,至今累计选课人数超过6万人。
展开
内容介绍
  《当柏拉图遇到卢米埃尔:电影中的哲学思辨》是哲学、科幻和电影之间的一场场对话。作者在这三个角度随意切换。虽然谈《黑客帝国》《朝圣之路》《一千五百万的价值》《星际穿越》等科幻电影,但直指哲学命题,比如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比如《理想国》,比如”中文屋””钵中之脑”等思想实验。时而软科幻,时而硬哲学,借电影内容,谈哲学命题。”当柏拉图遇到卢米埃尔”,注定是一场哲学与电影的邂逅。
展开
精彩书摘
  《当柏拉图遇到卢米埃尔——电影中的哲学思辨》:
  三、语言的遗忘和“大舌症”
  虽然我是学院里面的一个局内人,但是我深深感觉到当代学院哲学在大众心目当中有两重形象:一方面,她被过于神圣化。但是它担负不起锤炼大众思维、塑造民族性格的重任。另外一方面,一些人会对哲学完全没有兴趣。因为在他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当中,哲学给他们的感觉就是无聊、死板、教条的。在这两种形象之间怎么找到一个平衡点?我希望通过这个课程找到一条“中道”——它既不是过于神圣化、被供奉起来的哲学,但也不是教科书式的琐碎、乏味的哲学。
  当然想要切入这个“中道”非常难。即便是专业学哲学的人,也总要有一条路径通向哲学。有的人通过文学进入哲学,有的人通过科学,有的人通过政治,也有的人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进入哲学。可以说,但凡有一些悟性的话,条条大路都通往哲学。和不同的人谈话,他们对哲学的看法千差万别,态度迥异,但是谈到对电影的看法,几乎没有人说自己不喜欢看电影。仅有的差异在于喜欢看哪一类型的电影。我这门课用“电影中的哲学思辨”作为标题。前面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后面那一部分,这个主题是典型的偏正式的“钓鱼党”。
  我现在每天读论文,读着比较烦。论文也是用拗口的学术语言来进行写作。所以我有时候想,哲学是不是得了一种病——大舌症。当代学院哲学说出来的话很少有人能听懂。这是学院哲学的一种遗忘,她遗忘了语言的丰富性。因为在哲学的开端处,并没有这种病。无论是在西方哲学那里还是在中国哲学那里,这种病都是很晚近才出现的。例如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其实有三重形象:第一重形象是“精神的助产士”。他在雅典的广场上跟别人谈话。他会问这样的问题: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快乐是什么,你给他一个答案。但当他连续追问三个问题之后,你多半就答不下去,或者说已经到思考的边界了。苏格拉底三天两头做这样的事情,可见当时的哲学是聊天式的,有时也有点论辩式,总之刨根究底,让你陷入两难,自己跟自己产生了矛盾。当别人反问他的时候,苏格拉底就回应一句:我知道我不知。苏格拉底的这种做派帮助了很多人,但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他最终因为毒害青少年和亵渎神灵而被判处死刑。他本来有机会逃走,但他还是选择了慷慨赴死。“助产士”也就是接生婆,帮人生小孩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
展开
目录
当哲学邂逅电影
在圣徒与恶魔之间——从《战略特勤组》反观道德哲学
我们离开“浪潮”有多远
你是否被命运掌控——从《命运规划局》看自由意志问题
《黑客帝国》与钵中之脑
现代人为何而活——从《黑镜》反思生产、消费和娱乐
万湖寻踪
末日与方舟:哲学课堂上的思想实验
在两种理性之间——从《善意杀戮》和《战斧骨》反观启蒙
洞穴隐喻中的人——从《危楼愚夫》谈开去
奇点将至?——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及其哲学反思
永生乐境还是苦海轮回——《副本》引发的思考
非宗教徒的“朝圣”之旅
代跋:“哲学+”畅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通辽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