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9)(第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69.00
通辽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5409726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

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学术发展的历史

阐述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遵循的理论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第二版)共六卷,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由当代中国研究所主持编撰。

丛书开展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外交史、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六个专题研究,系统反映了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2019年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有助于全面了解新中国各领域的发展过程、历史成就与现实成就。

各分卷分别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1949—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1949—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正华,湖南衡阳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兼当代中国出版社社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人选。著有《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乡村集市与近代社会》,参与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等。

 

张金才,山东德州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主要方向为新中国法治建设史及邓小平、陈云生平思想研究。著有《新时期法制建设进程》《从中央委员到领导核心——1945—1978年间的邓小平》《中国法制建设40年(1978—2018)》《邓小平与中美关系》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大背景,从政治的角度,全面反映国史发展的大脉络、主题主线、阶段性特征,详细阐述和分析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以及适应这种政权需要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健全、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客观论述了相关重要政治人物、重大政治事件,认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符合中国实际、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对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研究的内容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宏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包括的内容很广,涉及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及其有机联系的发展演变过程为核心内容的理念、制度、人物、事件等。中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过程、行政管理、法治建设、人权保障等方面,涉及政治民主、政治效率、政治秩序、政治廉洁等目标,中国当代有关重要政治人物、重大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民主与法制建设史、党际关系史、公共行政管理史、国防史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微观层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研究主要以政治制度为中心展开。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从中观层面入手,于凸显政治史的学科特色与学术功能似较为有益。因为,从宏观层面研究,难于把握政治史与通史的区别,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不易突出政治史自身的特色与功能;从微观层面研究,则易陷于政治制度史即是政治史的误区,不足以反映政治史的全貌。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就是要客观地研究和把握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以及适应这种政权需要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健全、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准确地揭示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要求,努力促进符合中国实际、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深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对于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帮助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
目录

绪 言 1

一、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3

三、研究思路和基本构架 8

第一章 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1949—1956) 11

第一节 新中国的建立与人民政权的巩固 11

一、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制定《共同纲领》 12

二、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及各级地方政权 18

三、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22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29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溯源 30

二、1954 年宪法的制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31

三、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8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创建 39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40

二、人大制度确立后人民政协性质和任务的变化 42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色与优势 44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定 46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 46

二、建国初期的民族识别工作 48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49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53

第二章 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1966) 56

第一节 探索中国自己政治发展道路的良好开端 56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57

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 61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 65

四、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68

第二节 “左”倾错误的发展与纠“左”的努力 71

一、整风运动的开展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71

二、“大跃进”的发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75

三、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中断 79

第三节 国家政治关系的调整 86

一、党内关系的调整 86

二、党政关系及统一战线工作的调整 90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及民族宗教政策的调整 95

第四节 政治思想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 99

一、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严重估计和重提阶级斗争 100

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左”的错误的发展 102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批判 106

第三章 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严重曲折(1966—1976) 110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对国家社会政治结构的冲击和内乱中

稳定局势的努力 110

一、以“文化大革命”为形式的政治大革命 110

二、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设想 114

三、政治领导结构的变化和抵制动乱的斗争 117

四、解放军、工人宣传队的政治领导和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122

第二节 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及内在矛盾的积累和发展 126

一、中共九大后“斗、批、改”和一些党政机构的恢复活动 126

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131

三、纠“左”与批“右”的曲折 135

第三节 1975 年整顿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38

一、“批林批孔”运动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组阁”图谋的破产 139

二、1975 年的整顿和挫折 143

三、“四五”运动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 147

四、正确认识“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性质及其原因 151

第四章 拨乱反正与中国政治发展新时期(1976—1982) 153

第一节 拨乱反正的展开 153

一、揭批“四人帮”和抵制“两个凡是”错误方针 153

二、初步纠正冤假错案和政治生活逐步恢复正常 159

三、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64

第二节 国家政治生活在改革开放中步入正轨 170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70

二、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和坚持 174

三、冤假错案的平反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176

四、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183

第五章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982—1992) 187

第一节 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纲领和初步展开政治体制改革 18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纲领的制定 188

二、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的提出 190

三、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废除 192

四、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 196

五、撤社建乡与村民自治的兴起 198

第二节 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 200

一、三大政治制度的坚持与完善 200

二、1982 年宪法的修订实施与法制建设的新成就 204

三、“一国两制”和爱国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210

第三节 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维护政局稳定 216

一、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16

二、1989 年政治风波的平息 22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开辟 224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跨世纪发展(1992—2002) 227

第一节 南方谈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推动 227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 227

二、南方谈话对中共十四大的指导意义 232

三、中共十五大的召开与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238

第二节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41

一、提出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241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243

三、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 245

四、增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及群众基础 249

五、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51

六、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53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55

一、三大政治制度继续健全和完善 256

二、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 259

三、人权事业不断推进 261

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持续推进 262

五、政治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264

六、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266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继续加强 270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及实施 270

二、1993 年、1999 年宪法修正案及其意义 27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280

第七章 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2002—2012) 285

第一节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285

一、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 285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289

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93

第二节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98

一、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98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302

三、尊重和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 305

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310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 315

一、形成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15

二、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 318

三、完善人权的司法保障 323

第四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27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28

二、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331

三、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 334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进入新时代(2012—2019) 338

第一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 338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及其意义 339

二、中共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

重大政治判断 344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347

第二节 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350

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350

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355

三、塑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361

四、推进作风建设与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365

第三节 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70

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371

二、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374

三、新时代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 378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新进展 382

五、党和国家领导机构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385

第四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389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90

二、继续推进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 392

三、保证公正司法和提高司法公信力 394

四、培育法治信仰和弘扬法治精神 397

五、开启人权保障法治化建设的新时代 399

结 语 404

主要参考文献 409

后 记 412

再版后记 41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通辽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