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权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特殊的一种权力体系,监察权的设立,是为了皇帝得以对官僚系统进行监督考课,诞生于官僚形成共同体并独立于皇权,皇权不得不采用某种制度化手段对这一共同体进行控制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象征着官僚制度的成熟。中国历史上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贯穿始终,而斗争的前线战场,正是监察制度。甚至当帝制覆灭后,政权由帝王转向抽象的人民所持有后,监察制度也一直被赋予格外受重视的地位,例如民国仿照美国三权分立设计了五权分立的体系,其中正是把监察权和考试权单列,而在2018年修宪中,监察权也从行政权中独立出来,这些都体现了监察权在中国政治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本书是针对清代制度史、法律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所撰写的一部知识普及性著作,其时间跨度长、涵盖主题广,有助于目标读者形成对清代监察制度的整全性认知。同时,作为去年出版的《古代监察史》的姊妹篇,本书作者着力深入一个朝代,在专业程度上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有较大突破。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故事性,专业性与可读性的著作。
本书是一部关于清代监察制度的断代史,作者以《钦定台规》《清实录》及清代笔记和野史为主要材料,以时代为线索,以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察制度的指导思想、监察官员的人事制度和一些涉及监察官员的重要案件为框架,穿插清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变革,对清代近三百年的监察制度之形态与沿革进行了整体性的梳理。以期为我国当前的监察体制改革提供历史经验与教训。
《钦定台规》对于监察机关的性质、地位、建制、职能、任务、监察程序等,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清代的监察体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了监察活动有法可依。《钦定台规》把监察机构作为一支特殊的政治力量,明确规定都察院的给事中、监察御史等科道官员,上可规谏君主,下可指参臣僚,于国家政治得失、用人行政以及其认为大利大害、应兴应革之事,均有发言权,这种发言权受到最高统治者的保护。虽然部分监察官员也借风闻言事以敷衍塞责,或妄行攻讦、颠倒黑白等,但强调要尽量言无不实,不能没有根据。
《钦定台规》特别强调都察院完全在皇帝的控制之下。皇帝对监察具有最后决定权,凡刑掌大权悉由乾断,生杀予夺操之于上。皇帝独揽都察院的人事权,科道官之考选、差遣、内升、外转俱由皇帝裁定。中央各部院、各省督抚保举的监察官员都要由皇帝亲自考察,就算都察院代办,最后由皇帝决定。《钦定台规》以皇帝钦定方式公布,以皇帝的谕旨作为强规的宪纲、总原则,其他具体监察法规不得违背皇帝的谕旨,使都察院在皇帝控制之下。
《钦定台规》极为重视鼓励科道官员进谏,强调监察机构作为天子耳目要努力进谏。强调一切吏治民生、得失利弊,皆宜殚忠极虑,据实直陈。皇帝一再强调保护科道官员,鼓励他们披肝露胆极言直陈,即使所奏不当也不怪罪。为确保科道官员发挥应有作用,对科道官员选拔除了一般要求外,强调要有相应的资历与阅历,要明通内外政治、才守兼优,特别强调要有骨鲠之气与朴质之风,敢谏敢言方为上选。
《钦定台规》详细规定了监察机构的职能,强调都察院主谏诤、掌风纪,于内外百司政治得失等无所不当问。除了强调规谏君主外,将官员是否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操守廉洁、遵守法纪作为监察的主要内容。特别强调不得结党营私,有清一代皇帝特别注重防止结党营私这一朝廷大患,一再要求科官公正无偏,严于弹劾结党攀援之习。科道官员发现在职官员有旷职废事、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等问题,要立即弹劾。其他相关职能包括监督稽核财政收入、监察各级考试、稽察刑名案件,以及稽察京师五城治安、祭祀大典侍班礼仪等。
代前言 古代监察制度的沿革与启示
第一节 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概况
一、古代监察制度的探索阶段
二、古代监察制度的成熟阶段
三、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阶段
四、古代监察制度的巅峰阶段
第二节 古代监察制度的简要评价与主要不足
一、古代监察制度的简要评价
二、古代监察制度存在的主要不足
第一章 清代概况
第一节 政治体制概况
一、定都北京前政治概况
二、定都北京后政治概况
三、文官选拔
四、职官考课
五、职官俸禄
六、地方管理体制
七、清末政治体制改革概况
第二节 监察概况
一、都察院
二、六科给事中
三、监察御史
四、其他机构
五、地方监察制度
第二章 顺治监察概况
第一节 皇太极时期监察概况
第二节 顺治时期监察制度概况
一、顺治帝极为重视发挥监察机构作用
二、都察院职能
三、六科给事中
四、十五道监察御史
五、巡城御史
六、监察官员相见礼节
第三节 监察官员选拔与处分
一、科道选拔
二、科道升转
三、科道处分
第四节 巡按存废
一、巡按概况
二、巡按历程
三、巡按规定
四、巡按存废
第五节 大案要案
一、陈名夏案
二、刘宗正案
三、其他大案
第三章 康熙监察概况
第一节 康熙政治概况
一、概况
二、加强权力举措
三、反腐态度转变
第二节 科道规定
一、谕令
二、监察规定
三、风闻言事
第三节 制度变革及科道选拔
一、有关规定
二、科道选拔
三、科道升转
第四节 大案要案
一、张汧案
二、郭琇与党争
三、许三礼弹劾徐乾学
四、误尽功名到白头
第四章 雍正监察概况
第一节 治政举措
一、打击贪腐
二、设立军机处
三、完善密折制度
第二节 科道规定
一、雍正帝对科道官员的要求
二、有关规定
三、新增制度
四、科道选拔升迁
第三节 科道合一
一、给事中
二、科道合一进程
三、科道合一原因
第四节 谢济世案
一、概况
二、余波
第五章 乾隆监察概况
第一节 相关制度
一、军机处
二、废止奏本
三、科举考试概况
第二节 科道制度定型
一、科道人数及品级
二、监察御史职责
第三节 制度改进
一、监察训示
二、科道选拔与激励
三、稽察会试
四、监督职责
五、巡视台湾
第四节 大案要案
一、概况
二、甘肃冒赈案
三、山东库银案
四、其他大案
第六章 嘉庆监察概况
第一节 嘉庆朝概况
一、诛和珅
二、嘉庆对监察态度
第二节 科道概况
一、嘉庆训谕
二、科道选拔
三、科道升迁
四、科道处分
五、其他规定
第三节 科道与大案
一、广兴案
二、洪亮吉案
三、李毓昌案
第七章 道光监察概况
第一节 道光时期概况
一、转折之世
二、监察概况
第二节 道光训谕
一、从放开言路到控制言路
二、道光训谕
三、科道规定
四、科道奖惩
五、其他规定
第三节 科道官员与重要事项
一、科道官员与稽察户部银库
二、科道官员与鸦片战争
三、其他事项
第四节 道光要案
第八章 咸丰同治监察概况
第一节 咸丰训谕
第二节 科道有关规定
一、科道选拔
二、科道奖惩
三、其他规定
第三节 咸丰同治要案
一、戊午科场案
二、恭亲王奕䜣被弹劾案
三、修园之争
四、何桂清案
第九章 光绪宣统监察概况
第一节 科道有关规定
一、科道选拔与升迁
二、科道人员处分
三、监察官员互纠
四、考试规定
五、科道与京师大学堂
六、其他
第二节 清末动荡中的科道官员
一、甲午战争中的科道官员
二、戊戌变法中的科道官员
三、宪政变革中的科道官员
第三节 都察院存废之争
一、都察院变革概况
二、都察院变革过程
三、改革后科道选拔规定
第四节 著名御史
一、清流
二、吴可读
三、安维峻与屠仁守
四、江春霖
五、御史作用
第五节 大案要案
一、云南报销案
二、杨乃武小白菜案
三、王树汶案
四、蒋式瑆弹劾庆王案
五、段芝贵案
六、清末科场案
第六节 《钦定台规》
一、《钦定台规》概况
二、《钦定台规》简要内容
三、《钦定台规》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请使用通辽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