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蔡东藩中华史:五代(现代白话版)
0.00     定价 ¥ 69.00
通辽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0233638
  • 作      者:
    蔡东藩
  • 译      者:
    闻幼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蔡东藩

名郕,字椿寿,号东藩,清山阴县临浦(今属浙江萧山)人。民国时期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秀才。辛亥革命后,应邀到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任编辑,修撰《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中等新论说文范》《清史概论》等书。1916年至1926年,蔡东藩写成《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其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zui。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原为旧白话,为便于今人阅读和品鉴,由众多专家学者编译为当代白话,是为《蔡东藩中华史》。历史演义之外,蔡东藩还著有《留青别集》《留青新集》《客中消遣录》《楹联大全》及诗集《风月吟稿》《写忧草》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一批年轻的文化人,为了让更多读者体会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魅力,经过艰苦努力,以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将蔡著的“旧白话”——这种“白话”今天已经不大读得懂了——重新译为今人能够轻松理解的当代白话。毫无疑问,这是让蔡著得到传承的好方式。他们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对于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展开。翻译整理后的作品,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方便,无论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
  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少年时代曾经激起过我的强烈兴趣。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读的书少得可怜,但一个少年求知的兴致是极高的,阅读的兴趣极强,加上当时的课业没有什么压力,因此可以读现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时间去读的“杂书”。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就是让我爱不释手的“杂书”,它把民国时期纷乱的历史讲得有条有理,还饶有兴味。虽然一些大段引用当时文件的部分比较枯燥,看的时候跳过了,但这部书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就要求母亲将《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都借来看。通过这部书,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历史的复杂、深刻,实在超出一个少年人的想象,看到那些征战杀伐、宫闱纷争之中人性的难测,确实感到真正的历史与那种黑白分明的历史观大不相同。当时,我们的历史知识都是从“儒法斗争”的框架里来的,历史在那个框架里是那么单纯、苍白:而蔡东藩所给予我的,却是一个丰富和芜杂得多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王朝的治乱兴衰,人生的枯荣沉浮,都让人感慨万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远的时间深处的人的命运。可以说,我对于中国历史的真正了解,就是从这部历史演义开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得不承认,这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好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
展开
精彩书评
  ★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顾颉刚(历史学家)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张颐武(学者)
展开
精彩书摘
  五代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是后梁,后梁的第一个皇帝是大盗朱阿三。朱阿三出生在宋州砀山午沟,父亲叫朱诚,读过一些书,在乡里做老师;母亲王氏先后生了三个孩子,大儿子叫朱全昱,二儿子叫朱存,小儿子叫朱温。朱温排行第三,小名就叫朱阿三。据说,朱温出生的时候,屋顶上红光闪闪,把天都照红了。乡亲们大吃一惊,以为朱家着火了,纷纷提着水桶跑去救火。可是,到了朱家门外,却没看见什么火光,只听见婴儿的哭声。乡亲们更加疑惑,后来才知道,朱家新生了一个孩子。大家都认为这个婴儿不是寻常人物,将来必定会有一番作为。
  朱温三五岁时,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喜欢弄棒使棍,与邻居家的孩子们吵闹。二哥朱存跟他一样,也是个淘气的孩子。父母多次训斥他们,二人都不肯改。只有长兄朱全昱,生性忠厚,温文尔雅,很像他们的父亲。朱诚曾对别人说:“我这一辈子熟读五经,就靠教书糊口。生的三个孩子,只有全昱像我,存和温都很淘气,不知道他们长大了会怎样!”
  三个孩子逐渐长大,饭量也越来越大。朱诚教书挣的钱不够养家,因此抑郁成疾,最终病逝。朱诚死后,家里连丧葬费都凑不起来,幸亏亲戚邻里帮助,才得以将他草草埋葬。但是,一个母亲抚养三个儿子,要生存下去也非常困难。不得已,母子四人投奔萧县,在富人刘崇家里做帮佣。朱全昱很勤劳,但是体力不够;朱存和朱温力气很大,但是一个粗心大意,一个狡猾懒惰。
  刘崇曾经斥责朱温:“朱阿三,你整天吹牛皮,说自己无所不能,其实你只不过是个窝囊废!你在我家做佣人,哪块田是你耕的,哪个园是你浇的?”朱温答道:“你们这些粗俗的人只知道种地,哪里懂得好男儿的雄心壮志?难道我会一辈子给别人种地吗?”刘崇见他出言顶撞,禁不住怒气冲天,顺手抓起一根棍子就向他扑过去。朱温一把夺过棍子,折成了两段。刘崇更加恼火,四处找更大的棍子。刘崇的母亲看见了,问刘崇是怎么回事。刘崇嘴里嚷着:“一定要打死朱阿三!”刘母慌忙阻止说:“打不得!打不得!你不要小看朱阿三,他将来可是了不得。”原来,朱温刚到刘崇家时,晚上睡觉,他的屋里忽然发出一阵响声。刘母被惊醒了,起来一看,朱温的床上竟然有一条赤蛇,鳞甲森森,光芒闪闪,吓得她毛发都竖了起来,禁不住大叫一声。朱温被惊醒后,那条赤蛇就消失了。此后,刘母便知道朱温不是寻常人,所以对他格外好,还常常告诫家里人不要欺负朱温。刘崇的家人都半信半疑,有的甚至笑话刘母老糊涂了。刘崇很孝顺,母亲不允许他责骂朱温,他也只好作罢。朱温因此又能在刘家安居,但是他整天无所事事,长到二十岁,还是经常闯祸。
  一天,朱温偷走了刘崇家的饭锅,刘崇要惩罚朱温,又多亏刘母出来庇护。刘母告诫朱温:“你已经成年了,不应该再这样顽皮。你不想种地,那你准备做什么呢?”朱温回答说:“我喜欢骑射,不如给我一副弓箭,我去打些野味来吧。”刘母答应了。从此,朱温天天出去打猎,每次都是满载而归。朱存看了心里痒痒,也向刘崇要了一副弓箭,跟着朱温一道出去打猎。两个人的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一天,春光明媚、艳阳高照,他们来到宋州郊外。朱温正陶醉在美景之中,忽然看见几百名士兵,护拥着两辆香车走过。他不由自主地尾随两辆香车,朱存也随他一块儿跟去。他们来到山脚下,看见绿树掩映下一个大禅园慢慢地显露出来。两辆香车已经停住,婢女们扶出两个人。一个是半老妇人,举止大方,很有官宦人家的气派;一个是年轻闺秀,年龄不过十七八岁,容貌秀雅,眉宇间更露出一种英气。朱温猜测,这应该是母女二人入寺烧香。等她们进殿之后,朱温也大胆地跟了进去。她们拜过如来,参过罗汉,由主客僧引着走向客堂。朱温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女子前面仔细端详,不禁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住了。母女二人在客室里休息了一会儿,就由仆人们伺候着出了寺门,上车走了。
  朱温去询问主客僧,才知道那年长的是宋州刺史张蕤的妻子,年轻的是张蕤的女儿。朱温惊诧地问:“真的是张蕤吗?他原来是砀山的富人,和我是同乡。他现在做了宋州刺史?”主客僧答道:“听说他快要卸任了。”
  回去的路上,朱温问朱存:“二哥,父亲曾给我们讲过汉朝光武帝的故事,你还记得吗?”朱存满脸疑惑地看着他。朱温接着说:“光武帝还没做皇帝时,曾经感叹道,做官就要做执金吾那样的官,娶妻要就娶阴丽华那样的女子。后来他果然如愿。今天看到张蕤的女儿,我想当日的阴丽华也不过如此吧!你说我能像光武帝那样吗?”朱存嘲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朱温愤然说道:“时势造英雄!想当年刘秀有什么官爵,有什么财产?后来还不是平地升天,做了皇帝,娶了阴丽华?你怎么就知道我不能做到那一步呢?”朱存又笑道:“你真是够痴的!我们寄人篱下,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还想什么娇妻美妾、做皇帝?怎么你也得靠谱一点儿,什么都没有能成大事吗?”朱温直截了当地说:“不是投军,就是为盗。现如今唐王朝已经变乱,兵戈四起,前一阵子听说王仙芝在濮州起义,最近又听说黄巢在曹州起义。像你我这样的勇士,如果跟着他们去做个大盗,抢些美女钱财,是很容易的事。何必在这里瞎混,埋没英雄!”
  一席话把朱存给说动了,二人商定后,便回去向母亲辞别,只是说要外出谋生。朱母放心不下,却又劝阻不住。朱全昱听说两个弟弟要出远门,就来询问他们要去哪里。二人回答说:“现在还说不准。哥哥如果要去,就和我们一起去;要不去,就留在这儿陪着母亲也好。”朱全昱是个安分守己的人,说要留下来侍奉母亲。朱温很感激刘母一直以来对自己的照顾,就去向她道别。刘母叮嘱一番后,就让他们去了。
  当时是唐僖宗乾符四年,黄巢占据了曹州,四处抢掠,横行山东。郓州、沂州一带,也逐渐被黄巢的军队占领。各地的亡命之徒,纷纷跑来投奔黄巢。朱温兄弟二人也投奔了黄巢。二人表现很好,不久就被提拔为队长。朱存趁势掠夺妇女,而朱温心里却惦记着张女,仍然是贼党中的光棍儿。
  过了一年多,朱温在军中多次立功,因此做了亲军头目。于是,他怂恿黄巢去攻打宋州。黄巢便派他率领数千名士兵,去围攻宋州城。哪知宋州刺史张蕤早已离任,继任的守吏还有些能耐,宋州城久攻不下。朱温大失所望,又听说对方的援兵快到了,就率领士兵撤回。
  ……
展开
目录

001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004  /朱阿三痛别娇妻

010  /大盗皇帝朱阿三

015  /虎子李存勖

021  /刘守光杀兄

027  /贤将周德威

032  /李存审智退梁兵

038  /朱友珪杀父

043  /皇帝讨饭

049  /李存勖统一河北

056  /天皇王阿保机

062  /火烧吴越军

068  /昏淫的蜀后主

074  /李存勖登基称帝

080  /好汉王铁枪

087  /小妾做皇后

093  /刘皇后拜养父

100  /红颜祸水

107  /一字救千人

114  /铁腕女人述律太后

120  /高郁被害

126  /多行不义必自毙

133  /捡回来的蛟龙

140  /逆子李从荣

145  /李从珂篡位

王继鹏弑父杀弟/  152

石敬瑭起兵/  158

耶律德光册立晋高祖/  164

南唐的兴立/  171

闽地之乱/  178

石重贵纳娶婶娘/  185

刘弘熙杀兄篡位/  191

杨光远之死/  197

闽国覆亡/  204

杜威误国/  211

石重贵降辽/  218

耶律德光称帝中原/  224

一代雄主归天/  229

李从益母子之死/  235

皇帝的流放岁月/  240

杜重威自食恶果/  245

汉将郭威/  251

赵思绾伏法/  258

酒席上的冲突/  264

刘承佑丧命/  271

澶州兵变/  277

文身天子郭雀儿/  282

兀欲之死/  286

马氏国灭/  292

王逵计夺朗州/  298

304  /郭荣即位

310  /晋阳之战

316  /周蜀之战

321  /南讨李璟

326  /赵匡胤威名初震

331  /严夫人的苦心

336  /刘仁赡夫妇殉节

341  /周主亲征

346  /唐主戏陶榖

349  /陈桥兵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通辽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