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妙好文/绝妙系列》:
【题解】
嵇康(223-262,或224-263),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淮北市濉溪西南)人。嵇康曾为三国魏政权的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学问渊博,而性格刚直,疾恶如仇。在嵇康生活的魏晋之际,活跃着一个著名的文人集团,时人称之为“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一249)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及王戎七人。他们常在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的竹林中喝酒、纵歌,肆意酣畅。当时,曹魏政权正面临着被司马氏所取代的风暴。“七贤”的政治倾向总体上亲魏。司马氏在朝中的日益兴盛使“竹林七贤”的政治态度也产生了分化。其中,山涛(山巨源)投靠司马氏做了官。嵇康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出身寒门,因与魏宗室通婚,故对司马氏采取了拒不合作的态度。为了表明自己的这一态度,抒发对山巨源的鄙夷和对黑暗政治时局的不满,嵇康写下了这篇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此文大约写于魏元帝景元二三年(261-262)。当时,攀附权臣司马昭的山涛由选曹郎升迁大将军从事中郎,于是山涛出面,荐举嵇康来接替自己的选曹郎职务。此举遭到嵇康的断然拒绝。嵇康也因与司马氏拒不合作,后遭到司马氏及其党羽的诬陷而被处死。在他临刑时,三千名太学生请求以嵇康为师,可见嵇康在当时社会上的声望。刑场上,嵇康用古琴弹奏一曲《广陵散》,仰天长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
山涛年长嵇康五岁,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的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幼年父死,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他固然没有嵇康的风流任性、逞才放旷,却有着中年持重、内不失正的恢宏度量。因此,嵇康在临刑时告诉儿子嵇绍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这是嵇康对山涛最深刻的理解。嵇康死后,山涛对待嵇绍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十八年后,嵇绍在山涛的举荐下任官。可见,嵇康、山涛之间其实并没有真正绝交。再看一下当时的背景:嵇康数次得罪司马氏的权臣锺会。山涛希望嵇康能通过入仕这样的妥协来保全自己的性命,嵇康也希望通过满纸偏狭尖刻的言辞能够不致牵连好友山涛。乍看是老死不相往来的断交之语,却也未尝不是时势所迫之下对知交最后的保护。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书”体文。关于“书”体文的特点,可参看《绝妙好文/绝妙系列》战国秦李斯《谏逐客书》的题解。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篇云:“’书‘之为体,主言者也。”是说“书”体是用来记录言辞的。然古代的“乡书”“家书”“锦书”“手书”“手札”都属于近代所称的书信。此篇实则是一封绝交之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