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藏书: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在前两篇探讨战前庙算与战时经济的基础上,本篇立足于“全胜”之说,揭示了战争的理想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赵本学日:“庙计已定,战具已集,然后可以言攻。但攻人以谋攻为贵也,而不在于兵攻。以兵攻人者,决胜负于锋刃矢石之下,纵能尽杀之,安能自保其尽无伤乎!以谋攻人者,老成持重,制胜万全,攻期于无战,不战不杀而人自服耳。此《谋攻》所以次《作战》也。”可知本篇的侧重点是“谋”,核心为以谋略取胜。孙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谋略大师,《谋攻篇》为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奠基之作。
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全胜”,是不通过暴力手段迫使敌人降服,即所谓“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攻城克隘,血流漂杵,把敌军杀得片甲不留,这种胜利不是孙子最推崇的;不通过直接的军事对抗手段,却能使敌人不战自降,顺心降服,这才是孙子心向往之、并希望各国决策者极力追求的方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想要达成此种,需要以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采取威慑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好处众多,第一、我方兵力财力没有损失,代价最小。第二、敌人也避免了毁灭,兵力财力可转而为我方使用。第三、敌方的百姓免于屠杀与灾难,反抗情绪小,战争的善后问题易于解决。第四、对稳定国际秩序及经济发展有利。孙子谓之:“兵不顿而利可全。”即全面消除了用兵之害。
上述表述出自本篇第一段的结尾,已成为《孙子》书中广为传诵的名言之一,几千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影响。英国现代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路线战略”,认为“最完美的战略,也就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战斗而能达到目的的战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知孙子的这一理论对利德尔·哈特战略思想的深深启迪。
为了凸显谋略的重要地位,孙子还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战争效益,对以下手段依次定位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最高级的是“伐谋”,次一等的是“伐交”,挫败敌人的谋略与外交,这两者是抵达“全胜”境界的重要途径。联系春秋时期的历史实际,可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论,是从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等政治、军事活动当中提炼概括出来的。齐桓公称霸天下的地位,依托于齐国雄厚的国力与军力,由此而造成的强大威慑,迫使其他诸侯不得不臣服。因此,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说军队可以放松提升实力的各项建设,更不是说将领可以忽视对攻城略地的战法研究。孙子在提出了“全胜”理论的同时,提出了“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等用兵法则,论述了将领对于国君与国家的重要作用,概括了国君因瞎指挥而导致的三种危害。文章最后提出了预测战争胜负的“知胜”说,在呼应并拓展“五事”“七计”的同时,引出了孙子的又一不朽名句——“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毛泽东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首先它不单是理论,其价值在于知行合一。其次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内涵的认知结构,贯穿于战争全过程。知常与知变;尽知与先知;知彼与知己。最后它强调剔除假象,捕捉事物深层本质。经由毛泽东的借鉴与引申,这两句话已远远溢出军事斗争的疆域,在国内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
展开
——孙子兵法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也。
——孙子兵法
★国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揉。
——三十六计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三十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