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老师曾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权货币理论,提出了人权货币、黄金法则、信用红利等理论,同时也预测了数字黄金货币、数字货币的未来,以及即将发生的能源革命所带来的经济巨变。本书中,如松老师将以对《道德经》深刻的个人感悟、对社会与人性的犀利洞察,努力为我们解析《道德经》中蕴藏的为人处事的高深哲学,以及人生应该明白的一些道理和逻辑!
◆读《如松〈道德经〉感悟》,洞察社会人生,抚平烦躁与功利,让疲惫身心归于平静!
◆听百姓的经济学者如松先生用精辟的观点、生动的故事讲解《道德经》,有根底、有感悟,触物有致!
◆精校帛书版《道德经》,全文解读+思想精解,探究老子的生活哲学,并自然地在生活中践行。
◆忍不住与人比较时、人生太过疲惫时、与人发生冲突时,你需要读一读《道德经》。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道德经》,轰动了世界!帛书版《老子》传抄年代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以后,“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并有若干处明显改动。与传世本《道德经》相校雠以后,发现帛书版的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听如松《道德经》感悟,读真正的原版《道德经》!
✦《道德经》是一部真正的奇书,整本书没有出现任何人名、地名或时间,因为老子谈论的是超越时空的重大问题、是关乎我们每个人人生意义的重大命题:道——万事万物的本源,德——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道德经》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有史以来海外发行量大的中国经典,1816年至今外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2016年总销量超越《圣经》并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德国平均每四家就有一本《道德经》。5000言的《道德经》也是世界上创造名言多的巨著之一。
✦众多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等均对《道德经》推崇备至,如:莱布尼兹,叔本华,康德,尼采,海德格尔,汤因比,李约瑟,汤川秀树,托尔斯泰,唐玄宗,宋太宗,朱元璋,司马迁,欧阳修,魏源……
◆感悟《道德经》的深刻内涵,为现代人指明做人做事之道。总有些书需要你静下心来慢读细品!
◆修身处事、养生修心、企业经营、知识掌握与知识创造、子女教育等适读。
如松《道德经》感悟共分两篇,合计81章。本书对帛书版《道德经》的每一章给出了参考释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其内容的感悟,阐述了其中所蕴涵的哲理,有助于提升读者的修为、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可以透视经济社会的走向以是按财富的高效积累,并在企业经营、知识掌握与知识创造、子女教育等过程中达到学以致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境界与格局。
第三章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参考释义
上士闻道,信而且会勤勉竭力地执行;中士闻道,会欣然保存起来,但有时也会忘记得无影无踪;下士闻道,见道柔弱、质朴,认为道是恐惧、鄙陋的,会大笑不已。不被下士所嘲笑,道就不是道了。所以,古时立言的人这样说:越来越明白道却不彰显,在道上不断前行如同不断后退,平坦的道路好似崎岖。上德之人如深谷,洁白、显赫之人如同埋没一样不自彰显,德行广大之人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建立道德之人却甘愿做输家,质朴之人如同混浊未开。最方正之人,反而没有棱角,最大器之人,却认为自己没有成就,有大音之人会待时而动很少发出声音,有大象(最大的法象)之人,心中没有刑罚,所以道是幽隐而无名无声的。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有所成就。
说东谈西
“大器免成”和“大器晚成”截然不同,“晚成”是成,而“免成”是不成,“免成”还有主动不成之意,而“晚成”虽然强调了“晚”但还是主动的成,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士”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阶层,属于最低等级的贵族。春秋末年,士逐渐成为有知识、有能力者的代称,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这是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阶层,可以说是社会的中坚阶层。比如主持百家文化发展的学士们在推动文化的发展,苏秦、张仪等人在主持列国的争霸大业,墨家的弟子们在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他们代表的是各国国君甚至都无法完全左右的一股力量。他们闻“道”,但表现各异,也就是老子嘴中的上士、中士、下士。“立言”的含义可以在《左传》中找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勋;“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思想。此三者都可以流芳百世。
即便春秋战国时期“士”这个精英阶层,其悟性也是千差万别的(或者说很多人也都未得道),这与我们在生活中的感悟是一样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看见或遇到一件事,就立即可以抓住核心要点,并付诸行动;而有些人只是叶公好龙,或许知道某些东西是好的,会收藏起来,收藏之后就相当于遗弃了,也不会重复领会其中的要义,更缺少行动力;还有些人外在光鲜,但内在粗鄙,不仅抓不住事物的核心,还会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地讽刺挖苦别人,这类人是最不值得期待的一类人。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这一段比较难以理解,感觉在以往的解读中也鲜有很贴切的。本人希望用范蠡经商的经历来与大家一起感悟这段话中内在的哲学含义。
范蠡从越国隐退之后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他勠力耕作,兼营副业(捕鱼、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说: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宋国陶邑(今菏泽定陶区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计然是范蠡之师,传说是老子的弟子)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作为商人的始祖,范蠡三次散尽家财,为什么呢?
本人思考:范蠡认为商人经营的核心是人心,是为大众服务,人心不断聚集之后,无论未来做什么生意,都可以赚钱,而且会快速地发家致富,这就是“明道”的过程。“明道”之后,所有有形的财富都成了负资产或者说是累赘,将有形的财产散去,人心才能不断聚拢,就是自己在继续“明道”(明白道的内涵)。商人一般以家财的多少作为是否成功的标志,但范蠡在“进道”的过程中,不断地散去家财,而每一次将家财的散尽,按一般商人的标准来说,都似乎是倒退。积累了万贯家财的范蠡,看起来经商的道路是一片平坦,但散去家财之后,就没有了有形的资本,让经商的道路看起来又要变得坎坷了。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生动地说明进与退、明与不明、平坦与坎坷之间的关系,得道者看到的是本质,坚信道而且会勤勉竭力地执行,未得道者看到的是外在,看不到道的精髓,对范蠡的做法讥笑嘲讽也就不足为奇。
温馨提示:请使用秦皇岛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
── 尼采
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闪耀。
──林语堂
老子的著作,尤其是《道德经》,zui受世人崇仰。
── 黑格尔
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zui早的一种哲学。
——阿诺德·汤因比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达到的状况。
——汤川秀树
1943年,我在美国认识爱因斯坦。他书架上的书并不多,但有一本很吸引我,是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本。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
——陈省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