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股份、分类董事与公司自治
――由郑志刚教授 《掌控与激励;公司治理的中国故事》引发的几点思考
公司制度从荷兰萌芽、英国成型、美国发达,到德国、日 本、意大利等国的扩散和发展,是一套开放和全球化的现代企业 组织思想与治理体系。
历史上,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中国没有对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中国公司走向世界,带有中国基因和中国特色的一些公司治理实践与最佳做法会产生国际影响,并与全球公司治理体系融合在一起。当这些做法被系统地总结出来的时候,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也就成型了。
郑志刚教授《掌控与激励:公司治理的中国故事》一书,基于对阿里巴巴和万科等众多公司的案例研究,从合伙人制度、同股不同权、分散股权下的公司控制和中国式内部人控制以及员工持股和国企混改等几个重要角度和领域,系统梳理了演进中的中国公司治理实践,并结合全球公司治理发展,深入探讨了从股东中心到企业家中心的全球公司治理制度变革趋势,读过之后颇受启发。从讲好公司治理的中国故事,到总结公司治理的中国模式,是个复杂和极具挑战的大问题,现就两个具体问题提出一点并不成熟的思考,与郑志刚教授及广大读者共同探讨。
分级股份制度,并非 “同股不同权”
对一家公司发行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投票权比例的股票这一现象国内现在通常称为 “同股不同权”,隐含地认定这一做法违反了 “同股同权”原则。严格地说,这一称呼和这一认定,都不准确也不合理。称之为“分级股份制度”或更为准确合理。
单一股份、一股一票,只是公司股份制度的最简化版本,百年前和现在都是如此。分级股份制度,将公司股份设立成不同的级别,对不同级别的股份赋予不同权重的投票权 (包括无表决 权),在欧洲国家甚至加拿大等国的公司 (包括上市公司)中都 是一直存在的。美国法律也没有禁止公司实行分级股份制度,发行无表决权股、有限表决权股、条件表决权股或者多重表决权股 等。只是因为从1926年到1986年的60年中,纽约证券交易所支持一股一票,不支持偏离 “一股一票”以及其他违反纽交所有关 “企业民主、责任、诚实与对股东的责任”标准的做法,拒绝设立分级股份制度的公司上市,美国公司中实行分级股份制度的比 例相对很低。美国的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没有这种限制,这使纽交所最终放弃了这一做法。
分级股份并没有改变同类股份中同股同权的原则。不同级别 股票,是不同的证券。分级股份制度下,拥有更多投票权的相关人员,其投票权大小还是直接取决于他所持有股份多少的,也就 是没有根本改变股份多、发言权大的逻辑。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分级股份制度看作一种两合公司的现代翻版。两合公司发行的是无限责任股份和有限责任股份这两类股份,前者有管理 (选举 管理者的)权,后者没有管理 (选举管理者的)权 (如法国米其 林公司)。分级股份公司发行的是投票权比重大的股份和投票权 比重小的股份这两种股份,前者拥有较大的每股投票权,后者拥 有较小的每股投票权。
中国《公司法》第42条规定 “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 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实际为按 投票权设置分级股份提供了依据。但是现实中,只有个别非上市公司实际实行了。上市公司中从科创板依照《公司法》第131条 设定了特别表决权股份后,开始有公司实际实行。
从公司制度的发展历史来看,股东凭借股权控制公司,是19 世纪60年代以后的现代公司中才有的现象。早期公司的决策更为民主,董事选举及其他公司事务决策中,实行无论持股多少都 是一人一票的纯粹民主规则,而不是一股一票这一完全由金钱说话的富豪规则。实际上,如果没有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其他的表决权计划,英国普通法的默认规则就是股东 (公司成员)一人一票。
美国在倡导单一级别股票的同时,也是一股一票这一股东表 决权原则的推动者。19世纪中叶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对资本的巨大需求,使资本更为稀缺,对资本的竞争更为激烈,股东会按人投票演变为按股投票。居于一人一票和一股一票之间的人股兼顾模式 (少数股份者每股所拥有的投票权比例高,大额股份者每股所拥有的投票权比例受到限制)没有兴盛起来。
美国率先在19世纪中叶开始采用一股一票,从民主规则的股东资本主义发展为富豪规则的股份资本主义。20世纪,按股投票的富豪规则进一步扩张,产生了分级股份制度,特殊种类的股 份拥有比其他股份更高比例的投票权。分级股份制度实际上是中性的,美国媒体和高科技企业创始人采用,欧洲传统富豪家族也用。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欧洲使创始家族后代可以凭借少数股份而继续保持公司控制权的分级 股份制度,开始广泛被美国高科技公司用来保护公司创始人。欧洲公司的富豪特权变成了美国公司的创始人特权。公司创始人团队保有一种具有更高投票权比例的股份,对外公开发行的则是投票权比例更低的股份。
展开
——季晓楠,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
★郑志刚教授是中国著名公司治理学者,他在这本书里用生动活泼、优雅简洁的文笔为人们讲述了独其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从多个视角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改革创新的历程,而且提出了诸多中国未来公司治理迫切需要深思和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无论是对于投资者和公司领导者,还是对于政府监管者和公司治理研究者,这都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和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好书。
——冯根福,西安交通大学资本市场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
★本书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始,采用鲜活案例切入的方式,对中国式的公司外部及内部治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剖析,由浅入深.言简意赅,呈现了公司治理在中国资本市场和公司发展运作中的重要作用.是学术界、业界及政策制定者都值得一读的好书。
——陈靖涵,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会计与金融讲座教授
★公司治理具有明显的文化色彩,民族的、企业的和个人的特性都会在公司治理中打下深刻烙印。从文化角度观察企业治理,我们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故事。此书不仅有趣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是为推荐。
——鲁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用中国公司治理故事普及公司治理知识,推动中国公司治理发展,实现中国企业做强做优。
——高明华,北京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一个国家的公司治理机制植根于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法律渊源等宏观因素。本书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三十年间公司治理的演进出发,讲述了精彩的中国公司治理故事,合伙人制度、独角兽企业治理、股权之争、内部人控制等诸多治理难题跃然纸上。郑志刚教授在书中抽丝剥茧,理清背后的治理逻辑,探讨中国公司治理的特殊道路和面临的挑战。此书值得所有认真思考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阅读。
——施东辉,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教授、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原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