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并不抽象,提高境界也不难,它有规律可循。
一个人的境界取决于他内心中取舍的门道。
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拔高了学习的目的——为了摆脱愚昧和邪恶,净化我们的灵魂。当我们有了稳定的工作和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后,就需要在两条路中做选择了。一条路是继续追求物质,满足自己无限的物质欲望;另一条路则是把时间花在学习上,追求苏格拉底所说的那种境界。
当一个人致力于追求高洁的精神境界和更多的智慧,在外,他会获得良好的信誉和声名;在内,他不会被愚昧和恐惧困扰。
格局有多大,自我就有多大。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来说,拥有一个大的自我都比拥有一个小的自我更有利。
每个人内在的能力其实都很强大,能够解决各种问题,这是我们本来就有的禀赋。
人本能地会把动态的、暂时的快乐放在前面,但最终的幸福要靠拥有持久的快乐。
一方面,斯多葛学派的信奉者注重灵魂的生活,把财富、地位等物质的东西,以及痛苦、快乐等情感的东西都看得很淡,甚至将其看成虚幻之物。这种追求超脱于人间的生活态度就是出世。另一方面,他们又讲究埋头苦干,履行社会义务,为大众谋幸福,因为他们相信心中的神明。这就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联系,这种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的做法,就是入世。可以说,斯多葛学派强调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情。
不仅要思考善和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行动就是你存在的目的。不要谈论一个高尚的人应当具有什么品质,而要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其实很难判断真正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我们经常只是给两件在时间和空间上挨得很近、一前一后发生的事情套上了因果关系。
生命存在无限可能,我们应该积极去创造。
在浮华而又喧嚣的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生鸡汤也会应运而生,不过人生鸡汤并不能解决问题。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就如同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所讲的,“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
每一代人都要经历“前一个上帝死了,要重估一切价值”的过程。比如,一个人长大后,小时候父母灌输的价值观可能就不再适用了,这时他就要重估各种价值。因此,社会的发展永远是一个伴随着抛掉原先很多传统观念、重建价值体系的过程。人生也是一样,我们每过几年都会遇到思想的危机,所以我们要尽早抛掉那些虚构出来的“永恒价值”,凭借自身建立起新的价值。
人在遭遇困境时,通常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就此躺平,放弃努力;另一种是站起来,顽强地与困境抗争。虽然抗争可能很艰难、很不舒适,但人只有站起来,才能彰显自己内在的价值。
世界的本源是行为,而不是大道理。
1了解自己和世界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所见非虚
我们为何能对客观世界作出准确判断
如何审视自己和他人
我们何以能够认识世界、获得新知
我们有灵魂吗
自我的边界在哪里
吠陀文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伊壁鸠鲁学派宣扬的是纸醉金迷的享乐吗
人如何依据本性过理性的生活
2通过理性思考获得新知
我们该选择理性还是经验
理性主义思维究竟是什么
何为逻辑的预见性
有没有系统发现真理的方法
充分性推理:凡事有果必有因吗
理性主义者也会信仰上帝吗
牛顿如何开启了西方近代社会
为什么理性主义不是万能的
3什么是有用的经验
经验靠得住吗
经验主义思维究竟是什么
何时使用经验,何时相信理性
经验主义对社会有何影响
经验主义传统如何塑造了英美特殊性
4超越庸常生活,成为“更高的人”
如何理解尼采的思想
“上帝死了”,人该怎么办
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是什么
如何成为尼采所说的“超人”
温馨提示:请使用秦皇岛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