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改革开放精彩瞬间》:
改革开放之初,地处粤北山区的清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清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在1979年9月对财贸工作管理体制进行了四项改革:一是对公社财政实行增收分成和超收留成;二是把农村基层供销社下放给公社管理,实行超计划利润分成制;三是对商业企业实行超额利润提成奖;四是对粮食部门实行企业基金和减亏增盈提成奖。这一冲击体制束缚的创新做法被誉为“清远经验”,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考察团前来调研学习,而其在工业方面实行的“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和由县经委直接管理工厂的做法也在全省得到推广。随着“清远经验”的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处处孕育着盎然的生机。
时间追溯到1978年7月的一天,清远县氮肥厂人声鼎沸,一场全体员工讨论会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与以往“政治挂帅”不同的是,这一次讨论主题与工厂效益直接相关。工厂党委书记曾国华最先发言:“来厂七八年,几乎年年亏损,今年时间过半,任务未过半,又会以亏损告终,心里有老‘打败仗’的感觉,滋味难受。”曾国华的这段肺腑之言引起台下共鸣。“领导滋味难受,我们的苦日子也不好过,工资少得可怜,33元要养活一家人,还要上山打柴、下河捉鱼、落田摸螺,汗水泪水流在一起,有苦难言。”有员工说。
一场打破“铁饭碗”的改革悄悄在厂里试行:拿出5万元设立综合奖,和产量挂钩。随后,职工面貌焕然一新,一改“上班一条虫,下班打冲锋”的局面。尝到甜头的清远,顺势推广氮肥厂经验,在其他县办国营工厂推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接着,“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在清远全县17家国营企业全面推广。1978年底,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认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治权。”基于这一共识,为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清远县工业交通系统实施了第二次“大动作”。1979年4月,清远县撤销县工业局等部门,由县经委直接管理国营工厂,县经委由行政机构变成既是组织生产的管理机构,又是相互独立的经济机构,全县国营工业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管理被统一起来,由县经委管理。
这一年起,氮肥厂开始扭亏为盈,全年盈利55万元。显然,“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做法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但县领导却再三叮嘱企业“只做不说”。“因为过去我们搞了改革,后来都受到些冲击,受到些挫折,所以那时候我们先干,不作宣传,除了数字报表有上报,没有给地委汇报,因此开始几个月是闷着头干。”多年后,时任清远县委书记的陈国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只做不说”的改革虽然低调,增长的财政数字却瞒不过人。1979年,清远全县工业产值增长12.2%,利润增长2.5倍,17家国营工业企业上缴利润增长1.8倍,是全省产值利润增长最高的一个县。虽然工业系统的同行大多对“清远经验”表示支持,但财政部门却持不同意见,要求清远县停止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随后在全省工业交通增产节约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关于“清远经验”的争论再次展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