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互惠·增能·创生——学校与社区合作发展研究
0.00     定价 ¥ 108.00
秦皇岛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3088077
  • 作      者:
    李文淑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文淑,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挪威特罗姆瑟大学社会科学与教育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家校社合作、基础教育改革、社区治理、社会政策。研究成果:第五届全国教育实证优秀学位论文奖获得者;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一项;主持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一项;参与其他级别课题2项;参编中外书籍3本;赴挪威、瑞典、芬兰参与NERA2018-46th congress、ERNAPE2019、NERA2020-48th congress国际会议并做报告;发表CSSCI及其他中英文论文若干。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一)个人层面:不忘初心的七年之惑

(二)社会层面:挑战与发展机遇并存

(三)国家层面:教育现代化政策推进

(四)国际层面:本土化与国际化趋势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学校

(二)社区

六、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学校与社区合作的研究进展

(二)以往研究的特点与评述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互惠理论引发了合作机理的重构与实践转向

(二)增能理论提供了赋能与自我增能的思考视角

(三)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揭示合作场域的结构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

(四)研究资料的分析

(五)研究伦理说明

第三章 “因循守旧”与“顺势而为”:学校与社区合作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合作发展的博弈背景

(一)甸新小学与甸新社区之间的“强强联合”

(二)名玉小学与两个社区之间的“尴尬周旋”

二、参与主体“行为—意识”的多维审视

(一)安于现状的“背众”行为

(二)顺应时势的“从众”行为

(三)自主探索的“出众”行为

三、合作发展的促成方式

(一)“审慎”与“友谊”的相互性导致直接关系的建构

(二)“家委会”与“社工”的嵌入支持外力赋能合作

四、合作发展的实践内容

(一)标签化公共理性发展实态的“教育合作”

(二)以资源赋能共生发展需求的“民生合作”

(三)教育与管理层面和合博弈的“经济合作”

(四)节假日互动活动协同组织的“时际合作”

(五)日常教学与实践融合认同的“德融合作”

五、小结

第四章 “内卷外困”与“举步维艰”:学校与社区合作发展的现实困境生成机理

一、“弱互惠”性学校与社区之间合作关系的受益失衡

(一)对融合理念的抛离导致“割裂”与“偏爱”

(二)对共生责任的逃避导致“敷衍”与“模仿”

(三)对传统规范的盘桓导致“表面”与“形式”

二、“内卷化”学校和社区合作实践发展的能量缺失

(一)低水平专业学习力下的增能障碍

(二)弱势自我效能下的内生认知错位

(三)不完美公共理性下的局限性赋能

三、“非定域性”学校与社区合作难以突破创新瓶颈

(一)形同虚设的寡助止步于局域利他

(二)迷惘的学校与社区合作道路荆棘

第五章 互惠:重塑学校与社区合作的价值发展

一、明晰学校与社区互惠合作的演化向度

(一)秉承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广泛互惠美德

(二)规范学校与社区互惠合作的政策导向

(三)提升学校与社区互惠合作的实践理性

二、落实学校与社区互惠合作的实践维度

(一)互惠共享的价值理念认同

(二)自我导向学习与反思对话

(三)支持民主协商与共同决策

(四)提供合作必需的物质资源

第六章 增能:深化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内涵发展

一、为学校与社区合作关系“赋能”

(一)坚持以党政引领,保持和强化合作底色

(二)加快政策化进程保障,提升合作权威性

(三)完善合作评估监督机制,提高榜样效能

二、学校与社区的“自我增能”

(一)学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品质

(二)社区应践行科学治理策略,统筹合作发展规划

第七章 创生:迈向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协同创新发展

一、成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机构成

(一)以共同学习丰富实践互动

(二)以相互学习推动共同进步

(三)以智慧学习引领深度探索

(四)以终身学习赋能合作未来

二、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节点

(一)以合作教育课程协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请进来”和“走出去”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三)完善合作平台的构建以协同强化教育效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学校负责人访谈提纲

附录2: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社区书记或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5:社区活动日常参与人员及社区居民访谈提纲

附录6:家长访谈提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秦皇岛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