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养生源流
养生,*早见于先秦时期道家著作《庄子 养生主》,同时期儒家对养生理论亦多有论述。中医养生学主要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家、儒家为其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对中医养生亦有一定影响。在两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历代医家在生活体验和医疗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养生理论更加发展创新,养生方法更加丰富多彩,为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和繁衍昌盛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1讲 道家养生
『原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 养生主》)
『讲义』
道家文化,对中华哲学、医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等影响*为深远。道家以黄帝、老子、庄子为代表,以“道”为核心,主张大道无为、道法自然、应物变化,追求“得道成仙”,通过各种修炼,保全精、气、神,而达到长生不老的至高完美境界。在此过程中,道家的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并行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中医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养生之学的奠基。
《养生主》为庄子所创作,是一篇论养生之道的文章。文中首先论述养生的重要意义。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即便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会非常疲倦。因此,需要养生以维持健康。善于养生的人应该遵循的是做好事而不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将其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可以卫护身体,保全天性,修炼精神,从而尽享天年。
庄子讲故事:一个名字叫作丁的厨师(庖丁)给梁惠王(文惠君)宰杀解剖牛,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典乐曲的乐律。
梁惠王赞叹说:“妙呀!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巧又进了一层。我刚开始解剖牛时,所看见的是一头整牛。几年之后,就不再看到整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似乎没有发挥官能而心神还在运行。依照牛的生理解剖,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已有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宽绰而有余地。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因此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刀十分轻微。牛被全部解剖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环顾四周,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并收藏起来。”
梁惠王从中悟出,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虽表面上看来完全不同,但其道理则相同,即顺应和掌握事物的自然规律,因而评说:“非常好!我听了庖丁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即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规律。《老子 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界万事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而然,符合自然规律,即是道的基本法则。因此,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人的生命活动能够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老庄道家的哲学思想,推崇“清净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致中”等顺应和掌握事物自然规律的观点,对中医养生保健有深刻影响。
道家具有独*的养生方法,如道功、道术。道家初期的功法比较简单,主要有心斋(内心清虚宁静)、坐忘(静坐忘身)、踵息(内呼吸功深而达于足踵)、吹嘘呼吸和熊经鸟伸之类的仿生导引功。秦汉时期至唐代,外丹术(炼丹术)是中国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也是化学的雏形,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外丹术由于通过炼制铅、汞等药物来制作长生不老的丹药,其毒性很强,唐宋以后逐渐消亡。随后兴起的内丹术,成为中华道家修炼法之主流,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为理论,进行性命的修炼,以人的身体为鼎炉,修炼“精、气、神”,使之在体内结丹,达成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生命功能的目的。此外,服气(呼吸吐纳锻炼)、辟谷(短期断绝饮食)、太极拳、八卦掌等养生方法,皆出自道家。
第2讲 儒家养生
『原典』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 雍也》)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 季氏》)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食不语,寝不言。
席不正,不坐。
寝不尸,居不客。
(《论语 乡党》)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论语 泰伯》)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 先进》)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讲义』
儒家,起源于中国并流传及影响至其他东亚地区国家,在中国思想史上,长期以来占有主导地位。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以“仁”为核心,主张“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医乃仁术”,作为一种消除疾患、减轻病痛的手段与儒家的仁义观和爱人、利人的*高人生理想相一致。孝以事亲,忠以事君,因而疗君亲之疾就是致忠孝之道,就是*大的仁。儒家“仁”的理念,对中医学养生长寿的理论与实践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
“仁者寿”,为儒家养生的第一命题。所谓“仁”,即“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儒家主张以“仁”治理天下,称为“王道”,以仁义道德为施政的*高标准。“为仁由己”,做人要讲究“仁义道德”,完全在于个人的修养,人凭着正直生存在世上,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靠侥幸避免了祸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宽容忠恕的精神对待别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生命的相互感应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支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爱自己、爱亲人、爱人类、爱草木鸟兽、爱自然万物,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把自己和天地万物视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这样的人,就会益寿延年、长生久视。
儒家养生,主张“因人制宜”,在不同年龄段,由于脏腑经络气血等生理功能有所差异,故养生重点有所不同,即“君子三戒”:年少之时,脏腑经络气血尚未完全充盛,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应注意不要过于放纵性欲、追求物欲,所谓“戒之在色”;壮盛之时,脏腑经络气血充盛,体魄强健,智慧聪颖,应注意不要过于争权夺势,甚至不择手段,所谓“戒之在斗”;衰老之时,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减退,应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认识财富和权力,注意不要攀比强求,与人无争,所谓“戒之在得”。
儒家养生,讲究饮食结构与饮食卫生。饮食养生,注重粮食加工要精细(食不厌精),鱼和肉切庖要精细(脍不厌细)。强调饮食“十一不食”:食物腐败发臭,鱼肉腐烂,不食(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食物变色,不食(色恶,不食);气味难闻,不食(臭恶,不食);烹调不当,不食(失饪,不食);不到应该吃饭之时,不食(不时,不食);不按一定方法切割的肉,不食(割不正,不食);没有适当的酱醋调料,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从市场买来的酒肉,担心安全问题,不食(沽酒市脯,不食);席上的肉虽多,但不应超过主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只有酒不限量,但以少饮淡饮为宜,不能喝到神志昏乱(唯酒无量,不及乱);不撤走与姜有关的食物,但不多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儒家养生,注意起居行止。起居方面:吃饭的时候*好不要说话,以免影响消化。睡前不要唠叨不休,会使思绪兴奋,不得安宁,以免影响入睡。席子放不正就不要坐下,以免影响坐姿。睡觉时候要注意睡觉姿势,以侧卧为宜。在日常生活中要合乎礼节,但不要像客人那样拘谨。行止方面:君子所重视之处有三:使自己的面容优雅严肃,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怠慢;使自己脸色端庄严正,可以使人尊重信服;讲究言辞和语气,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
儒家养生,注重精神修养,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等道德培育、修身养性、素质提升、家国伦理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兴趣和爱好。例如,孔子与学生谈论志趣,非常赞同曾点的想法:暮春三月之时,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还有六七个儿童一起,在沂水岸边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纳凉,唱着歌儿回家。情志乐观、身心愉悦、知时处世、逍遥游乐,亦对养生有益。
儒家文化的精髓为“贵和尚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之根本,也是养生的根本原则。例如,人之常情之喜怒哀乐,能够调节而不发泄,谓之中;或有所发泄而有节制,谓之和。达到“中和”,不仅“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实现宇宙自然的和谐,而且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自身脏腑经络气血等的和谐,是*好的秩序和状态,也是*高的养生理想。
第3讲 佛教养生
『原典』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六祖坛经 决疑品》)
如《毗昙》说:阎浮提 人寿命不定,有其三品:上寿一百二十五岁,中寿一百岁,下寿六十岁。其间中夭者不可胜数。
(《法苑珠林 寿量部》)
静坐常思自己过 闲淡莫论他人非
能吃苦乃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敬君子方显有德 怕小人不算无能
退一步天高海阔 让三分心平气和
知足之人心常乐 能忍气者身自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