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胸部畸形篇
第1章 胸壁畸形概述
第一节 胸壁的解剖与生理
人的生理功能依赖与之相适应的解剖结构而实现。肋骨与胸骨和椎骨相互连接构成胸廓,胸廓与胸壁的肌肉共同构成的胸腔既保护着胸腔内的器官,其自身又可以运动,参与呼吸与循环,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胸廓的运动主要由胸壁、上肢及躯干部的肌肉协同完成。了解胸壁的胚胎发育有助于理解其功能。
一、胚胎发育
从第4周开始至第8周末的发育过程中,胚胎开始初具人形,与此同时胚盘的3个胚层,即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逐渐分开形成各个器官的原基,其中也包括了形成胸壁与胸骨。
1.脊髓、神经节和表皮的胚胎发育 胚盘的外胚层在脊髓形成后,诱导其位于背面中线的外胚层增厚呈板状,称为神经板(neural plate)。伴随脊索生长,神经板也不断生长,其头侧较尾侧宽。在这个过程中,在其中央沿着长轴发生下陷形成神经沟(neural groove),沟的两侧边缘隆起部分称为神经褶(neural fold)。神经节在神经沟中间部分逐渐向内靠拢闭合并向两端延伸,此时神经沟转化为一个管状的结构,称为神经管(neural tube)。在神经管的头尾两端保留开口,即前、后神经孔,其与羊膜腔相连通。前、后神经孔在胚胎第25天和第27天分别封闭。完全封闭的神经管与背侧外胚层脱离埋入体内。神经管的头端将会膨大构成脑原基,而尾端则变得细长,构成脊髓原基。在形成神经管的同时,神经节与外胚层相连处的上皮细胞与神经管逐渐分离,分化为一条纵行的细胞索,也就是神经嵴(neural crest)。随后神经嵴分节并向腹侧移动,形成脑、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等。除此之外,外胚层还演化为表皮、毛发等结构。
2.胸廓骨骼、肌肉、胸腔、血管和结缔组织的
胚胎发育 靠近脊索两侧的中胚层由内向外各自分化为轴旁中胚层、间介中胚层和侧中胚层。最靠近脊索的中胚层细胞增殖,形成两条平行排列的细胞索,即轴旁中胚层。轴旁中胚层随后断开,构成多个被称为体节(somite)的细胞团块。从胚胎第3周末开始从头端向尾端依次形成体节,左右成对,到胚胎第5周时,共形成42~44对体节。体节将分化为皮肤的真皮、脊柱和肋骨及骨骼肌。其中肋骨来自中轴骨背部普通的脊柱始基团,其向外、向前,再向内侧伸展形成体壁的最初轮廓。胸骨来自附属骨骼上的3个独立前体,其中体型最大的部分来源于生骨节两侧的间充质束。间充质束在胚胎第5~6周时出现于体壁两侧,位于形成胸大肌的生肌节旁。两侧的间充质束向内、向前伸展至腹中线,合并为胸骨体,在胚胎第7周左右开始融合,从头端向尾端发展。原始的胸骨柄起源于头端内侧间充质细胞团,它与两侧胸骨上部相融合而形成。在胚胎第7周,原始肋骨及类软骨接触到正在形成的胸骨,并与之融合。在第9周时,第1~7肋的肋软骨完成了与胸骨的融合,随后,形成中的第8~10肋软骨也相互融合,同时与胸骨融合。
侧中胚层是中胚层的最外侧部分,脊索两侧的侧中胚层在口咽膜的头侧汇合形成生心区,然后迅速分裂为两层。靠近外胚层的部分称为体壁中胚层,其将分化为体壁及肢体的骨骼、肌肉、血管和结缔组织;与内胚层相近的部分称为脏壁中胚层,脏壁中胚层覆盖于原始消化管外,分化为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平滑肌组织、血管和结缔组织等。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之间的腔为原始体腔,最开始呈马蹄形,继而从头端到尾端分别分化为心包腔、胸膜腔和腹腔。
二、胸壁的生理功能
胸壁生理功能是依赖与之相适应的解剖结构而实现的,完整的胸壁除了容纳胸腔的器官并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外,它还维持了生命所必需的呼吸功能。胸壁形成一个椭圆的桶状结构,膈肌就是它的“活塞”。膈肌收缩时,膈肌向下运动,胸腔内产生负压,气体进入肺脏;吸气末膈肌松弛,肺弹性回缩,恢复到吸气前的容积。一般平静呼吸时,依靠膈肌的运动就可以维持足够的通气。深呼吸时,膈肌达到最大收缩状态后,要想增加吸气量,就要增加桶状结构的内径,这就要求胸骨及肋骨向外上方运动。胸骨与肋骨之间的关节、胸骨与锁骨之间的关节及肋骨与脊柱之间的关节使这些运动成为可能。辅助呼吸肌如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部分腹部肌肉为运动提供动力,以达到最大幅度的呼吸运动。
三、胸壁的解剖结构
1.境界与分区 胸部上接颈部,下连腹部,两侧以上肢带骨与双上肢相连。胸部上界为颈静脉切迹、锁骨上缘、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之间的连线,与颈部分界。下界以剑突、两侧肋弓、第11肋前缘、第12肋下缘至第12胸椎棘突与腹部分界。两侧上部以三角肌前、后缘与上肢分界。由于膈呈穹窿形向上隆起,腹腔上部的器官随膈肌膨隆凸向上而被胸壁下部遮盖,因此根据上述体表标志所划定的胸部范围并不是真正的胸腔范围。
胸部由胸壁和胸腔及胸腔内容物组成。胸壁包括胸前区、胸外侧区和胸背区。胸前区位于前正中线及两侧腋前线之间;胸外侧区位于腋前线与腋后线之间;胸背区位于两侧腋后线与后正中线之间。胸腔则由中部和左、右部组成,中部由纵隔占据,左右两部容纳肺、胸膜及胸膜腔。
2.胸部的表面解剖
(1)胸部体表标志:胸部体表标志及其定义如表1-1所示。
(2)胸部体表标志线:是人为通过胸部的一些体表标志所作的垂直线,主要用于表示胸部器官的位置关系和临床诊疗定位(图1-1)。胸部体表标志线的定义如表1-2所示。
3.胸部浅层结构
(1)皮肤:胸前区、外侧区皮肤较薄,除胸骨前面的皮肤外,均有较大的活动度。胸前区皮肤面积大,质地和颜色与面部接近,可用于面部创伤修复。背部皮肤厚而致密,移动性小,有较丰富的毛囊和皮脂腺。
(2)浅筋膜:内含脂肪、皮神经、浅血管、淋巴管和乳腺。胸前区、外侧区的浅筋膜与颈部、腹部和上肢浅筋膜相延续,其厚度个体差异很大。背部浅筋膜致密而厚实,含有较多脂肪,由许多结缔组织纤维束与深筋膜相连。
(3)皮神经:胸前区、外侧区的皮神经源自颈
目录
第1章 胸壁畸形概述 3
第一节 胸壁的解剖与生理 3
第二节 胸壁畸形的分类 13
第三节 胸壁畸形的心理与评估 14
第四节 胸壁畸形的诊断与评估 15
第2章 胸壁畸形的诊疗历史 23
第一节 漏斗胸的发现和非手术治疗 23
第二节 漏斗胸手术治疗的历史 24
第三节 漏斗胸其他治疗方法和Ravitch手术 29
第3章 胸壁的凹陷畸形 32
第一节 漏斗胸病因与心肺功能 32
第二节 漏斗胸的诊断与非手术治疗 35
第三节 漏斗胸的微创Nuss手术 40
第四节 漏斗胸与切口和安全相关的Nuss手术 50
第五节 漏斗胸与效果相关的不同放置支架方式 54
第六节 特殊漏斗胸的手术方式 63
第七节 郝氏沟 66
第4章 胸壁的凸起畸形 70
第一节 鸡胸 70
第二节 叉状肋 78
第三节 肋骨外翻 81
第5章 胸壁的狭窄畸形 85
第一节 扁平胸 85
第二节 桶状胸 87
第三节 窒息性胸廓发育不良 89
第6章 胸壁的缺如畸形 94
第一节 胸骨裂 94
第二节 Poland综合征 98
第三节 Jarcho-Levin综合征 102
第7章 常见胸壁畸形的合并症 105
第一节 胸壁畸形合并先天性心血管疾病 105
第二节 胸壁畸形合并肺部疾病 109
第三节 胸壁畸形合并脊柱侧弯 115
第四节 马方综合征的胸壁畸形 118
第五节 神经纤维瘤病的胸壁畸形 125
第六节 颅骨、锁骨缺如的胸壁畸形 128
第一篇 胸部畸形篇
第二篇 胸壁创伤篇
第8章 胸部创伤概述 139
第一节 历史回顾 139
第二节 胸部创伤病理生理 140
第三节 胸部创伤的主要临床表现 143
第四节 严重胸部创伤的早期诊断和处理 144
第五节 呼吸机在胸部创伤中的应用 148
第9章 肋骨骨折的影像学诊断 155
第一节 肋骨骨折的X线检查和CT诊断 155
第二节 肋骨骨折的超声诊断 159
第三节 治疗方法的历史与现状 160
第四节 肋骨骨折分型及临床意义 164
第五节 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 166
第六节 手术切口和入路 167
第七节 内固定材料的选择 177
第10章 胸骨骨折 183
第一节 损伤原因及病理生理 183
第二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 184
第三节 治疗 185
第四节 手术步骤(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186
第五节 远期并发症 187
第六节 弓齿钉在胸骨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187
第11章 特殊部位和类型的骨折 195
第一节 胸锁关节脱位 195
第二节 肋弓骨折 198
第12章 肋骨骨折、胸骨骨折内固定并发症 208
第一节 术后感染 208
第二节 金属反应、内固定失败 208
第三节 畸形愈合或不愈合 209
第四节 开放性连枷胸内固定及软组织损伤的修复 209
第五节 典型病例 211
第13章 胸腔镜技术在胸外伤诊治中的应用 217
第一节 胸腔镜技术在胸外伤诊治中的概况 217
第二节 胸部创伤胸腔镜手术适应证选择 217
第三节 胸腔镜手术出血控制技术 218
第四节 胸腔镜治疗急慢性创伤性血胸的关键技术 223
第五节 胸腔镜下肋骨骨折胸膜下巨大血肿的外科治疗 228
第六节 胸腔镜下肋骨骨折系列内固定关键技术 229
第七节 胸腔镜下肋骨骨折的新理念 234
第八节 胸腔镜下肋骨骨折新技术展望 239
第九节 胸腔镜下胸骨骨折固定技术 254
第十节 胸腔镜下肋骨骨折合并肺裂伤及创伤性囊肿的处理 257
第十一节 全胸腔镜下肺体外牵出技术治疗肺裂伤 259
第十二节 陈旧性肋骨骨折及胸内损伤固定技术 260
第三篇 胸壁肿瘤篇
第14章 胸壁肿瘤概述 269
第15章 胸壁肿瘤的病理学表现 277
第16章 胸壁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297
第17章 良性胸壁肿瘤 314
第18章 胸壁恶性肿瘤 318
第19章 胸壁肿瘤典型病例 321
第一节 胸腔镜下微创肋骨切除重建术 321
第二节 钛网行胸壁重建 323
第三节 肋骨恶性肿瘤切除钛合金板重建术 325
第四节 右侧第1肋骨骨纤维增殖症 327
第20章 胸壁肿瘤切除后胸壁骨性重建的研究进展 330
第四篇 胸壁感染篇
第21章 胸壁感染的分类及概况 337
第一节 胸壁感染的分类与特点 337
第二节 胸壁感染的病因 340
第三节 胸壁感染的治疗 340
第四节 胸壁感染的预防 341
第22章 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定义、诊断标准及分型 343
第一节 胸骨切口感染的定义 343
第二节 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343
第三节 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分型 343
第四节 慢性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345
第五节 急性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354
第六节 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伤口处理 356
第七节 深部胸骨切口感染抗生素的应用 356
第八节 抗凝药物的替换 356
第九节 手术前常规检查 356
第十节 营养的调整 356
第十一节 心肺及重要器官的调整 357
第23章 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手术治疗 358
第一节 急性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手术治疗 358
第二节 慢性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手术治疗 390
第24章 局部负压治疗在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应用 404
第25章 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预防与康复 407
第26章 放射性胸壁损伤 413
第一节 放射性胸壁损伤概述 413
第二节 放射性胸壁损伤的分级 413
第三节 放射性胸壁损伤发生的机制 413
第四节 放射性胸壁损伤的外科手术治疗 414
第五节 放射性胸壁损伤图片与典型病例 415
第27章 胸壁结核 432
第一节 胸壁结核诊断及治疗进展研究 432
第二节 胸壁结核的表现和病理特征 433
第三节 胸壁结核的治疗 434
第28章 急慢性脓胸 440
第一节 脓胸的治疗概述 440
第二节 脓胸的发病机制 440
第三节 脓胸的治疗方法 441
第四节 微创胸腔镜技术治疗慢性脓胸 442
第五节 单孔胸腔镜外穿性脓胸并哑铃脓肿的治疗 446
第六节 开放手术纤维板剥脱术 449
第七节 脓胸术后切口不愈合 453
温馨提示:请使用秦皇岛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