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电工技术
0.00     定价 ¥ 75.00
秦皇岛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52642
  • 作      者:
    刘晓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精彩书摘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电能因具有易于变换、传输及控制的特点而得以广泛应用。电的应用要通过各种电器件(device)、元件(element)构成电路来实现。为了正确、合理和更有成效地利用电能,就必须具备有关电路的基本知识。
  本章讨论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主要内容包括:电路组成及电路模型;电流、电压和功率等电路主要物理量;电源的工作状态;欧姆定律及基尔霍夫定律;理想电路元件。本章内容是分析与计算电路的基础。虽然本章的内容一般都以直流电路为例,但这些电路理论同样适用于交流电路。
  1.1 电路及电路模型
  1.1.1 电路的分类
  顾名思义,电路(electrical circuit)是电流流经的路径。电路种类繁多,简单的如电阻串联、并联电路、照明电路等,而较复杂的电路常称为网络。
  依据供电电源的形式,电路可分为直流(direct current,DC)电路和交流(alternating current,AC)电路。直流电一般指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压或电流,即恒定直流,有时也泛指单方向脉动或缓慢变化的电量;交流电泛指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的电压或电流。
  依照国家标准,用大写字母表示直流物理量,如电压U、电流I、电动势E、功率P等;用小写字母表示大小或方向随时间变化的物理量,如电压u、电流i、电动势e、功率p等。如图1.1所示的电流波形中,图1.1(a)是恒定直流;图1.1(b)是脉动直流;图1.1(c)是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流;图1.1(d)、图1.1(e)是非正弦波形的交流电流。
  按照电路中元件的性质,电路可分为线性电路(linear circuit)和非线性电路(nonlinear circuit)。线性电路可用线性代数方程或线性微分、积分方程来描述;非线性电路无法用线性方程来描述,如大部分含半导体电子元件的电路就属于非线性电路。
  根据电路所处理的信号性质,电路又可分为模拟电路(analog circuit)和数字电路(digital circuit)。模拟电路处理随时间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数字电路处理脉冲数字信号,是不随时间连续变化的跃变信号。
  1.1.2 电路的组成及作用
  实际电路是由各种电工设备或元器件按一定方式连接而构成的。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电路,一般由电源(source)、负载(load)和中间环节三个部分组成。
  电源:提供电能,是将热能、核能、水能、化学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设备,如发电机、蓄电池等。除此之外,能够产生和输出电信号的各种信号源也统称为电源,信号源是将声音、温度、压力等物理量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电压、电流或其他电参数)的设备,如话筒、接收天线等。
  负载:吸收或转换电能,是取用电能并将其转换成机械能、热能、光能等其他形式能量的设备,如电动机、电炉和照明灯等。扬声器和显像管等一类接收和转换信号的设备也是负载。
  中间环节:是连接电源和负载的部分,对电能进行输送和分配,对信号进行传递,对电路进行保护等。中间环节*简单的可以是两根导线,也可以是由输电线路、变压器和开关等设备组成的较复杂的中间环节。
  电路的一个作用是实现电能的传输、转换与分配。如电力系统中的电路,发电机作为电源,将热能或原子能等转换成电能,经中间环节(输电线和变压器等)升压传输到各变电站,再经变电站变压器降压后送到用户的各种取用电能的设备,各用户负载将电能分别转换成光能、机械能、热能等。
  电路的另一个作用是完成信号的传递和处理。如无线电接收设备的电路,收音机的天线把接收到的载有语言、音乐的电磁波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通过中间的放大电路等对信号进行传递与处理,送到扬声器还原为声音信号。
  电路中电源或信号源推动电路工作,称为电路的激励(excitation);电路中所产生的电压和电流称为响应(response)。在已知电路结构及电路元器件参数的条件下,分析电路的激励和响应之间的关系就是电路分析的内容。
  1.1.3 电路模型
  构成实际电路的电工设备或元器件的电磁性质比较复杂,大多数元器件同时存在多种电磁效应,不易于分析理解。为了便于分析问题并用数学描述,对实际电路元器件应进行抽象、简化,突出其主要电磁性质而忽略次要因素,将其本质特征用理想化的电路元件(circuit element)近似代替。
  每一种理想电路元件只表示一种电磁特性,如用电阻元件表示消耗电能的电磁特性;用电容元件表示存储电场能量的电磁特性;用电感元件表示存储磁场能量的电磁特性。每种理想电路元件均有各自精确的数学定义形式,因此使得用数学方法分析电路成为可能。常用的理想电路元件主要有电阻元件、电容元件、电感元件和电源元件(电压源、电流源)等,后面将逐一加以介绍。
  电路模型(circuit model)就是用理想电路元件及其组合代替实际电路的电工设备或元器件,把实际电路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所形成的理想化的电路。以后电路分析、研究的对象都是指电路模型,简称电路。用规定的电路图形符号表示各种理想电路元件,得到的电路模型图就是电路图。
  图1.2(a)就是一个简单的实际电路,其中,干电池(电源)经导线(中间环节)向灯泡(负载)供电。相应的电路模型可由如图1.2(b)所示的电路图表示,其中,电池理想化后可用内阻为RS、源电压为US的电压源代替;灯泡可用电阻值为R的电阻元件代替,连线是理想化的导线(电阻值为零)。
  建立电路模型是电路分析的基础,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实际电路,都可以抽象成理想电路元件组成的电路模型。
  1.2 电路的主要物理量
  电路分析中常用到的主要物理量包括电流(current)、电压(voltage)、电位(potential)、电动势(electromotive force,EMF)、电功率(power)等,它们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描述得很清楚,在此仅简要说明其基本概念。
  1.2.1 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1.电流
  电路中电荷的定向有规则运动形成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定义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i表示。如果电流强度不随时间变化,则这种恒定电流简称为直流,用大写字母I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SI)中,电流单位为安培,简称安(A),有时还用千安(kA)、毫安(mA)、微安(μA)等单位,各单位间换算关系为
  物理学中,电流的实际方向规定为正电荷运动的方向。
  2.电压
  电压是衡量电场力移动电荷做功的能力的物理量。如图1.3所示,电场力把单位正电荷从A点移到B点所做的功就是A点到B点间的电压,用 表示;直流时表示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压的单位为伏特,简称伏(V),有时还用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等单位,各单位间换算关系为
  实际上只要存在电场,电场中两点之间就有电压,而与是否存在受力电荷无关。
  在电路中如有接地点(零电位点),则电路中任一点A到接地点之间的电压称为A点的电位,用表示;直流时表示为。A点到B点间的电压又可以表示为A、B两点的电位之差,即
  (1.1)
  电压的实际方向规定为电场力移动正电荷的方向,是由高电位端指向低电位端,即电位降低的方向。
  3.参考方向
  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实际方向(actual direction)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一些一目了然的简单电路可以直接确定。但对于较为复杂的电路,往往很难事先直接判断出某一段电路或某一元件上电流、电压的实际方向;而且对于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变化的交流电,在电路图中更是无法直接表示出电流、电压的真实方向。因此,在分析计算电路时,可先任意选定电流、电压的一个方向作为参考方向(reference direction),或称为正方向。
  在电路图中用箭头来标出电流的参考方向;用“+”“-”极性来表示电压的参考方向,“+”极性端称为高电位端,“-”极性端称为低电位端。图1.4是设定的电路元件中电流i及其两端电压u的参考方向。
  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在设定时都具有任意性,二者彼此独立。如果将一段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选为一致,称为关联的参考方向(associated reference direction)。如图1.4(a)所示电路中电压u参考方向与电流i参考方向相同(都是从a到b),因此,电压与电流的参考方向是关联参考方向。如图1.4(b)所示电路中电压u参考方向与电流i参考方向相反,因此是非关联参考方向。
  由于所选的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不一定与实际方向一致,所以有如下规定:如果电流、电压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一致,则电流、电压的值为正;反之,如果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则值为负。因此,在参考方向设定好之后,电流、电压成为代数量,其值有正负之分,并且根据电流、电压的正负值也能反映出电流、电压的实际方向。
  例如,在图1.4(a)中,若,表明电流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是一致的,即从a流向b;若,则表明电压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是相反的,即从高电位b点(实际“+”极性)指向低电位a点(实际“-”极性)。
  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还可以用双下标表示,例如 表示a、b两点之间电压的参考方向是从a指向b,也就是a点的参考极性为“+”、b点的参考极性为“-”;而 表示参考方向选为由b指向a,因此。
  以后在进行电路分析时,完全不必先考虑电流、电压的实际方向如何,而一定要先设定出它们的参考方向,根据参考方向求解电路,计算结果的正负值与设定的参考方向相结合,就能明确地表示出电路任何时刻的电流、电压的大小和实际方向。
  1.2.2 电位
  电位是电路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分析某些复杂电路时,应用电位的概念,可电位使计算简单方便。在电子电路中,更是常用电位的概念来分析问题,例如通过晶体管三个电极的电位高低来分析晶体管的工作状态。
  前文中提过,电路中任一点到接地点(零电位点)之间的电压称为该点的电位。在分析计算电路时,常常假定电路中某一点的电位为零,该点称为参考点,则电路中任一点到参考点间的电压即为该点的电位。电路中参考点(设定的零电位点)也可以称为接地点(并非真与大地相接),用符号“⊥”表示。
  需要说明的是,电路中参考点是可以任意选定的,一经确定之后,电路中其他各点的电位就确定了。但是如果参考点改变,其他各点的电位亦随之改变。在电路中不指明参考点而谈某点的电位是没有意义的。
  例1.1 电路如图1.5所示,已知,试分别以A点和B点为参考点,求A、B、C各点的电位及电压。
  解:若取A点为参考点,即,则
  若取B点为参考点,即,则
  由此可见,参考点选择的不同,电路中同一点的电位也会随之而变,即电位的高低是相对的;而两点间的电压(即电位差)是不变的,是绝对的。
  引入电位概念后,有时不画电源而采用电位表示的电路来简化电路图的画法,这一点在电子电路的分析中得以广泛应用。如图1.6(a)所示的电路可以简化为如图1.6(b)或图1.6(c)所示电路,不画出电源,各端标以相应的电位值。
  1.2.3 电动势
  电动势是表示电源性质的物理量。如图1.3所示电路,在电源外部,电场力推动正电荷从电源正极流出,*后流回电源的负极。为了在电路中保持持续的电流,电源内部存在的电源力将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移到正极。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力将单位正电荷从低电位端(图1.3中的B点)经电源内部移到高电位端(图1.3中的A点)所做的功,用e表示;直流时表示为E。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
1.1 电路及电路模型 1
1.1.1 电路的分类 1
1.1.2 电路的组成及作用 2
1.1.3 电路模型 3
1.2 电路的主要物理量 3
1.2.1 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4
1.2.2 电位 5
1.2.3 电动势 6
1.2.4 功率 7
1.3 欧姆定律 8
1.4 电路的基本工作状态 9
1.4.1 通路 9
1.4.2 开路 11
1.4.3 短路 11
1.5 基尔霍夫定律 12
1.5.1 电路结构术语 12
1.5.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3
1.5.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4
1.6 电路元件 16
1.6.1 电阻元件 16
1.6.2 电感元件 18
1.6.3 电容元件 19
1.6.4 电压源 20
1.6.5 电流源 21
1.6.6 受控电源 22
习题 23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5
2.1 电路的等效变换 25
2.1.1 二端网络及等效的概念 25
2.1.2 电阻串联、并联的等效变换 26
2.1.3 电阻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 28
2.1.4 电源串联、并联的等效变换 30
2.1.5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31
2.2 电源等效变换法 33
2.3 支路电流法 35
2.4 结点电压法 37
2.4.1 双结点电路 37
2.4.2 多结点电路 38
2.5 叠加原理 41
2.6 等效电源定理 43
2.6.1 戴维宁定理 44
2.6.2 诺顿定理 46
2.7 *大功率传输 47
2.8 受控电源电路的分析 49
2.9 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 51
习题 52
第3章 线性电路的暂态分析 58
3.1 电路的暂态过程及换路定律 58
3.1.1 暂态过程 58
3.1.2 换路定律 59
3.2 初始值与稳态值的计算 59
3.2.1 初始值的计算 59
3.2.2 稳态值的计算 60
3.3 RC一阶电路暂态过程的微分方程分析法 61
3.3.1 零输入响应 61
3.3.2 零状态响应 64
3.3.3 全响应 67
3.4 RL一阶电路暂态过程的微分方程分析法 70
3.4.1 零输入响应 70
3.4.2 零状态响应 72
3.4.3 全响应 74
3.5 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76
3.6 暂态过程的应用 78
3.6.1 微分电路 78
3.6.2 积分电路 79
习题 80
第4章 交流电路 84
4.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84
4.1.1 正弦量的三要素 84
4.1.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89
4.2 单一参数的正弦交流电路 92
4.2.1 电阻电路 92
4.2.2 电感电路 94
4.2.3 电容电路 96
4.3 简单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 98
4.3.1 RLC串联的正弦交流电路 98
4.3.2 复阻抗的串联、并联与混联 105
4.4 复杂交流电路的分析 112
4.5 功率因数的提高 114
4.5.1 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114
4.5.2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115
4.6 交流电路中的谐振 117
4.6.1 串联谐振(电压谐振) 117
4.6.2 并联谐振(电流谐振) 121
4.7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交流电路 124
习题 127
第5章 三相电路 131
5.1 三相交流电源 131
5.1.1 对称三相电动势的产生 131
5.1.2 电源三相绕组的连接 133
5.2 三相电路中负载的连接 135
5.2.1 负载的星形联结 135
5.2.2 负载的三角形联结 140
5.3 三相电路的功率 143
习题 144
第6章 磁路和变压器 148
6.1 磁路及其基本定律 148
6.1.1 磁路的基本概念 148
6.1.2 磁路中的基本物理量 148
6.1.3 磁路的基本定律 150
6.1.4 铁磁材料的磁性能 152
6.1.5 简单磁路的计算 154
6.2 铁心线圈电路 156
6.2.1 直流铁心线圈电路 156
6.2.2 交流铁心线圈电路 156
6.3 变压器 159
6.3.1 变压器的基本结构 160
6.3.2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161
6.3.3 变压器绕组的同名端及其联接 165
6.3.4 三相变压器 166
6.3.5 变压器的技术数据 167
6.3.6 特殊变压器 169
习题 170
第7章 电动机 172
7.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72
7.1.1 基本结构 172
7.1.2 旋转磁场 174
7.1.3 转动原理 178
7.1.4 异步电动机的转向和转速 178
7.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路分析 180
7.2.1 定子电路 180
7.2.2 转子电路 181
7.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和机械特性 183
7.3.1 电磁转矩 183
7.3.2 机械特性 184
7.3.3 电动机的自适应负载能力 187
7.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数据 188
7.4.1 型号 188
7.4.2 接法 188
7.4.3 额定值 189
7.4.4 绝缘等级及工作方式 190
7.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使用 192
7.5.1 起动 192
7.5.2 调速 196
7.5.3 制动 198
7.6 直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00
7.6.1 基本结构 200
7.6.2 转动原理 202
7.6.3 电磁转矩和电枢电动势 203
7.6.4 电枢电压平衡方程式 204
7.7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及使用 204
7.7.1 励磁方式 204
7.7.2 他励(并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205
7.7.3 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起动 207
7.7.4 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调速 208
7.7.5 他励直流电动机的反转与制动 211
7.8 控制电机 211
7.8.1 步进电机 211
7.8.2 伺服电机 213
习题 215
第8章 继电-接触器控制 217
8.1 常用低压电器 217
8.1.1 刀开关 217
8.1.2 转换开关 218
8.1.3 按钮 219
8.1.4 熔断器 220
8.1.5 低压断路器 222
8.1.6 接触器 223
8.1.7 继电器 223
8.1.8 行程开关 228
8.1.9 接近开关 229
8.2 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 231
8.2.1 电气原理图 231
8.2.2 点动控制 231
8.2.3 直接起动连续运行控制 232
8.2.4 正反转控制 233
8.2.5 多地控制 235
8.3 行程控制 235
8.3.1 限位控制 235
8.3.2 自动往返行程控制 236
8.4 时间控制 237
8.5 顺序控制 238
习题 239
第9章 可编程控制器 241
9.1 可编程控制器概述 241
9.1.1 PLC的产生及定义 241
9.1.2 PLC的主要特点及应用领域 242
9.1.3 PLC的分类 243
9.2 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及工作方式 244
9.2.1 PLC控制系统组成 244
9.2.2 PLC基本结构 244
9.2.3 存储器分区及寻址方式 247
9.2.4 PLC工作方式 249
9.3 可编程控制器编程语言及程序结构 249
9.3.1 编程语言 249
9.3.2 程序结构 251
9.4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指令 251
9.4.1 位逻辑指令 251
9.4.2 逻辑堆栈指令 256
9.4.3 定时器指令 257
9.4.4 计数器指令 260
9.4.5 比较指令 263
9.5 可编程控制器程序设计 264
9.5.1 梯形图编程原则 264
9.5.2 PLC编程方法 265
9.5.3 行程控制 268
9.5.4 时间控制 269
9.5.5 异步电动机星形-三角形换接起动控制 269
9.5.6 多台电动机顺序起动控制 271
9.5.7 灯光闪烁控制 271
9.5.8 双向限位、定时往返控制 272
习题 273
第10章 供电配电与安全用电 275
10.1 配电系统概况 275
10.1.1 电力系统简介 275
10.1.2 工业企业配电基本知识 276
10.2 安全用电常识 276
10.2.1 人体触电状况 276
10.2.2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277
10.2.3 触电形式及危害 278
10.2.4 安全电压 279
10.3 接地与接零保护 279
10.3.1 接地与接零的基本知识 280
10.3.2 保护接地 281
10.3.3 保护接零 282
10.3.4 重复接地 283
10.3.5 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 284
10.3.6 接地装置 284
习题 286
参考文献 28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秦皇岛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