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无论你经历了什么,都是一种果实,把你喂养。无论是阴霾,还是阳光;无论是灰暗,还是光明;无论是挫折,还是平顺……你的心里总会留下丝丝缕缕的滋味,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这种种的时光味道,让你体悟,在生活中行走,在经历中成长。
第一章 刘姥姥吓坏了
一九五九年三月初,已是初春时节,东北一个小城,依旧寒风飞雪,白色茫茫。但季节已然变换,风雪即将过去,风雨就要来临。大自然就如同人的命运一样,总有一些东西要失去,总有一些东西要生发。
刚满三周岁的成松,穿着开裆裤,趴在刘姥姥家土屋炕上的窗台上。玻璃窗上结满了霜花,成松把小手贴在霜花上,感到刺骨地凉。他放下小手,又用嘴里的哈气去融化那片已被小手焐过变了模样的霜花。他的哈气似乎热力不够,玻璃窗上的霜花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他又将自己的舌头贴上去,玻璃窗拔凉拔凉的,还有点儿粘连,但他忍住了。玻璃窗上立刻融化出一块舌头大小的透明玻璃,他心里畅快极了。他把眼睛贴上去,眼睛立刻被霜花簇拥着,样子很神秘。他透过那块融化透明的玻璃望出去,外面是银色的世界。
忽然,一只小鸟飞落到他的窗前,蹦蹦跳跳,东张西望。当小鸟发现周边没有什么异样的时候,便悠然地抖动着羽毛,好像要抖掉身上的雪花。它不时地用小嘴啄动着腹部、翅膀,大概哪里有些痒吧。小鸟自得其乐,完全不知道有一个孩子睁大了眼睛正在好奇地打量着它。
又一只小鸟飞来了。这只小鸟显然比前一只小鸟要大些,它落下来就叽叽喳喳地叫,叫声中似乎夹带着怒吼。它好像很生气,又好像在教训那只小鸟。它干吗要发那么大的火呢?莫非那只小鸟不听话?莫非那只小鸟惹了祸?它到底在说什么呢?是警告,还是责怪?成松听不懂。他猜想,后飞来的这只小鸟一定是先飞来的那只小鸟的妈妈。不然,它怎么会那么急、那么凶、那么大脾气地发号施令。他可不喜欢后来的这只小鸟,干吗凶巴巴的?
那只大一点儿的小鸟叽叽喳喳一阵子后,双腿一蹲,用力一蹬,展开翅膀,先飞走了。那只小一点儿的鸟,也扑棱着翅膀紧随其后飞走了。成松不知它是情愿的,还是被迫的。不过,成松看着两只小鸟在飘满雪花的天空中飞舞着,感到画面很美好。眨眼间,小鸟飞出了他的视线。它们飞往哪里去了呢?是回家呢,还是远行去了呢?
成松眼前又恢复了原来那个银色安静的世界。他感觉眼睛有点儿酸,索性离开了窗口。
炕梢,出生才六个多月的妹妹在摇篮里熟睡着。每天早上,妈妈都是前面抱着妹妹,后面背着成松,将这两个孩子从县里北街的家里送到南街的刘姥姥家中照看,然后再匆匆赶去西街上班。
每个孩子每个月的托儿费是四元钱,成松早在一年前就已经由刘姥姥照看了。他熟悉这里的一切,也不像以前那样省心听话。他浑身仿佛充满了活力,就像一个_上满了弦的钟表,秒针永不停歇地旋转着。他调皮淘气,喜欢蹬爬上高,炕柜子、被服垛,都成了他自娱自乐的游戏场。他常常把被服垛扒倒了,把被子弄乱了。刘姥姥因此常常训斥他,可他总是咧嘴一个劲地笑,就是不改。刘姥姥很生气,又很无奈。前几天妈妈又把妹妹托付给刘姥姥照看。刘姥姥当时就对妈妈说,她的年纪大了,照看两个孩子,精力跟不上了,况且成松又很淘,所以她不想再照看成松,只想照看妹妹。妈妈苦苦相求,诉说现在找不到看孩子的人家,请刘姥姥再帮忙照看一段时间,等成松再长大一点儿,就可以上公办托儿所了。刘姥姥碍于情面,只好应承下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