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那时没有红海滩
0.00     定价 ¥ 58.00
秦皇岛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05095291
  • 作      者:
    刘仁刚
  • 出 版 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仁刚,祖籍大连,1955年出生于沈阳。1970年3月,年仅15岁跟随父母去盘锦插队落户三年:1974年赴铁岭县镇西堡公社下塔子大队当知青四年;1977年成为恢复高考首届大学生,毕业后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名誉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理事,野草诗社副理事长,《当代金融家》栏目作家,中国传媒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高级经济师,经济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段很多人并不了解的历史:部分干部、知识分子携家带口到农村插队落户,但这段历史应该被“回顾”,否则历史并不生动,也不完整;这是一批已经被遗忘了的人群:被编为22个大队的“五七战士”和他们的子女,没被人“铭记”的他们,曾经在半世纪前就化作奠基盘锦的粒粒碎石;这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城市:它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已处在全省前列,但我们始终难忘它先前的名字“南大荒”;这是一个让人依恋的地方:芦苇荡、蟹故乡、金稻浪、红海滩,但除了行迹匆匆的游客,还有更多的守望者、管理者和建设者。
  《那时没有红海滩》,献给已经故去的“五七战士”前辈;谨以此书,献给逐渐步入老年的“五七战士”子女;谨以此书,献给盘锦的拓荒者、建设者和守望者;谨以此书,献给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四十周年。
展开
精彩书摘
  《那时没有红海滩》:
  六、贵在“两河水儿”
  “两河水儿”是老百姓口中的俚语,多指在江河、海洋之间定期洄游,以便完成产卵和生长的环境转换的水生动物,当然以鱼类为主。我们熟悉的大马哈鱼、鲈鱼、鳗鱼等都属于“两河水儿”,像基围虾、梭子蟹、河豚,八成也是“两河水儿”,说不出道理,但凭样子,凭经验,凭感觉,应该不会太离谱。最新发现,在盘锦辽河三角洲冰凌形成的冬季,竟然有万里之外专门洄游此地的斑海豹,这似乎是最大的“两河水儿”了。
  “两河水儿”的鱼虾都好吃,因为它同时兼有河鲜和海鲜的优点和品质,所以价格都高。盘锦这地方有不少“两河水儿”水生物,还是由它自身特定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尽管盘锦是辽河人海口,尽管这里具有海鲜、河鲜“两河水儿”生长条件,但别误会,在20世纪70年代,盘锦这些宝贝应该通过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统一调拨了,普通老百姓是很难见到的,也是吃不起的,更何况是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脱胎换骨的“五七战士”。因此,我们接触到的基本都是稻田、水牛、马车、粮种、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根本接触不到什么鱼、虾、贝类等生活资料的上端,那太奢侈,想都没敢想。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是口粮稻谷,是粮食不够吃用一斤水稻换来的两斤玉米,是家里改善生活养的下蛋母鸡,是到了年前也舍不得杀掉的一头猪,是宅基地前划出的一个小菜园,尽管盐碱地很难有收成。
  因为地上地下资源,盘锦是富饶的;盘锦也是贫瘠的,因为没有得以开发;盘锦的“两河水儿”是名贵的,但它不属于我们。在当时那种时代背景和社会氛围中,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还在进行,只是经历了前一阶段的轰轰烈烈,继而转入相对的平稳,以1968年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标志,兴起了延续十年、多达千万的在校学生“两河水儿”;以学习江西经验,从1969年各单位建立“五七干校”,继而发展为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带家属到农村插队落户,存续了不到四年的城乡“两河水儿”。这两拨“两河水儿”,对盘锦的建设、开发、进步和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实际上,早在半个世纪前,这里就比较彻底地接受了都市文明的洗礼,知青也好、“五七战士”也好、会战石油工人也好、当地社员群众也好,都会将最好的一面留在这里,可能是一种习惯,可能是一个经验,也可能是一门技术。
  家升打趣说,他和太太也属于“两河水儿”,他是沈阳“五七战士”子女,后来又成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他太太是盘锦当地人,没有“前一段”。他们同为下乡知青,而且在同一个青年点。太太陈晓光是点长,他是副点长,家升始终抱怨,晓光始终是他的“领导”,而且领导了他一辈子。
  七、种稻谷、产鱼虾,没人叫“鱼米乡”
  “鱼米乡”究竟靠什么来定义?似乎没有一个可以具体套用的指标体系,从字面看,产稻谷、出鱼虾应该是标志,但从深层含义看,除了稻谷、鱼虾之外,富庶、人气乃至积淀的文化,应该是不容忽视的潜在指标。
  我就一直没搞明白,当年的盘锦水系发达,沼泽遍布,但为什么没有称为“水乡”。当年的盘锦种植的都是水稻,水渠、河汊、水库,也不乏鱼虾、河蟹,为什么没有称为“鱼米乡”?看来,还是因为富庶、人气和文化因素拖了后腿。其实,盘锦之所以大面积种植水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盐碱地的土质,我也看到过当地农民家的房前屋后零零星星种了些玉米、高粱,实在是惨不忍睹,无论是高矮,还是粗细都表现得严重营养不良。一看地面板结的土地就明白了,这种盐碱地简单依靠上些农家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改旱田为水田才能变不利为有利,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使用效能,做到地尽其用。
  现在的盘锦水田,一是改用了最新的良种,二是采用稻蟹共生,三是有了用于旅游和现代农村生活体验功能的稻田观赏、稻田包养等新模式、新业态,当然可以称为“辽南鱼米乡”。如果还原到半个世纪前,尽管种的是水田,但农民一年四季、五冬六夏基本上是瞄着水稻亩产和粮食总产转悠,那种艰辛可不是一句“锄禾日当午”就能简单概括的。那时天上飞的是小咬,水田游的是蚂蟥,从来没有看见过水田里的河蟹什么样。水田面积很大,当地农民又少,水库导入水田的水要经过纵横交错的水渠层层分流,偶尔看见田埂上有一个半个人影,也是肩抗筒锹的看水员,而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骄阳照射下的稻田和片片明镜般的土地,育苗是技术活,是小范围的;插秧是抢工期的,有时效性;挠秧、除草、收割,也都是间歇性的,所以,本来就一马平川,加上人口稀少,农忙时的抢种抢收,只能给人们带来短暂的繁荣,而更多时间里,都是各干各的。
  由于历史、社会、经济、生态等多种因素影响,盘锦这个地方对全国而言,在那个年代还谈不上知名度,更谈不上影响力。恰恰相反,由于荒芜、空旷,人们联想到贫瘠;由于闭塞、土质,人们联想到落后。其实,早在80多年前,盘锦就从日本人那里借鉴了水稻种植技术,以至于到后来,春节供应的少量优质大米,可能就有出自盘锦的稻谷,但人们忽略了,因为盘锦的贫瘠、落后,足以覆盖掉大米的名声,一顶“南大荒”的帽子,也很容易让外人无视这里的其他优势。这个“帽子”现在已经“摘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顶“新帽子”,辽宁“鱼米乡”,只可惜,当年我们没有赶上。
  ……
展开
目录

引子
第一篇 一方热土
盘锦记忆
一、那时还叫“盘锦垦区”
二、真的是“一马平川”
三、“南大荒”与“北大荒”遥相呼应
四、一个“善变”的地方
五、两片“渤海”,一座“盘山”
六、贵在“两河水儿”
七、种稻谷、产鱼虾,没人叫“鱼米乡”
八、一片片泛白的盐碱地
九、人畜共饮的水泡子
十、拱屋顶的土坯房
十一、石头打底砖拉带编笆挂椽子
十二、房东大婶的“噶呢”声
十三、小队间太遥远
十四、“统一”后面是“鸭子厂”
十五、第一次去“赶集”
十六、大队部好比今日的王府井
十七、盘山、大洼“泾渭分明”
十八、芦苇荡,那是盘锦的“特产”
十九、筒锹,以后再没有见过
二十、人海口、三角洲、滩涂
二十一、那时没有“红海滩”
历史长歌
二十二、“国运”“家运”
二十三、又当了一回“辽老大”
二十四、这种极端做法全国罕见
二十五、可怕的传言
二十六、那一天真的“刻骨铭心”
二十七、我家是纯正的“城里人”
二十八、落差
二十九、不用争,水田一定比旱田累
三十、最怕被数落
三十一、新鲜感,已渐渐退去
三十二、逞能
三十三、盘锦当年的“新四军”
三十四、老何家,老邱家,老刘家
三十五、“五七战士”的装束比农民还“农民”
三十六、老房东王焕章一家
三十七、那才是“宠物”
三十八、拳头大的西瓜
三十九、喂猪、喂鸡都有“城乡差别”
四十、“派饭”“帮工”
四十一、五谷不分,从识别稗草开始
四十二、“达纲要”“过黄河”“跨长江”“超千斤”
四十三、供销社
四十四、大队来了知识青年
四十五、读了两年“戴帽”中学
四十六、第一次“题字”
四十七、桃李满天下的孙老师
四十八、挑灯召开动员会
四十九、大洼见刘叔
五十、在盘锦听到的“九一三”事件

第二篇 峥嵘岁月
遭点“好罪”
五十一、沟帮子遇到“佘太君”
五十二、荒唐的“好人不下乡,下乡没好人”
五十三、那是个“谨言慎行”的年代
五十四、一年两次风,一次刮半年
五十五、四担水一满缸
五十六、厕所在哪儿呢
五十七、满墙标语激发满怀豪情
五十八、哦,这就是“披星戴月”
五十九、无处不在的“风险”
六十、半夜蛙叫
六十一、曾经也在“垄上行”
六十二、早已忘了饭点
六十三、“小咬”真厉害
六十四、从“两头撅”到“换肩挑”
六十五、芦苇更像“刀丛”林立
六十六、稻田里的蚂蟥太吓人
六十七、曾经累得咯血
六十八、家里口粮也亮起过“红灯”
六十九、羡慕别人的摸鱼技术
七十、“赤脚”队长
七十一、在稻区,黄豆更稀罕
七十二、钟声
七十三、盘锦过春节
七十四、大姐给我买了件“涤卡”
七十五、“万能”的农膜-
七十六、“五七战士”成了“八大员”
七十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七十八、姥姥“不放心”
留下芳华
七十九、趴在窗外的小“老虎”
八十、妹妹与何丫是闺密
八十一、近一年的“长征路”
八十二、惊险学骑车
八十三、我与三姐
八十四、她俩毕业于“清北”
八十五、毫无意义的“转点”
八十六、野菜“价更高”
八十七、难忘陈晓兰
八十八、为什么都以“新”来命名
八十九、记得那篇文言文
九十、讲担当的保管员
九十一、互不相识的“战友”
九十二、牵驴磨米
九十三、与表哥表姐相会在盘锦
九十四、“九年一贯制”?
九十五、去趟县城也是“梦”
九十六、少了张当年的全家福
九十七、黑板报前展“才华”
九十八、刘福安的字真好
九十九、不该忘了“还乡青年”
一〇〇、家升“三让”名额
一〇一、谁也别笑话谁,基本都是“留级生”
一〇二、命中注定“二进宫”

第三篇 难忘“乡愁”
魂牵梦绕
一〇三、为什么会记住盘锦
一〇四、盘锦,四溢醇香的“一壶老酒”
一〇五、盘锦与我的工作“对口”
一〇六、不知“建市”在哪一年
一〇七、这病根是在盘锦落下的
一〇八、张群带给我一袋河蟹
一〇九、不便打扰刘家升
一一〇、始终买盘锦大米吃
一一一、成都也有鲇鱼?
一一二、“知青总部”,留给“无家可归”的人
一一三、一定看看鸭子厂
一一四、当年不打井,原因只一条
一一五、那天赶上知青“返乡”
一一六、总行有个“辽河油田子弟”
一一七、绕道盘锦是“私心”作祟
一一八、好想“认领”一亩地
一一九、真是老天“长眼”了
一二〇、家升做了一件“善事”
一二一、再盘一次腿,再上一回炕
一二二、当我第一次看到“红海滩”
一二三、让妻女也感受一下这片土地
一二四、“想家”的可不止我一个
一二五、我向远处的“河南”大桥行注目礼
一二六、《见到你们格外亲》
一二七、我默默地注视着盘锦
第二故乡
一二八、碱蓬草,你哪里跑
一二九、Cheers!以粥代酒
一三〇、松原、东营、大庆,还是像克拉玛依
一三一、240余种飞禽,鸟的天堂
一三二、李长贵——唯一健在的老一辈
一三三、稻田蟹,蟹田稻,哪种说法更准确
一三四、第一次回去,吃的“全聚德”
一三五、当地人的尾音怎么没了
一三六、马儿啊,你慢些走
一三七、“摩登”的稻田
一三八、我到盘锦,不是为了“红海滩”
一三九、才露“家底”
一四〇、哪“冒出”那么多好东西
一四一、感觉起点比较高
一四二、重要的,是看“气质”
一四三、哪里寻找48年前的脚印
一四四、以后坐高铁“回家”
一四五、家升,请给我弄一张盘锦地图
一四六、盘锦啊,你不会又划归营口吧
一四七、我看那段历史

第四篇 拥抱盘锦
多彩盘锦
一四八、“五色”,还不够全面
一四九、他们的口头语“老好了”
一五〇、朱恩东其人
一五一、晓月
一五二、土坯房换成了“北京平”
一五三、城市干净,靠的是市民
一五四、我为村干部“出点子”
一五五、该上“舌尖”的岂止一个蒲笋
一五六、娟子急了
一五七、水稻能卖几个钱
一五八、河蟹、苇编也有了博物馆
一五九、央视的“常客”
一六〇、画廊老板不像是“装”的
一六一、沏铁观音的,是泉州姑娘
一六二、多元文化助燃多彩盘锦
一六三、向海大道通向海洋
一六四、我能否买张盘锦“月票”
一六五、这个“比例”真不算高
一六六、历史,只剩下当年的名字
一六七、周日去的美术馆
一六八、商会三个“讨字人”
一六九、“新农村”,盘锦够格
一七〇、盘锦有的写
一七一、伟哉,辽河碑林
一七二、居然成了温泉之乡
一七三、“江南风情园”,比例1:1
我会再来
一七四、未解之谜:“红海滩”是谁建起来的
一七五、这个灯展够“国际范儿”
一七六、你知道什么是盘锦的“主业”吗
一七七、找回自信,是盘锦的贡献
一七八、有谁见过毛主席书写的《将进酒》
一七九、迟来的相聚
一八〇、谁会联想到“南大荒”
一八一、还差一个“古代馆”
一八二、我写了一幅“难忘那片‘红海滩’”
一八三、这微信得加
一八四、最有“含金量”的两个荣誉
一八五、盘锦的“农家乐”格外香
一八六、走进“蟹都”
一八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一八八、啥时候“开张”,我等着
一八九、羡慕这些后生
一九〇“盘锦”,难道这名字就是“蓝图”
一九一、后悔没带摄像机
一九二、站在“最北海岸线”旁
一九三、不愁盘锦的底蕴不够
一九四、创作一部组诗提上日程
一九五、热闹的背后
一九六、风都“不好意思”再刮了
一九七、这个约定不是“戏言”
一九八、《谁不说俺家乡好》
一九九、200个小短篇究竟想说什么
二〇〇、这本书只送不卖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秦皇岛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