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政道溯源/中国政治思想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36.00
秦皇岛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0175029
  • 作      者:
    张允起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允起,字展中,祖籍静海,任教于北京大学。著有《宪政、理性与历史:萧公权的学术与思想》《日本法政思想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萧公权卷》(编著),主编主译《日本明治前期法政史料选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政道溯源/中国政治思想研究丛书》通过对先秦以来经典文献的重新诠释,阐发中国政治智慧与政治文明的本质特性与结构体系,追溯古典中国的政道精神。基于文献,纠正谬说,明辨是非,正本清源。通篇从反对专断权力、责任政府观念、司法权的职能、洪范皇极的深层意义、法治的本土资源、天下秩序观念,以及天道、地道、人道、政道之内在关系等问题意识切入展开,探赜索隐,归纳总结,尝试在比较政治思想或政治哲学乃至人类学范畴内省思“政治”的概念及其本质。
展开
精彩书摘
  《政道溯源/中国政治思想研究丛书》:
  梁启超曾在《先秦政治思想史》(1923)“前论”部分引用《尚书·皋陶谟》中的文字讨论“天道的思想”‘:“……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悖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他继而做了如下发挥:
  则也、范也、叙也、秩也,皆表自然法则之总相。因则而有彝,因范而有畴,因叙而有典,因秩而有礼。则自然法则之演为条理者也。此总相即后此儒家道家之所谓道;其条理,则后此儒家之所谓礼;法家之所谓法也。而其渊源则认为出于天。前此谓有一有感觉、有情绪、有意志之天直接指挥人事者,既而此感觉、情绪、意志化成为人类生活之理法,名之日天道,公认为政治所从出而应守。若此者,吾名之日抽象的天意政治。梁氏之所以首先选择《皋陶谟》中的这段文字阐释先秦政治思想中的天道思想,显然与他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特质的认识有关。《皋陶谟》中的这段文字比起《尚书·吕刑》中j‘绝地天通”的表述,确实更能揭示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把握,它不仅揭示出天道与人道的内在关系以及人能代天而行的观念,也表明典、礼、德、刑乃是“政事”之当为。
  《周易·系辞上》阐发道、善、性、仁、知、德相互贯通,且以“生生”之“易”为其根基: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周易·系辞下》也表明天地大德、圣人、仁、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天地之大德日生。圣人之大宝日位。何以守位日仁。何以聚人日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日义。”
  老子论述天道与人道之异,解释作为有道者的圣人矫治人道偏颇的功能与作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揭示了“道”与“德”之间的内在关系:“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庄子亦日:“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天地》)并以德、道、仁、义并举:“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庄子·缮性》)《管子·心术上》同样关注“道”与“德”的相互关系:“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其所得以然也。”道在德中,道因德而彰显。
  ……
展开
目录
导言 中国“政道”问题
第一章 《尚书》中的法治精神
一、“有典有则”:《尚书》中的规则意识
二、君臣、君民关系与责任政府观念
三、皋陶与《尚书》中的司法权问题
四、“法家正统”说与法治的本土资源
结语 《尚书》与中国立宪传统

第二章 《洪范》与中国政治思想的深层结构
引言 关于所谓“中国政治思想的深层结构”
一、“治天下之大法”:《洪范》的性质
二、“三才之至理”:洪范九畴的内部结构
三、“皇极”之歧义:“大中”“君极”及其超越
四、“辟”与“臣”:现世君主在洪范九畴中的位置
结语 《洪范》的深层结构

第三章 天地人:远古中国的三才之道
引言 关于天人合一“说”
一、“三才之道‘天地之道’天地之大德”
二、天道/天德、地道/地德、人道/人德
三、“道”与“德”之内在关系
结语 “天人合一”抑或“天地人合一”?

第四章“物必有合”:董仲舒政治哲学再探讨
一、“王道之三纲”与“《春秋》之法”
二、“阴阳和调”与“物必有合”
三、《春秋繁露》中的三才之道
四、“万物之本”“天地之元”《春秋》之道
结语 《春秋》之本与易道精神

第五章 “一以贯之”与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体系
引言 “一以贯之”之真解?
一、道与德
二、仁与义
三、礼与乐
四、政与刑
结语 多维一体的古典政治哲学体系

第六章 天下大同的理念与制度
引言 “帝国主义”的幽灵与永久和平的前提
一、“世界国家”与“万民法”
二、帝国主义的起源:从“上帝之城”到“世界帝国”
三、自然权利、“万国法”与“永久和平”
四、国际立宪主义的源流
五、中国与国际立宪主义

结语 从国内立宪主义到国际立宪主义
终章 为“政治”正名:中国政治思想研究的世界史意义
附录 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及其中国政治思想研究
附录二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萧公权卷》
导言
附录三 主权国家与天下大同
附录四 中国方案、永久和平与国际立宪主义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秦皇岛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