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圆梦民生/新中国往事
0.00     定价 ¥ 58.00
秦皇岛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511131
  • 出 版 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新中国往事”丛书是由国家财政支持的我社重点图书项目,旨在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政治、经济、民生、基础建设、科技、考古、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多以亲历者讲述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本卷为民生卷,涉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关于民生方面的重大变化,如教育、医疗、体育、民生等方面,时间跨度大,涵盖内容广,是一本了解新中国70年来民生发展巨变不可多得的好书。
展开
精彩书摘
  《圆梦民生/新中国往事》:
  共产党一夺取政权,就面对供给制与薪金制两种分配体制并存的局面。入城之初,各行各业的职工和工人都发放工资,国民党政府的留用人员原则上“原职原薪”。工资中包含维持家属生活的各项费用。而共产党军政人员却仍然执行从解放区延续下来的供给制(包干制)。所谓供给制,是吃、穿、用都由公家定额配给,每月发给差额不大的津贴。表面上衣食无忧,却只能解决个人的生活问题,其微薄的津贴不包括负担家庭和子女教育的费用。他们的子女只能送进寄宿制的干部子弟学校,集体过供给制生活,统统由公家管起来。干部子弟学校是供给制的影子。只要供给制还存在,干部子弟学校就无法取消。解放初期,全国地级以上单位,差不多都分别或联合建有党、政、军系统的子弟学校,执行统一的组织和财务制度。
  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对供给制怀有很深的感情,一时难以接受薪金制。朱德说:“我们是在供给制条件下过来的。打仗不要钱,伙夫不要钱,什么都不要钱。革命成功就靠这个制度,将来建设新的国家也要靠这个制度。”毛泽东说,我们和国民党不同,大家是来革命的。“革命有生命危险,生命既准备牺牲,何况薪水这小小的东西?”取消供给制,实行薪金制,首先要在党内统一思想,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最终导致供给制取消的诸多原因中,最重要的恰恰是供给制自身。单位不论大小,都要有一个维持供给制运转的编制,他们不创造却大量地消耗着财富。全国总和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成了国家沉重的负担。
  1955年8月3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命令,将包干制待遇一律改为工资制待遇。改行工资制待遇后,工作人员个人及其家属的一切生活费用,均由个人负担。国务院命令的颁发和执行,郑重宣告供给制成为历史,干部子弟学校体制走向了终结。
  从1955年9月1日新学年开始,新生报到时须缴纳学费。学费由课本费、学杂费两个部分组成。如果有条件继续实行寄宿制,应增加伙食、住宿等相关联的费用。从1956年开始,全国所有干部子弟学校的整个建制,包括人事关系划归当地教育主管部门。
  1956年,中直育英小学改称北京育英小学,划归海淀区教育局管辖。韩作黎被任命为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后任局长兼党组书记。新的入学条件是革命遗孤烈士子女,父母双方出国、家中无人照顾的子女,父母到边疆工作、无人照顾的子女。必要时也可以考虑就近入学。
  转轨之后,供养子女继续上寄宿制学校,对于大多数党和政府部门的干部,甚至最高级别的干部,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不少人1955年9月1日刚一开学,就把子女转到城里上普通学校了。其中包括刘少奇的儿子刘丁丁,陆定一的女儿陆瑞儿等人。而有些人,比如胡绳的儿子胡伊朗等,则改为走读。
  取消供给制受影响最大的是众多烈士遗属。失去主要经济来源,家庭生活之窘迫可想而知。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坚持自己克服困难,不向组织上伸手。以秦邦宪的遗孀张越霞为例。20世纪50年代初,她担任北京市西城区区委书记的职务,单靠自己的工资,难以供养六个子女。于是杨尚昆亲自出面,为每个子女申请到每月20元的生活补助。后来有关部门查出有人贪污了博古的一笔稿费,追回将近1000元钱,组织上将这笔款子转给了张越霞。她拿到这笔钱后,主动把孩子们的生活补助额度退了。
  “文化大革命”中,曾经掀起过一股“砸烂干部子弟学校”的巨澜。干部子弟学校身背“脱离群众”和“特殊化”的骂名。不明真相的群众,也都以为那是培养修正主义的温床。许多老师因此受到冲击,遭受严重的人身侮辱。与刘少奇有过接触的老师更是被戴上了“刘少奇孝子贤孙”的大帽子,整得死去活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打砸抢的机会,肆意劫掠公私财物,几乎使学校的珍贵财产和文物损失殆尽。
  ……
展开
目录
记忆中的“新中国第一小学”
首倡恢复高考第一人——查全性
1977:亲历恢复高考决策
新起点,新征程——高考恢复40年的回望与启示
昔日人生观大讨论主角“潘晓”的人生之路
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盲人特殊教育机构
一代名医肖龙友先生逸事
誉满京华的名医施今墨
“汤氏病毒”的发现者
钟惠澜:让瘟疫远离人类
红地毯上的医学家吴阶平
银针渡人:程莘农先生印象
我的肝胆人生
海军医学专家冯理达
悬壶何为——与肿瘤生死交锋这些年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战线的第一面红旗
父亲刘长春的奥运情怀
奥运会上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的人——许海峰的传奇人生
我的世界冠军之梦
为有豪情似旧时——女排精神的过去与现在
众志成城第一搏——中国乒乓男团首夺世界冠军纪实
第一次夺得世界速滑冠军
难以忘怀的冠军之路
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前前后后
“书生部长”的铁路记忆——傅志寰访谈录
初设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台前幕后——我的一点回忆
中国电影业“大地震”——国产电影“统购统销”的“打破”
乌兰牧骑改革事业的一段亲历
由“票证供应”到刷卡消费
从商品短缺到商品极大丰富
第一家消费者协会的诞生
身份证的前世今生
新中国第一批女投递员的光荣
生意做到联合国的经历
建国初期扫除贪、毒、娼、赌的回顾
镇压北京天桥恶霸
山西取缔一贯道的报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秦皇岛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