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制度、文化与地方社会:中国古代史新探/文史哲丛刊第二辑
0.00     定价 ¥ 72.00
秦皇岛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0162852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学典,山东大学教授,《文史哲》杂志主编。长期致力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思潮研究。出版有《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新史学与新汉学》、《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把中国“中国化”——人文社会科学的近期走向》等专著,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等多项课题,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史哲》杂志创办于1951年5月,起初是同人杂志,自办发行,山东大学文史两系的陆侃如、冯沅君、高亨、萧涤非、杨向奎、童书业、王仲荦、张维华、黄云眉、郑鹤声、赵俪生等先生构成了最初的编辑班底,1953年成为山东大学文科学报之一,迄今已走过六十年的历史行程。
  由于一直走专家办刊、学术立刊之路,《文史哲》杂志甫一创刊便名重士林,驰誉中外,在数代读书人心目中享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她所刊布的一篇又一篇集功力与见识于一体的精湛力作,不断推动着当代学术的演化。新中国学术范型的几次更替,文化界若干波澜与事件的发生,一系列重大学术理论问题的提出与讨论,都与这份杂志密切相关。《文史哲》杂志向有与著名出版机构合作,将文章按专题结集成册的历史与传统:早在1957年,就曾与中华书局合作,以“文史哲丛刊”为名,推出过《中国古代文学论丛》、《语言论丛》、《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论丛》、《司马迁与史记》等;后又与齐鲁书社合作,推出过《治学之道》等。今者编辑部再度与商务印书馆携手,推出新一系列的《文史哲丛刊》,所收诸文,多为学术史上不可遗忘之作,望学界垂爱。

展开
精彩书摘
  《制度、文化与地方社会:中国古代史新探/文史哲丛刊第二辑》:
  通观前人对《大祝》“九拜”的分析,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首先,所谓“九拜”并非按同一标准对拜礼所做的分类,其中有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交叉关系或包含关系。也就是说,《周礼》作者只是集中列举拜礼名称,并非严格按照逻辑学规则为拜礼划分类别。例如“奇拜”和“褒拜”,一般认为是分指一次拜和两次拜(或多次拜),这里用的分类标准是施拜数量,与“稽首”、“顿首”、“空首”等根据施拜方法划分的概念显然不在同一层面。
  其次,“九拜”中常用的礼节其实只有两种,即拜手(空首)和稽首。我们不妨逐次分析一下“九拜”中的其他概念:“顿首”大多在危急、紧迫、请罪或丧礼等特殊情境下使用,段玉裁等对此论证甚详,可以不再讨论。“振动”,所指不明。“吉拜”、“凶拜”,据郑玄说,都是特指丧礼中使用的拜礼,孙诒让等则认为吉拜是指平常使用的“尚左手”的稽首、空首等礼节,凶拜是指居丧时“尚右手”的稽首、空首、顿首等礼节。按郑玄说,吉拜、凶拜都不是常用礼节之按孙诒让说,吉拜、凶拜则是说明拜礼性质的泛称,外延很广,包罗甚多,不是确指一种具体的拜礼。“奇拜”和“褒拜”,侧重描述施拜次数,分类标准就与拜手、稽首有所不同。最后的“肃拜”,一般解释为军中之拜或妇人之拜,也不是常规礼节或通行礼节。据此,“九拜”说虽然罗列了很多名称,但除了拜手和稽首以外大都不属于常规拜礼。这和我们在其他资料包括金文资料中看到的周代拜礼情形也相吻合。段玉裁曾说,“九拜”之中,前三种(即稽首、顿首、空首)为“体”,后六种为“用”。他所谓“体”即主体、基本之意。其实,既然顿首专用于急迫、丧礼等特殊场合,那么它也就不具有“体”的性质,真正可以称为拜礼之“体”的只有拜手(空首)和稽首。
  正是由于拜手、稽首最为常用和通行,延续的时间比其他过于专门的拜礼更为长久,所以秦汉及后世学者对这两种拜礼的论述也最清晰。对于怎样拜手,怎样稽首,两者的表敬程度有何差别等问题,大家的看法比较一致。下面综合相关论述,对施拜的一般情况和两种基本拜礼的仪容作一简单说明。
  (1)凡拜必跪。拜手、稽首以及顿首诸拜礼,都是先下跪然后行礼。今人说的“跪”,在先秦文献中习称为“坐”——当时的正规“坐”姿是两膝着地、臀部置于脚后跟上面。因此,凡拜必跪这一习惯,用周人的话来说,就是凡拜必“坐”。《说文解字·足部》日:“跪,拜也。”拜必先跪,但跪却不一定拜。《说文》并非每条注解都绝对严密,许慎只是着眼于跪和拜的密切关联,所以直接以“拜”释“跪”,意思是说“跪”就是施拜时的那种坐姿。
  孙诒让为说明凡拜必跪,举有两条例证。一条是《国语·晋语二》所记晋公子重耳行礼事:重耳接受秦国使者的吊唁,“再拜不稽首,起而哭”。孙氏指出:“彼不稽首,而日‘起’,是凡拜必跪之确证。”另一条是从《仪礼》中归纳的通例:“饮酒之礼,凡拜,必坐奠爵,然后拜,既拜之后,始执爵兴。”这两证包括实例和通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凡拜必拱手。两手手心向下,叠于胸前,手形稍弯而呈合覆之形,是为拱手。拱手有“尚左手”和“尚右手”的不同。
  ……
展开
目录
周代拜礼的演进
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历史真相
唐宋专卖法的实施与律令制的变化
从方镇牧伯到武臣阶秩
——唐宋职位符号品位化的个案研究
宋代的诣阙上诉
《大元通制》到《至正条格》:论元代的法典编纂体系
略述清律的诸种同罪异罚及制订原则
东汉的豪族与吏治
侠儒论:党锢名士的渊源与流变
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两宋“城市文化”新论
宋朝“积弱”说再认识
中古以来南北差异的整合发展与江南的角色功用
官治、民治规范下村民的“自在生活”
——宋朝村民生活世界初探
明清时期社会管理中官民的“自域”与“共域”
村落与宗族:明清山东运河区域宗族社会研究
卫所制度与边疆社会:明代四川行都司的官员群体及其社会生活
产何以存?
——清代《巴县档案》中的行帮公产纠纷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秦皇岛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