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清伯夷叔齐传说的意义考辨》:
《论语》中伯夷叔齐意义辨析
《论语》是一本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一共二十卷,一万多字,体现了孔子“仁”与“礼”的核心思想。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提到了很多的历史人物,孔子对他们的评价,体现了他的价值观。这些评价内容涉及了个人品德、理想目标和人伦关系等问题,虽然是简短的评价,却融合了面对众多历史问题,甚至是现实问题的看法。《论语》产生以来,由于其中博大精深的思想,有很多不同时代的学者对其中的章句进行阐释分析,结合相关的历史史实使得理解更加透彻。伯夷叔齐在《论语》中出现了四次,有的出现在对话中,有的只是一句简单评价。通过对各家阐释的综合分析,尽量还原《论语》中对话的语境,回到孔子所生活的时代,从而真正地了解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评价。通过结合其中的语境和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详细分析,探寻其中所呈现的价值观。(一)孔子对夷齐求仁不怨的肯定子日:“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
孟子认为伯夷把这种不喜欢的心情推演开来,很狭隘,不是君子所求。孟子认为:“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日:‘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孟子·公孙丑上》)柳下惠完全与伯夷不同,孟子认为柳下惠这种行为不严肃,也不是君子所求。朱熹阐释这章选择了其中的一段:“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介如此,宜若无所容矣,然其所恶之人,能改即止,故人亦不甚怨之也。”朱熹肯定了伯夷的耿介,对于其所恶之人,如果他们能改正,伯夷就会停止厌恶,人们对他的怨恨也就不会过分。《论语·述而》中: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日:“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子认为要肯定一个人的进步,改正了就值得肯定。朱熹认为伯夷叔齐对商朝的态度,体现了他们耿介的品质。这样的评价符合孔子的思想。
朱熹《论语集注》对这章的阐释还引用了程子的话:“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论语·公冶长》中孔子与子张探讨陈文子时,曾评价陈文子“清矣”。陈文子在崔杼杀死齐国国君时,放弃了自己的财产,离开了齐国,到另一个国家看到同样的情况,陈文子还是离开了。对陈文子的这种行为,孔子认为“清矣”,子张问道“仁矣乎?”孔子认为“未知;——焉得仁?”“仁”在孔子的思想中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在《论语》中,孔子很少在评价人物时,轻易用“仁”来评价。在这段对话中,孔子肯定了陈文子清高的品质,却认为他没有达到仁。“清者之量”的“清”与孔子评价陈文子的行为一致,符合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评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