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心学论集(修订版)
0.00     定价 ¥ 198.00
秦皇岛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57326
  • 作      者:
    张学智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学智,1952年生,宁夏中卫人,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研究院教授。社会兼职: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宋明理学、中国现代哲学。著作有《明代哲学史》《中国儒学史·明代卷》《贺麟思想研究》《缁门警训注译》,合著有《中华文明、史》《中国文化导读》等,译著有《莱布尼兹和儒学》。
展开
内容介绍
  《心学论集(修订版)》是作者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结集,内容主要在王阳明、贺麟、熊十力、牟宗三研究方面,旨在用不同视角重新审视心学,破除对它的种种成见,显示心学在中西哲学史上的深厚传统,彰显心学高扬精神的能动性,同时吸收其他学派的长处,在即心即理、即下即上(形而上下)、即知即行、即内即外的基础上突出精神、理想的先在性、统御性这一点。该书注意吸收西方思想深刻、细密、逻辑秩然的长处,又保持中国思想单刀直入、明快犀利的优点;立足传统哲学的本义,又注重根据新的时代条件进行哲理发挥。不为时流所困,也不故意标新、立异,一切从学理出发。
  《心学论集(修订版)》初版曾获得教育部第五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和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展开
精彩书摘
  《心学论集(修订版)》:
  《黄帝内经》所述的身心关系论有鲜明的特点。《黄帝内经》以气为构成一切事物的基质,人的身体乃气抟合而成,身体的各器官以其功用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这就是“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人的精神作用是从人的身体中自然产生的,他以气为基础来定义精神活动:“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篇》)这是说,生来就进入身体的叫作精气。精气中的阴阳两种势用互相争竞、搏斗产生的动势叫作神,此神即精神,心灵。与精神活动相随的知觉叫作魂,随身体的精气流动而有知觉者叫作魄。魂与魄都是气中之灵者,魂侧重于精神的作用,魄侧重于身体的作用。能反映外物者是心,心中据以往经验而形成的念头叫作意,意的一贯倾向叫作志,将志落实为不同概念的变化过程叫作思,思及未发生的事叫作虑,由虑而产生的对未来事物的应对叫作智。《黄帝内经》对精神活动的以上分类是细密的,这些活动都以精气为基础,都是精气的作用,而且这些精气的活动又各有所主之脏腑。《黄帝内经》的《宣明五气篇》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五脏六腑在整个身体中所司之职事各不相同:“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胸中两乳之间,为气之海)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黄帝内经·灵兰密典论》)就是说,心是所有官能的主宰,总括地职掌神明。肺是心的辅弼,负责精神作用的调节。肝职掌谋虑,类似领兵的将军。胆职掌意志,类似监察评骘的中正官。膻中职掌情感,类似受命出使的使者。脾胃职掌各官能之气的补充、替换,类似仓库的出纳。官能各司其事,完成总的精神活动。在《黄帝内经》,精神、心灵只是身体活动的自然作用,身体的官能制御着精神活动。在身心二者中,它更重视身体的作用。身心是一如的,但二者的作用有主有从,有先有后。身体就像一个器具,气的出入就像器物的吐纳,“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黄帝内经》也主张身心互相影响,身体的伤害引起精神的损伤,精神的损伤又表现为身体的疾病。如思虑过度则伤神,伤神则肌肤减损。脾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四肢无力。肝悲哀则伤魂,魂伤则狂乱神志不清,狂乱神志不清则筋肉挛缩。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记忆减退。肾盛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腰腿酸痛等。所以《黄帝内经》据此定出的治病原则就是:“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邪贼,弗能害也。”(《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以治身人手而治心,以治心还治其身,身心互为因果,互相影响。《黄帝内经》奠立的这些原理,是黄老之学在宇宙本体论和身心关系论方面的集中体现,对后世哲学和医学理论.都有很大影响。
  汉初《淮南子》关于身心关系的论述也很精辟。《淮南子》继承了《黄帝内经》的气本论,以形、气、神三者为人的构成要素,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淮南子·原道训》)认为形体是生命的居所,气是生命的原质,精神、心灵是生命的制御。三者各处其位,各司其职,则人健旺。三者中一者有亏损,则影响其余二者。所以修养就在于使此三者各归其位,互不影响。这里的前提是:首先,就形、气、神三者的本原说,三者各成一系统,每一系统皆自为因果。就是说,形体方面的事件是形体方面的另一事件的原因,气、心二者也是这样。其次,形、气、神三者可以互相影响,而这种互相影响是对三者的干扰和破坏。这三者发生作用的方式是:“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而气血者五脏之使候也。
  ……
展开
目录
古代篇
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形态
一 西方关于身心关系的几种典型理论
二 斯宾诺莎的身心合一论
三 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形态
四 简短的结论
中国实学的义涵及其现代架构
一 儒家三统并建
二 修德
三 明经
四 经世致用
五 未来实学的结构
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
一 道德理想主义
二 普遍和谐
三 自律原则和内在超越
四 儒家的价值次序
儒学的复兴与宋明理学的理论贡献
一 韩愈、李翱与宋初三先生
二 北宋五子
三 南宋理学
四 王阳明及其后学
程明道之“生之谓性”及其歧解
一 “生之谓性”详解
二 程明道思想的特点
牧隐李穑儒学思想的渊源与特点
一 稼亭、牧隐与金华之学的关系
二 牧隐与朝鲜性理学
三 牧隐性理学的主要内容
从《圣学十图》的结构看李退溪的学问观
一 《圣学十图》的结构
二 从《圣学十图》看李退溪的学问观
艮斋田愚与朱子学
一 最后的大儒之出处大节
二 艮斋与朱子学
三 艮斋的经世诸学
……
现代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秦皇岛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