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老师亲自搜集材料、整理编写,还原中国新闻教育的历史面貌。
★ 简洁、凝练地书写方式,让读者轻松了解复旦大学新闻教育的宝贵经验。
★ 专业、系统、深入、生动。
本书是一本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老师亲自搜集材料、整理编写的一部简史,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被写了进去,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了解复旦大学乃至我国新闻教育都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已经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中国的兴衰起伏,感受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复旦新闻教育的发展与大时代同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新闻人才,生动地记录了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迁,一幅幅新闻作品已经成为时代跃进的缩影。一路走来,复旦大学新闻教育历经坎坷,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抗日战争时期的内迁,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新院区的落成、共建模式的开启,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的改革创新,每一个历史节点都紧扣时代脉搏,撞击新闻学子的心灵之门。这些激动人心的过往不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应该铭刻在复旦新闻人的心中,因为这里记载着复旦新闻人的精神,从创始人谢六逸提出的新闻记者须具备“史德、史才、史识”三个条件到陈望道提出的“好学力行”的系训,一代代复旦新闻人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才让“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的美名传遍天下。本书就是要记录复旦大学新闻教育90年来的重大事件、重点人物和重要决策,勾勒发展的轨迹和前行的路径,让蕴含其中的复旦新闻精神和新闻文化代代相传。
第一章 复旦大学: 中国新闻教育发源地之一(1924—1937年)
第一节 中国新闻教育的兴起
早在中华民国建立前夕,中国新闻教育已被提上议事日程。1911年9月22日,中国报界俱进会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常会,首次提出创办报业学堂的议案:“吾国报业之不发达,岂无故耶?其最大原因,则在无专门之人才。夫一国之中,所赖灌输文化,启牖知识、陶铸人才,其功不在教育下者,厥惟报业。乃不先养专才,欲起而与世界报业相抗衡,乌乎得?且报业之范围,固不仅在言论,凡交通、调查诸大端,悉包举于内,而为一国一社会之大机关。任大责重,岂能率尔操觚?吾国报业,方诸先进国,其幼稚殊不可讳。一访事,一编辑,一广告之布置,一发行之方法,在先进国均有良法寓其间,以博社会之欢迎。以故有报业学堂之设。不宁惟是,且有专家日求改良,以济其后焉。吾国报业,既未得根本上之根本筹画,欲求改良,果有何道?土广民广,既甲于世界,若就人口及地面为标准,以设报馆,(先进国报馆取属人主义,满若干人口,应设报馆一;取属地主义者,有若干地面,应设报馆一)则尚邈乎其远。通埠虽稍有建设,而势尚式微。今后若谋进步,扩张之数,正未可量。而能胜此重负,几何不先有以养育之?仅此寥寥有数人才,流贯交通有数之地点,其有补于国家社会之处,固属有限。即对于各本业专学之前途,究如何以有操胜之权,亦未能必也。某也目光所及,拟于根本上改良,爰公司提议组织报业学堂,敬候公决。”戈公振: 《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第212—213页。时隔不久,这一提议因辛亥革命爆发而被搁置。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建立,中国新闻教育由此开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该校教授徐宝璜在得到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与帮助下,“为灌输新闻智识培养新闻人才”《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7月4日。而创建,翌年改名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其研究内容为新闻之范围、新闻之采集、新闻之编辑、新闻之造题、新闻通信法、新闻纸与通信社之组织等6项。该研究会会长由校长蔡元培兼任,实际主持会务的副会长为该会倡议人徐宝璜。徐宝璜(1894—1930),字伯轩,江西九江人。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新闻学和经济学,1916年回国后任北京《晨报》编辑,不久后去北京大学任教授兼校长室秘书。1918年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任副会长兼新闻学导师,主讲新闻学课程、主编会刊《新闻周刊》。1920年后在北京各高校讲授新闻学,并任平民大学新闻系主任。1930年因病去世,年仅36岁。所著《新闻学》为中国人自撰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创建过程中还得到了当时的著名报人邵飘萍的大力支持。邵飘萍(1886—1926),原名新成,又名镜清,后改名振青,字飘萍,浙江东阳人。1911年辛亥革命后和杭辛斋合作在杭州创办《汉民日报》,开始新闻工作生涯。因反对袁世凯,三次被捕入狱。1914年在日本东京学习,课余创建东京通信社。1915年回国后任上海《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笔,1916年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同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创办《京报》并任社长,同时参与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9年8月《京报》被军阀查封,被迫再度赴日本。1920年秋回国,复刊《京报》并继续担任社长,兼任平民大学、法政大学教授。1925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4月26日被奉系军阀杀害。著有《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学总论》《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新俄国之研究》等。
第一章 复旦大学: 中国新闻教育发源地之一(1924—1937年)
第一节 中国新闻教育的兴起
第二节 复旦大学新闻教育的发轫与新闻学系的建立
第三节 实践教学理念的形成与学术研究活动的展开
第四节 世界报纸展览会: 早期中国新闻教育史上的创举
第二章 历尽艰险,打造“天下记者家”(1937—1949年)
第一节 西迁重庆,在战火中坚持办学
第二节 陈望道掌舵与“好学力行”系铭的提出
第三节 坚持真理与正义,发挥民主“堡垒”作用
第三章 破旧立新,建设无产阶级新闻教育事业(1949—1957年)
第一节 与新中国同行,在全面调整中壮大
第二节 学习苏联经验,探索新闻教育之新路
第三节 1956年复旦大学新闻教育的创新性实践
第四章 深水静流,在曲折中前行(1957—1976)
第一节 反右派运动的展开及其对新闻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国民经济调整与新闻教育的回归本位
第三节 十年动乱与新闻教育的瘫痪
第五章 改革开放与复旦大学新闻教育的大发展(1976—1988)
第一节 从拨乱反正到蓬勃发展
第二节 科研先行风气的形成与王中的学术贡献
第三节 大胆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教学创新
第六章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成立与新发展(1988年至今)
第一节 新闻学院的成立与“部校共建”机制的践行
第二节 从通识教育实践的开展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第三节 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及其重要成果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秦皇岛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