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跨学科视域下的英美小说叙事策略与身份政治研究
0.00     定价 ¥ 52.90
秦皇岛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1312287
  • 作      者:
    王卓
  • 出 版 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第一、二、三、四、五章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卓(1969-),女,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山东外语教学》主编、山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高级访问学者(均为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山东师范大学欧美同学会会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通信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评审专家,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世界文学研究论坛》等期刊审稿专家。
展开
内容介绍
  在跨学科视域下审视英美小说的叙事策略是一次令人惊喜的旅程。此前似乎盖棺定论的经典文本开始呈现出新的含义和更为宽阔的社会文化内涵。本研究选取了四种典型的跨学科叙事范式,探索了十位英美作家的十三部小说作品中的叙事策略与身份政治。这些作品的创作时间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期,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而这半个多世纪对应的正是叙事学从创立到成熟,从经典叙事到后经典叙事的演化过程。在跨学科视域下,这些作品中的叙事声音、叙事策略、叙事特点或成为推动小说进程的内在动力,或成为人物成长的时空场域,又或者成为人物身份追索和建构的有效手段。当叙事走出结构的藩篱,走到“交叉路口”,小说文本中的各种力量交汇碰撞,激发出无穷的能量和冲击力,文化、政治、历史、审美等因素裹挟其中,极大地丰富了小说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也恰好契合了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元的小说阅读体验需求,满足了作者、读者和研究者的共同需要。
展开
精彩书摘
  《跨学科视域下的英美小说叙事策略与身份政治研究》:
  二、重返“考德威尔”公寓:自我的“主体”与“客体”的伦理困境
  《西北》中空间的起点是四个主要人物出生和成长的“考德威尔”贫民公寓。而与这一公寓的不同空间关系则基本反映出他们的种族身份认同和阶级身份差异。在这四个人中,纳塔莉和纳森与“考德威尔”公寓的关系代表了两个极端:前者彻底离开了这里,而后者却一直困顿在此处。更令人深思的是,纳塔莉和纳森,这对人生命运本该并行不悖的人物在小说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点,即2010年8月27日在“考德威尔”公寓天井不期而遇。那么,史密斯的用意何在呢?
  有研究者指出,纳塔莉是史密斯的“自我一作为一建构”的身份政治的“化身”( Schwartz,36)。此言不虚。纳塔莉的故事占据了小说近一半的篇幅,她是史密斯投人情感最多、也最具自传性的人物。纳塔莉的父母都是牙买加移民,然而她与父母所代表的加勒比之根却鲜有认同感:“父母的遗产对凯莎·布莱克[纳塔莉·布莱克]没任何意义。她根深蒂固的感觉是她根本就不是她父母生的。”在同学和朋友的眼中,纳塔莉就像个“椰子”:白色内心,棕色外表。为了摆脱加勒比标签,她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更具英国文化特点的纳塔莉·布莱克,并通道个人奋斗永远离开了“考德威尔”贫民公寓。可以说,她已经成为成功融入主流社会的第二代移民的代表,拥有了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女性”“收入可观的律师”和成功商人的“妻子”。对于自己的牙买加移民身份,纳塔莉早已没有两种文化碰撞产生的迷茫和慌乱。《白牙》中的马吉德、米拉特和艾丽等移民的身份困惑在她的身上也不复存在。恰恰相反,她对自己拥有两种文化、两种种族之根的杂糅身份接受得心安理得。
  她对黑人性的态度很值得玩味:她不拒绝黑人性,而是利用黑人性,为自己建构了一个有利于个人事业发展和向上攀爬的身份。事实上,黑皮肤和她的少数族裔身份给她的事业带来了诸多便利。比如,她之所以能得到资助,进入梦想中的中殿律师学院学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是为数不多的提交申请的少数族裔学生,而她的“什么东西启发了赞助人”,“好像帮了她就帮了看不见的大众”。再比如,她之所以能够获得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辩护律师的工作,就是因为她的黑皮肤可以证明“这不是关于种族的审判”。在其他场合,纳塔莉也不时发现巧妙利用黑人身份的妙处。基于此,她不时刻意凸显自己的少数族裔移民身份。她会穿戴一整套带有非洲特点的服饰去参加野餐会,尽管那些服饰并非真正来自非洲。在布置新居的时候,她和丈夫用带有非洲特点的面具和抽象画来装点客厅。她与少年时代的朋友利娅一直保持联系,并时常邀请他们夫妇来家参加聚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对“黑白配”夫妻(利娅是白人,而她的丈夫是黑人)是杂糅文化的典型代表。可以说,她在白人文化中把黑人性的优势玩到了极致。当然纳塔莉感兴趣的并不是真实的黑人经历,珍视的也不是黑人身份,就像她对父亲回到非洲重建家园毫不动心一样,她感兴趣的是如何利用这些异域文化因素,取得个人的、当下的成功。可见,她信奉的伦理身份的建构和选择原则就是“实用的社会策略”原则:“她的身份从来就只是在某个时间的特定时刻的某个特殊的姿态的组合”。
  纳塔莉与种族之根的距离就体现在她为自己的新居选择的地点:她在皇后公园的新家与“考德威尔”公寓的距离“不远不近,刚好避开了那幢老房子”。她似乎通过疏远族群之根获得了新的身份和新的生活,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纳塔莉仿佛真的实现了史密斯在《白牙》结尾处精心构想的“艾丽幻境”:“艾丽看到过一个时代,一个距今不太远的时代,到那时,根将变得无关紧要,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找出它,因为它太长、太盘根错节、埋得也太深了。。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第二代英国移民果真无需再苦苦寻根了吗?史密斯在《西北》中显然在重新思考这一问题,而她给出的答案已经与《白牙》中的“艾丽幻境”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看似风光的纳塔莉内心暗流涌动,生活中危机四伏。她开始对家庭、对工作感到厌倦,并追求更为刺激的冒险,甚至鬼使神差地回复了两个年轻男孩子在网上发的约会帖子,和他们搞了一次“废墟中的爱”。这种无厘头的约会让纳塔莉自己也大为不解,她感觉自己已经“不适合自我反思了”,因为她的自我就像她的加勒比名字和英国名字、人前和人后的生活一样,分裂开来。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跨学科范式下的叙事
第二节 跨学科范式下的身份
第三节 跨学科范式下的叙事与身份

第一章 时空叙事与身份政治
第一节 空间视域下重读《洛丽塔》
一、《洛丽塔》中的双重地理空间建构
二、双重地理空间与两段恋情
三、双重地理空间与双重文化身份
第二节 虚实之间的历史——桑塔格小说《在美国》
一、历史细节和历史知识
二、边缘人群与边缘书写
三、历史虚构与虚构历史
第三节 “主”“客”之困——扎迪·史密斯小说《西北》中的空间政治和伦理身份困境
一、《西北》中的城市空间与人际关系双重坐标
二、重返“考德威尔”公寓:自我的“主体”与“客体”的伦理困境
三、漫游“西北第六大街”:城市的“主人”与“客人”的伦理困境
四、拜访“威尔斯登”之家:“公共人”的“自我”与“他者”的伦理困境
第四节 时光的“摇摆”——扎迪·史密斯小说《摇摆时光》
一、“我”是谁?:史密斯的第一人称叙事之谜
二、“摇摆”时光:时光之轴中的自我
三、“我”和“影子”:他者之轴中的自我
四、“失败得体面点”:伦理之轴中的自我

第二章 自传叙事与女性身份
第一节 在记忆的片段中构建成长
一、《笼中的鸟儿》自传叙事的片段性
二、《笼中的鸟儿》的主题连贯性
第二节 母亲归来与故事重述
一、从母亲缺位到母亲归来
二、从片段叙事到故事重述
三、从个人成长到精神共生
第三节 共生的精神传记
一、祖母的精神传记
二、婚姻的精神祭奠
三、沃克的精神自传

第三章 伦理叙事、叙事伦理与伦理身份
第一节 “不伦之恋”的伦理维度
一、伦理与不伦——《洛丽塔》双重误读的悖论
二、伦理主题的外化——重读“引子”
三、伦理动力的情节化——重读“不伦之恋”
四、余言——伦理维度与后现代小说
第二节 一场“黑人内部”的女人私房话——《穿越象牙门》与《最蓝的眼睛》的互文阅读
一、洋娃娃桥段
二、乱伦情节
三、身份情节与身份建构
第三节 谁杀死了“雌性怪物”
一、最美老师:又一严氏“最高雌性”
二、谁是“我”的爱人:“最高雌性”的伦理困惑
三、谁来拯救“你(们)”:“最高雌性”的伦理反思
四、谁是“她(们)”的审判者?:“最高雌性”的最后博弈

第四章 性别叙事与种族身份
第一节 《黄女人》的多维叙事空间
一、《黄女人》——一篇新型民族故事
二、神话叙事——“黄女人”的传奇故事
三、民族志叙事——反讽的印第安历史轶事
四、自传叙事——温柔的女性记忆
第二节 在变异的对话想象中建构成长
一、《爵士乐》——一部对话想象中建构的小说
二、《爵士乐》中的对话形式变异
三、《爵士乐》中的对话形式变异的语用意义
第三节 《芒果街上的小屋》的族裔文化叙事策略
一、交互参照策略
二、神话原型解构策略
三、自我的伦理重塑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秦皇岛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