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课程思政改革论文集》:
2.2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建中华茶文化思政教育系统工程
中华茶文化涵盖中国哲学、历史、文学、医学、经贸等各方面,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于一身,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中华茶文化体系,有高校各学科可继承与发展的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目前高校各专业本着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将中华茶文化与本专业内容相结合,开创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大学英语教学面向高校非英语专业全体学生,涉及专业领域广,授课时间长,更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完成了大学英语茶文化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征,协同高校各专业师资力量,共同开发具有本专业特征的中华茶文化双语教材和课程,将茶文化思政教育由通识人文教育向专业素质教育纵深发展。可开设中华茶文化选修课,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与本人兴趣、专业相关的茶文化资料,共同分享茶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弘扬中华茶文化“和”的精神。学校应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开展茶文化研究,打造一支具有一定茶文化素养的师资队伍,同时整合校内外资源,将茶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学生校园生活有机结合。高校借助现有的文化教育基地,邀请茶叶专家、文化学者传授茶业技艺,开展茶文化讲座、展览、茶艺表演,将茶文化融人校园生活;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共同组建中华茶文化社团,开展茶艺秀、茶诗朗诵、茶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践行中华茶文化的和谐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共同构建和谐校园。
2.3以地域茶文化为依托,培养家国情怀,共筑和谐社会
中国茶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莘莘学子来自五湖四海,各自的家乡都有其独特的茶俗、茶礼,他们共同学习的地方也充满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这些都成为他们传承中华茶文化的鲜活材料。鼓励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融人当地百姓生活,了解当地茶俗、茶礼、茶馆文化,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茶文化和谐精神的地域表达,切身体会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开放包容的胸襟,能够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地域文化的沟通、交流中,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莘莘学子一踏人津门就会感受到天津茶文化的独特氛围,无论是出租司机手边大罐闷茶散发的浓郁茉莉花香,还是津门茶馆荡漾的朗朗笑声都能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津门茶文化的祥和气息和对中华茶文化和谐精神的独特表达。教师在学生对身边茶文化感性认识基础上,引导他们探究当地茶文化的特征及地理、人文成因,培养家国情怀。如天津祥和的茶文化特征就与其地域、历史、人文紧密相连。天津作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东西文化的交汇地,其独特的地域特征、码头文化和漕运传统造就了天津人热情开朗、幽默风趣的性格特征,也使天津成为中国曲艺之乡。因此,天津的茶俗、茶馆文化又在“和”精神的基础上注入了祥和快乐的轻松氛围,“和乐”成为天津茶文化独具特色的精神内涵。大学英语教师同时以地域茶文化现象为鲜活语料,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身边的茶故事、茶文化,让学生不仅掌握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准确表达,也掌握如何用英语讲述当代中国文化和身边故事,全方位解决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问题,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4搭建对外宣传平台,传播中国正能量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华文化显现的勃勃生机引起世人瞩目,世界各地掀起了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热潮。各高校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向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选派师资(这其中以语言教师居多),为高校间的国际合作交流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各高校应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共建远程教育平台,开发远程教育课程体系,向国外院校输出茶文化等中国优秀文化,组织师生进行高校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学生创建一个中华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真实平台,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实践中,探究如何用对方接受、认同的方式有效传播中华茶文化,以茶交友,增进民族间的文化沟通与理解,在语言交流实践中改进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入挖掘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刻精髓,讲好中国优秀文化故事,展示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人民更好地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当代中国发展活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