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先锋诗人论
0.00     定价 ¥ 88.00
秦皇岛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45330
  • 作      者:
    罗振亚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罗振亚,1963年生,黑龙江讷河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穆旦新诗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市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全国鲁迅文学奖评委、《文学评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等刊物编委、《南开诗学》主编。出版《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与先锋对话》等专著十余种,诗集《一株麦子的幸福》《挥手浪漫》。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三百余篇,著述曾获天津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黑龙江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等多种奖励。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多种。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国内第一部先锋诗人专论,《中国先锋诗人论》从诗歌历史是靠一系列重要诗人和诗作支撑的观念出发,选择以诗人个案视角透视先锋诗歌乃至中国新诗的途径,集中对百年先锋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二十余位标志性、代表性诗人进行充分的考察研究,并对中国先锋诗歌的命运、倾向与价值等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宏观的探讨。在论述中隐含着新诗的历史线索,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客观还原中国先锋诗人流变的历史轨迹和整体风貌的同时,注意揭示、阐发其历史流变与联系背后的内在规律,做到了学术性和可读性、学理性和资料性的融会贯通,为将来对先锋诗歌做进一步的历史和美学评价,提供了相对可靠的起点或参照,对繁荣当下的新诗创作具有重要助益。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先锋诗人论》:
  说徐迟是新诗历史的“化石”、典型的诗化人生者并不为过。诗人的一生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形式上有疏离诗的迹象与时日,但在精神上却从未割断与缪斯的联系,可以说,诗人的一生就是一首婉转的无字诗。他差不多参与了现代中国新诗创作和理论建设的全过程,或者说,他的诗歌活动就是一部浓缩的新诗简史。
  徐迟1914年降生于浙江省吴兴县南浔镇。江南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赋予其诗以灵气;书香门第的自由空气为他营造了最初的诗氛围;而父母为走教育救国之路不惜倾家的义举与牺牲又在他幼小的心田孕育了诗的激情与敏感。所以一俟1931年从苏州东吴大学附中升人东吴大学,他便选择了外国文学作品作为攻读方向。“九一八”事变后弃学北上,想奔赴东北抗日战场为国捐躯;途经北京受阻,于1932年到燕京大学借读。冰心女士在其《诗》中对拜伦、雪莱、华兹华斯、柯尔律治的精彩剖析,引起徐迟对西洋诗风的迷醉。1933年返回南浔及东吴大学后读到发表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刊物《猎犬与号角》,遂萌生了创作欲望,尝试用现代手法写诗并在《现代》杂志上发表。其处女作《献》就多得意象派诗不用修饰、不用诗来叙述的精髓,随后诗人频频亮相,成了《现代》杂志活跃的重要诗人。1936年其诗集《二十岁人》出版,在诗坛上吹起了一股奇崛瑰丽的都市诗风。是年,他又与戴望舒、路易士(纪弦)一道筹办“新诗社”,创办《新诗》诗刊,继续倡导现代诗风,这无疑是《现代》停刊后现代诗派艺术活动的延伸,为新诗进入黄金时期建立了奇功。与同时期海明威影响下的散文创作的明朗化不同,《二十岁人》及后来因战乱而夭折的诗集《明丽之歌》相对晦涩难懂一些。
  抗战全面爆发后,历史进入了“抒情的放逐”年代。顺应时代的呼唤,诗人一改自己的思想与诗歌风格,他说:“从四十年代一开始,我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初步弄懂了一些革命的道理,就跟了共产党走。我批判,并舍弃了现代派。”①受毛泽东在诗人纪念册上亲笔题赠“诗言志”事件的鼓舞,他伴着现代诗派由炽热而衰微的节律,彻底抛弃了纯诗,努力使诗成为人民的武器,写出了突破一己情思苑囿、汇入争民主反黑暗浪涛声的诗集《最强音》。朗诵诗运动掀起后,他不但身体力行,亲自组织诗人到会场、街头去朗诵自己的诗作,还从理论上探讨朗诵诗与诗朗诵,写了我国第一本研究朗诵诗的专著《诗歌朗诵手册》,认为诗朗诵是诗作的再燃烧,推动了朗诵诗运动的深入。此时的《最强音》《历史与诗》《社论》等已从内心悲观的色调走出,更注目现实人生,具有现实主义的雄健笔力,显示出诗人拥抱时代切人现实的热诚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诗人先后以《人民中国》《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两度采访朝鲜战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火热的生活撞击着诗人的心灵,他在撰写大量的特写、报告文学的同时,以按捺不住的喜悦搞起“副业”,写下了《战争·和平·进步》《美丽·神奇·丰富》《共和国之歌》三本诗集。此时的诗兼具记者的敏锐观察与行吟诗人的即兴歌唱特点,以对经济建设中平凡而新鲜生活细节的描绘,弹拨出嘹亮的时代交响乐。1957年对徐迟来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这一年,他在中国作协理事会上首先对中国偌大的诗国无一本诗歌刊物的现状表示不满,力倡创办《诗刊》,并且经过他与臧克家、吕剑等人的奔走、呼吁、联络、筹备,终于使《诗刊》创刊号与大家见了面。在创刊的四年里,作为副主编的徐迟大量约稿、编稿、发稿,甘愿为别人作嫁衣,引渡出一批诗坛中坚力量,这是诗人对中国诗坛的最大贡献。此间,诗人的诗创作大量减少,理论上留下了一本《诗与生活》,记录了当时诗歌的历史现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中国先锋诗歌的命运、倾向与价值
第一章
李金发诗歌成败论
第二章
戴望舒诗歌的特质情思与传达策略
第三章
反传统的歌唱:论卞之琳的诗歌
第四章
扇上的烟云:何其芳前期诗歌论
第五章
迷人而难启的“黑箱”:废名诗歌解读
第六章
传统诗美的认同与创造:林庚诗歌的创作个性
第七章
偏僻而智慧的抒情之路:金克木的诗歌选择
第八章
都市放歌:徐迟前期诗歌的创造性
第九章
对抗“古典”的背后:穆旦诗歌的传统性
第十章
纪弦、郑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台湾现代诗人抽样透析
第十一章
苦难的升华:曾卓的诗歌世界
第十二章
挽歌低吟:舒婷诗歌的转换
第十三章
海子诗歌的“盖棺论定
第十四章
“要与别人不同”的西川诗歌
第十五章
张曙光诗歌:沉潜的力量
第十六章
坚守独立的方向写作:于坚诗歌论
第十七章
伊沙在“后现代”路上的孤绝探险
第十八章
诗人翟永明的位置
第十九章
在“日常生活”和“自己的心情”之间:王小妮诗歌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秦皇岛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