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鉴赏学举凡》:
戏剧倘若失去了观众的要素又将怎样呢?我们可不必再做这种设想,历史上曾经已有这样的记载:德意志巴伐利亚州大公爵德维希二世在观看御用剧团演出时,不许别的观众同自己一起观看演出,总是只身坐在正中的座位上。当时的剧场效果如何呢?据尤里乌斯·巴普在《戏剧社会学》中记载:“当时奉命出场的一些优秀演员感到困惑、无精打采。这是确实的。因为演员的创造,不仅在于使观众陶醉,而且在演出过程中由于观众的陶醉而使这种行为得以持续下去。”①明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格罗托夫斯基所说戏剧乃是“产生于观众和演员之间的事”这句话的意思了。
可以说,没有一种艺术能像戏剧这样有赖于受众的培养。没有观众的演出,就好比鱼儿离开了水,花朵离开了供养它的土壤一样。美国戏剧家桑顿·怀尔德说过,戏剧需要观众初一看来是“要依赖观众经济上的支持”,是要谋求自己的捧场者,但还有“更深一层的理由:(1)做戏本身如果没有观众支持,一到戏台上就会变得支离破碎,荒诞不经。(2)舞台上扮演的某些生活场景会引起人们巨大的激动,常常带点宗教仪式和节庆的气氛,这就需要有一大群人在场”。②这一点,的确已由中外很多戏剧实例所证明。
谈到这里,有人很可能会举出俄罗斯戏剧导演亚历山大·秦伊洛夫所说的一段话来驳斥上面的观点,他在著名的《导演手记》中指出,“认为戏剧艺术没有观众就会失败,观众对演员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这也是一种误解。我们都知道有时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一次鼓舞人心的排演,后来没有一次演出可以与它相比。而如无观众在场,演出本身仍不失其为一件艺术作品,正如雕刻家的美丽雕像如锁藏保存,它也仍然是一件艺术作品一样。只是由于戏剧艺术的材料特性,人体的不能经久不变的性质,使其具有一定时间的限制,由此而已经排练完成的舞台作品,假使它不想湮没无闻,就必须立刻在观众前演出;而不能拖延年月。”①实际上,它是作者针对当时剧坛有些无限制地把观众强拉进戏来参与、创造的一种反驳。但在我们看来,作者这里明显矫枉过正了。难道“一次鼓舞人心的排练”能与一次成功的正式演出相比?实在有些怀疑。既然承认“戏剧艺术的材料特性”,就应该承认戏剧需要观众的培养;离开观众,也就无所谓精彩的戏剧。
我们花费如此之多的笔墨阐述观众在戏剧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意在强调观众作为一个戏剧鉴赏接受者的主体意识。也就是说,当我们走进剧场就应当意识到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旁观者了,而是作为第四度创作的身份去履行我们的神圣使命。一方面,我们是去欣赏戏剧,应调整自身的审美心理结构;另一方面,我们也是去实现戏剧的最终意义,并对戏剧进行有权威的评判。一出戏剧,能够引起广大观众的鼓掌、喝彩,能使观众感动得热泪纵横,无疑这是对成功演出的极好奖赏;与此相反,观众就会毫不客气地喝倒彩、吹口哨,甚至向舞台扔乱七八糟的东西,骂声不绝,这会比什么样的批评都难堪。有些剧作家、导演不敢观看自己作品的首场演出,道理也正在这里。有的剧作家和导演又为了使首场演出成功,不惜花钱请人去捧场,把自己的人安插在剧场的各个角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