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当代作家论丛书:二月河论
0.00     定价 ¥ 45.00
秦皇岛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1207354
  • 作      者:
    郝敬波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作品笔调深沉,客观冷静地回顾了著名作家二月河的文学创作生涯。作者试图以更宏观的视角,在广阔的比较视阈中反思文学经验,引入多文本横向比较、分析,准确定位二月河在中国当代文学历程中的位置。


展开
作者简介

郝敬波,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台湾大学

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著有《中国新时期短篇小说论稿》等,在《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主持国家、省部级等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项。曾获“长江杯”江苏文学评论奖等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以充满怀念,深沉的笔调,回顾了作家二月河的文学创作生涯,试图以更宏观的视角,在广阔的文学领域内,客观看待与思考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创作艺术,以多文本相比较及重点文本细读的法则,为二月河在中国当代文学进程中找到准确位置。


展开
精彩书摘

“人间再无二月河。”这是一句感伤的怀念和叹息,带着些许民间质朴的惋惜,激起我们对“落霞三部曲”的多少阅读记忆。那宏阔的历史如此苍茫,如同我们的哀伤。

如果不是将文学视为谋生的工具,而是将它理解为一种高级的精神形式,我们就可以记住二月河对文学最初的承诺和最终的坚守。——让我们首先做一个简短的回顾吧。

二月河,原名凌解放,1945年11月3日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1948年二月河跟随同为军人的父母从昔阳渡河南下至河南陕县、洛阳。1958年父母调至邓县,小学刚毕业的二月河因考中学的结果没下来,一个人留在洛阳。十六岁父母又调离,他又一人留在邓县。二月河的学生时期因父母工作调动而频繁转学,后于南阳第三高中毕业。1968年应征入伍,随部队总后勤部工建206团前往山西大同进行施工任务。在每天开山、放炮、打坑道、挖煤窑等工作的间隙,二月河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后被任命为文化教员,几年后升任团部宣传科长。十年军旅生涯,是二月河重要的学习时期。

1978年二月河转业至南阳市委宣传部工作,业余时间开始研究《红楼梦》。红学家冯其庸鼓励其创作小说,二月河人生走向开始变化。随后二月河尝试创作了电影剧本《刘秀》《康熙》,未获成功。1982年10月第三次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间隙红学家们谈论清史,有学者提出,康熙除鳌拜、平三藩,解决台湾、新疆问题,融合满汉文化,促进民族一统,如此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之人杰,居然至今仍无一部像样的写他的文学作品。一旁的二月河突然发言:“我来写!”大家皆一笑了之。

1984年年底,二月河正式开始《康熙大帝》的创作。写作多在每晚十点以后开始,至凌晨三点左右结束。1985年“康熙”系列第一部《康熙大帝·夺宫初政》由黄河文艺出版社出版。1987至1989年,二月河每年一部,相继推出《康熙大帝·惊风密雨》《康熙大帝·玉宇呈祥》《康熙大帝·乱起萧墙》,完成了四卷一百六十余万字的“康熙系列”。香港、台湾随即出版,引起很大反响。1991年、1993年、1994年分别推出《雍正皇帝·九王夺嫡》《雍正皇帝·雕弓天狼》《雍正皇帝·恨水东逝》,完成三卷共一百四十余万字的“雍正”系列。1994至1999年又相继推出六卷本二百余万字的“乾隆”系列:《风华初露》《夕照空山》《日落长河》《天步艰难》《云暗凤阙》《秋声紫苑》。至此,二月河完成了三部十三卷五百余万字的“落霞三部曲”的鸿篇巨制。之后,二月河还与薛家柱合著历史小说《胡雪岩》,还出版有《二月河语》《密云不雨》《人间世》《旧事儿》等散文集。2018年12月15日凌晨,二月河与世长辞。

从上述简短的回顾中,我们足以看出二月河那种巨大的文学热情、惊人的创作毅力和非凡的创作能力。其历史小说创作的直接缘起是“我来写”三个字,这三个字是二月河的一个承诺。这个简短而庄重的承诺开启了他一生漫长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创作并非他有意选择,而是起始于实现书写那段历史的念想和愿望。二月河为什么会选择历史题材?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偶然因素,兴趣使然,这些都可以作为答案。在许多人看来,历史叙事并不是什么具有探索意义的事情,远不如“先锋小说”等思潮创作那么令人炫目,带着神秘的迷人光芒,炫耀着技术创新的“先导”姿态。似乎任何人都可以从历史的、艺术的角度来指责历史小说,比如“历史观有问题”“缺乏现代性”“写出历史的本质了吗”“套路老旧”,等等。因此,真正的历史小说家要具有藐视所谓“思潮”的勇气,并具有把这种藐视的勇气转换成实践结果的耐力和能力。我们关注的正是二月河历史题材的选择方式,以及这种选择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旨趣,特别是在当时的文学场域中,这种选择所生成经验的可能性。


展开
目录

导言:人间再无二月河 /1

第一章 二月河历史小说的阅读与评价问题

  一、从读者与阅读说起 /11

  二、研究现状和评价维度问题 /20

第二章 历史和文学观念变迁中的二月河小说

  一、历史观念与文化思潮的影响  /32

  二、文学观念转型中的历史叙事与“真实性”表达  /43

  三、历史小说中“人”的回归问题 /48

第三章 “落霞三部曲”与“宏大叙事”

  一、创作主题与民族心灵史书写 /59

  二、历史中的改革与英雄 /67

第四章 形象建构:帝王、士子与“小人物”

  一、两个问题:“写帝王”与“怎么写” /78

  二、士子形象:一种精神的想象方式 /83

  三、“小人物”:个体生命的表达方式 /93

第五章 文学传统的承继:本土化叙事

  一、当代文学的“本土化”问题  /104

  二、二月河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108

  三、二月河小说创作与《红楼梦》 /118

第六章 个性与区隔:比较研究视阈中的二月河小说

  一、个性与共性:历史小说思潮中的“落霞三部曲” /132

  二、讨论二月河的重要路径:与更多作家的

    比较分析 /142

第七章 经验与局限:二月河历史小说的文化反思

  一、多元格局中的历史叙事与价值困境 /163

  二、二月河历史小说创作的局限性问题 /167

  三、“二月河经验”的可能:关于文学经验的思考 /179

  四、当代文学“经典化”问题与二月河历史小说 /210

 

后 记 /22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秦皇岛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