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忠诚观培育研究》:
三、忠诚对象的特质
忠诚对象是指对什么人以及对什么事物忠诚。在现代社会中,忠诚对象包括国家、事业、人等。《大学生忠诚观培育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人们对符合道德规范的人或事物的忠诚。那么人为什么要对它们履行忠诚行为呢?笔者认为,这些值得忠诚的人或事物应该存在着某种共性或者相通的特质。何为特质?我国心理学专家黄希庭认为,“特质被看作是持久(具有时间的延续性)而稳定(具有情境一致性)的行为倾向”①。人格特质论的创始人奥尔波特则认为,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特定的个体),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具有激发和引导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一致的(等同的)形式”⑦。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类。首要特质是指个人生活中具有渗透性、占优势的特质,几乎对个人的全部活动产生影响;中心特质是指渗透性稍差一些,但仍有相当概括性的重要特质;次要特质是指不太明显的、一致性和概括性都较差的那些人格特质,接近于习惯与态度。下面将分析人和事物作为忠诚对象时具有的特质。
第一,人作为忠诚对象,其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理性。理性是指人在正常的思维状态下,从容地处理问题,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恰当地选择一种方案去解决问题。理性的人态度冷静,知识全面,善于从大局出发思考问题,并且对后果提前进行预知分析,拥有自信和勇气。
其次是德性。德性是一种内在精神动力,是人之所以具有“人性”的内在本质特征。“德性是人类精神的灵魂,有了它才有发光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使人类享受高尚化,而且成为人的生命力的‘启动器’。”①德性通过德行表现出来,是一种持久稳定的心理状态,它将外部有价值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品德,从而使自己的道德品格逐渐向善,更加高尚。德性是一个人内在的文化品质,它以“道德”为核心,以“卓越”为内涵,具有真善美的特性。
最后是权威性。权威性是理性与德性的融合统一,是由个体长期的行为方式、知识经验、人生经历累积形成的,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让人不产生怀疑。
第二,由于单一的事物只有和某种观念相结合才能产生价值,所以事物作为忠诚对象,其特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事物具有道德性。作为忠诚对象的事物,需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人类社会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所必须遵循的、不以人类本身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根本法则。具体来说,一是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如以忠诚于国家或某种信仰为例,人类忠诚于国家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即使国家新旧更替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是历史不可逆之大势;忠诚于某种信仰,前提是这种信仰不能违背人性,不能与社会主流的价值观相冲突,这种信仰能给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动力和生活的激情,对人们现有的价值观有正确的导向作用,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二是能够在一定领域内产生正性影响。如忠诚于事业,前提是事业具有合法性,可以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