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虚构中的史实》:
得知副统帅战死的消息后,大辽统帅兀颜光率大军南下,其长子兀颜延寿为先锋,与宋江军队碰了面。
宋江摆起了惯用的九宫八卦阵,兀颜延寿深陷阵中,感觉自己像是被铜墙铁壁包围住一样动弹不得。这时,宋军中的勇将呼延灼突然杀出,生擒了兀颜延寿。使兀颜延寿感觉到被围困于铜墙铁壁中,其实也是公孙胜所施展的奇妙道术。
接着,终于到了兀颜光和宋江两军主力交战的时候了。兀颜光布下了名为“混天象”的阵法,此阵千变万化,无比奇妙,宋军大败。身心俱疲的宋江,受到九天玄女的托梦,被传授了破解此阵之法,并且令公孙胜施展道术,最终大破敌军。此战后,辽国失去信心,向大宋乞降。
细想想,每次对辽作战最要紧的时候总是公孙胜起了关键作用,百回本里这样的写法,似乎隐藏着作者的深刻用意。公孙胜尽自己所能帮助宋江,表现得非常义气,此战之后,他离开了宋江,归隐山林,重回到师父罗真人门下,继续清修更深奥的道法。所以,宋江被命令征讨方腊的战争他没有参加。在此之前,数次的对辽战争里,不可思议的是宋江的部下一将未损,但在征讨方腊时,各好汉接连战死,损失近一多半。估计谁都会想,如果公孙胜没有走,继续施展道法,一定会避免这么多人牺牲。对公孙胜来说,如果知识这后面还有征讨方腊的战争,他再中途离开,就显得不够仗义了。但他以为战事已了,任何封赏都没要,决心归隐。他对宋江吐露心声道:“今日兄长功成名遂,贫道亦难久处。就今拜别仁兄,辞了众位,即今日便归山中,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宋江之前也对公孙胜做过允诺,无奈挥泪而别。就此来看,公孙胜的归隐在百回本里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征讨方腊一文里要写死伤无数的情节,所以公孙胜必须离开。为了使公孙胜的离去不会显得不仗义,就必须创造一个离去的正当理由。所以立下大功就很是必要。要立大功,就必须有大的战争。因此,百回本里对辽作战的情节,就是为了给公孙胜个人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所以这段情节的设置便不足为奇了。
反过来说,为了写征讨方腊,必须使公孙胜离开,那么对辽作战就非常有必要。如果不细读,会感觉对辽战争一章横插一腿,根本没必要写。或像胡适认为的,这段文字是后世加进去的,但其实绝不是这样。征讨方腊和对辽作战是不可分离的。这也一定是作者按照自己所设计的一条完整的主线来书写的。
百回本一经问世便大受欢迎,于是有人开始续写。恐怕是因为书商们想趁机大赚一笔,便鼓动某个喜欢凑热闹却无甚文采的文人来续写。他在征辽和征方腊之间,插进了两场战争,即平定田虎之乱和王庆之乱。所以前后一共四场战争,称作“征四寇”。因为加了“两寇”,所以回数也增加了二十回,故称百二十回本。这两场战争是发生在征辽之后和公孙胜离去之前,所以公孙胜当然也参加了战斗,而且立了功。只不过,这位续写者并没理解作者的苦心,对公孙胜的描写很不妥当。在讨伐河北的田虎之乱时,公孙胜遇到了因堕入邪道而被赶出师门的师兄乔道清①,两人便斗法决战。虽说被赶出师门,但多年的修炼也不是白费的,乔道清居然在对决中占了上风,公孙胜施展的招数一一落空。慌了手脚的公孙胜回到罗真人那里求教战胜乔道清之法。这段描写,把公孙胜写得颜面尽失。作者为公孙胜的归隐苦心设计的功成名就的情节,被白白糟蹋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