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
0.00     定价 ¥ 89.00
秦皇岛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14045324
  • 作      者:
    [美]史书美
  • 译      者:
    何恬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自1988年开始,迄今为止,出版海外中国研究的学术名著近200种。丛书主编为刘东教授,丛书聚焦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问题,囊括了孔飞力、萧公权、费正清、魏斐德、史华兹、杜赞奇、谢和耐等海外著名学者的代表性著作。

展开
作者简介

史书美(Shu-mei Shih):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比较文学系、亚洲语言文化系及亚美研究系合聘教授。其著述除本书外,还有《视觉与认同:跨太平洋的华语呈现》(Visuality and ldentity: 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以及散见于美国各主要学术刊物的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英文世界第一本对“民国时期中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进行全面考察的学术专著,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本书解释了自1917年五四运动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一期间“中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不仅对主要海派作家的“现代主义”诉求进行了细致的探讨,而且对主要京派作家的“现代主义”努力也作了颇具理论深度的分析。在有关现代主义的理论研究方面,本书则为我们勾画出了中国、日本与西方的现代主义的交叉之处,并且从多重殖民方式和文化相遇中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跨国路线图,进而解构了比较文化研究中所习惯预设的“中心/边缘”东方/西方”的二元对立。在殖民和后殖民理论研究方面,本书指出了现代中国的“半殖民主义”特点,认为后者是一套不同于正式殖民主义的文化政治与实践。

展开
精彩书评

史书美不但是一位出色的文学批评家,而且她也能够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作出颇具说服力的语境化处理。她对上海的分析(包括城市及其文学运动)极具文学敏感和历史敏感。从很多方面看来,本书都是对处于形成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所作出的最为全面的历史研究。

——杜赞奇


本书是迄今为止对中国现代主义所作的最为彻底的研究。作者的理论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跨文化研究中所存在的殖民现代性和比较风险的理解。本书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的一大贡献

——刘禾


本书是对中国早期现代主义之美学特征和意识形态特征的出色分析。作者不仅仅讨论了上海的新感觉主义,而且还分析了北京的现代主义运动,其中后者的努力一直由于前者的存在而被遮蔽。通过将第三世界现代主义的棘手问题与“半殖民主义”相参照,作者为本书的讨论增加了号一个可供探讨的维度。当然,本书最值得赞赏之处在于,作者对自一十年代始、三十年代止的中国现代主义者的谱系进行了完整的追溯,而如此的追溯,在英语世界中还是第一次。

——王德威


展开
目录

导论:中国现代主义的全球性视角和地区性视角

第一部分 渴望现代:“五四”的西方主义和日本主义

第一章 时间、现代主义和文化权力:地区性的结构

第二章 进化论与实验主义:鲁迅和陶晶孙

第三章 精神分析与世界主义:郭沫若的作品

第四章 利比多与民族国家:郁达夫、滕固等的道德颓废

第五章 他恋(Loving the Other):全球语境下的“五四”西方主义


第二部分 重思现代:京派

第六章 未曾断裂的现代性:对新全球文化的建议

第七章 用毛笔书写英文:废名的著作

第八章 地区语境下的性别协商:林徽因与凌叔华


第三部分 炫耀现代:上海新感觉主义

第九章 现代主义与大都会上海

第十章 性别、种族和半殖民地性:刘呐鸥的上海大都会风景

第十一章 表演半殖民的主体性:穆时英的著作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与内在性:施蛰存的“色情-怪诞”小说

结论:半殖民地性与文化

附:后来的现代主义——战争岁月及其后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秦皇岛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