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穀梁学史研究》:
1.范宁之家世
据《晋书》所载,范宁的家世可上溯至曾祖范晷。范晷,字彦长,南阳顺阳人。历官至冯翊太守时,很有政治才能,“善于绥抚,百姓爱悦之”。转任雍州刺史,由于氐羌内侵,造成田桑失收,百姓困弊,范晷“倾心化导,劝以农桑,所部甚赖之”①。西晋惠帝时升迁为左将军,卒于官。其长子范广,晋元帝时为堂邑令,“大旱,米贵,广散私谷振饥人,至数千斛,远近流寓归投之,户口十倍”。次子范稚,从小知名,为大将军掾,英年早逝,遗下幼子范汪。
范汪,字玄平,六岁时东晋南迁过江,寄居外家,寡母又丧,仍布衣蔬食,好学不倦,遂博学多通,善谈名理。范汪为征西将军庾亮佐吏十有余年,先后任中书侍郎,东阳太守,“在郡大兴学校,甚有惠政”。范汪又辅佐权臣桓温平蜀,未接受其推荐的职务,另任中领军、本州大中正、都督五州军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后因桓温北伐,范汪因失职被免为庶人。范汪在隐居吴郡期间,与门生故吏及其子孙“从容讲肆”②,并撰写大量著作,其中有《祭典》(三卷)、《尚书大事》(二十卷)、《范氏家传》(一卷),并精围棋艺论,兼善医方,均有著述传世。有子二人:长子范康早卒无传,次子为范宁,另有从子范邵也无传。
范宁,字武子。在父亲严格教育下,从小治学笃实,于经书多所通览,崇尚儒学。在他生活的时代,玄学盛行,“越名教而任自然”,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玄学家,“蔑弃典文,不遵礼度,游辞浮说,波荡后生,饰华言以翳实,骋繁文以惑世。搢绅之徒,翻然改辙,洙泗之风,缅焉将坠。遂令仁义幽沦,儒雅蒙尘,礼坏乐崩,中原倾覆”,导致西晋灭亡,其“罪过桀纣”①,范宁成为批评玄学的重要学者。在桓温当权之时,范宁及其子弟被禁锢,桓温去世才担任余杭县令时,同他父亲范汪一样兴学重儒,“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范宁频繁升迁至中书侍郎,对朝廷建新庙、辟雍、明堂等制提出中肯的建议,也直言不讳地批评专权乱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党羽中书令王国宝(范宁的亲外甥),因此,他被二人陷害,降职为豫章太守。虽受此政治打击,范宁不仅积极向皇帝上书关心时政,而且还在豫章郡大兴校舍,改革教育制度,扩大生员学额限制,广泛招来郡内四姓子弟以及远近学生千余人,考课《五经》。他不仅捐献自己的俸禄助学,还派人去交州采掘磐石以供教学需要,并修建“学台,功用弥广”。范宁虽“所务惟学”,但仍被江州刺史王凝之向朝廷奏报进行诬告,给范宁强加“肆其奢浊,所为狼藉”的罪名:具体为扩建城门城楼,私立下舍七所,不仅自置家庙,还严威郡属十五县立宗庙社稷,“准之太庙,皆资人力,又夺人居宅,工夫万计”等,范宁的儿子天门太守范泰辞职为父亲辩诬,但范宁仍被因罪免官。此后,他隐居丹徒勤奋研究经学,终年不休,所以著述丰富,有《尚书注》(十卷)、《古文尚书舜典》(一卷)、《礼杂问》(十卷)、《春秋毂梁传》(十二卷)、《春秋毂梁传例》(一卷)②,另有《范宁集》(十六卷)、《范宁启事》(三卷)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