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的设置及其影响研究
0.00     定价 ¥ 69.00
秦皇岛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7217867
  • 作      者:
    彭民权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彭民权(1980—),男,湖北监利人,硕士和博士均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江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青年英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在《光明日报》等报纸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的设置及其影响研究》绪论主要探讨新中国大学文学系的四大历史渊源,认为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是其中之一。第一章是“延安时期高校文艺教育模式的演变”,主要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教育模式为中心,探讨延安时期高校文艺教育的模式及其特点。第二章“延安时期高校的文学系”是该书的重点,梳理延安时期党创办高校文学系的历程。本章以延安鲁艺文学系和华北联大文学系为中心,探讨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的演变,详细考察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的招生、课程、教师、教材,并与国统区的西南联大、中央大学的文学系比较分析。第三章是“鲁艺文学系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主要探讨“到群众中去、到实际斗争中去”“写熟悉的题材,说心里的话”、文学创作大众化等文学观念,并以何其芳、周扬为典型探讨鲁艺文学系的文学创作及文学观。第四章是“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的影响”,探讨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对新中国大学中文系学科的影响,主要以文艺学和现当代文学学科为主,并探讨周扬、何其芳创办的文艺理论研究班,分析其招生、教材及教师构成。此外,本章还研究周扬对文学概论、现代文学史等教材的影响。结语部分则总结延安时期高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影响、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的演变、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的影响,并对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及其影响予以评价。
展开
精彩书摘
  《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的设置及其影响研究》:
  延安鲁艺从诞生开始,就注重培养实践能力。不仅所开设的课程大多与实际相关,教学计划上更专门安排有相当比重的实习。以第三期为例,由于学制长,课程安排比其他期都多,但其中的很多课都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中心。以专修课为例,戏剧系的专修课有:动作、演技、朗诵、音乐常识、文学欣赏、剧作法、中国新剧运动史、戏剧概论、剧团领导、舞台工作、导演论、导演实习、舞台美术、舞台管理、剧作实习、名剧选读、中国戏剧史、毕业公演。这些课程大多以训练学员的实践能力为主,即使像中国戏剧史、中国新剧运动史、戏剧概论等理论性的课程,也与实际密切相关。鲁艺第五期执行的是延安大学的教育方针与实施计划。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延安高校清算了“关门提高”式的教育模式,延安大学的教育方针与执行方案中处处强调与实际结合,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延安大学教育方针第一条明确提出:“本校以适应抗战与边区建设需要培养与提高新民主主义即革命三民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干部为目的。”不仅如此,在教育方针的第三条即提出:“本校教育通过以下各种方式和边区各实际工作部门及实际活动相结合,以期实际经验提升至理论高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与用的一致。”并具体提出了4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途径。①在这样的教育方针下,延安大学的课程更加向实际靠拢。延安大学开设有全校共同课和院系专修课。全校共同课有:边区建设概论、中国革命史、革命人生观、时事教育。四门课中,中国革命史与革命人生观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边区建设概论与时事教育着重当前实际,都是为了培养学员投身实践的能力。鲁艺作为延安大学的二级学院,学制与课程都比第四期减少。以戏剧音乐系专修课为例,两个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但课程反而减少为以下数门:语言、舞蹈、发音及唱歌、器乐、民间音乐、名曲研究、排演实习、民间戏剧、名剧选读、戏剧运动现状、音乐运动现状、创作实习。对比第五期与第四期的课程编排,不仅课程明显减少,而且第五期的课程几乎都与实际相关,可见延安大学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需要指出的是,延安鲁艺的专修课中,有一门课一直贯穿始终,那就是各专业的创作实习课。不管是短期培训制还是“关门提高”的正规化,各专业都开办了创作实习课,着重培养学生创作戏剧、音乐、美术、文学作品的能力。而这种创作实习课,着重培养的实践能力,还不仅仅是指创作能力,更多的是指针对抗战实际的创作能力。
  可以说,延安时期高校的文艺教育内容,大多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开设的,其课程也因此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延安鲁艺开设了大量的讲座,邀请毛泽东、朱德等党的高级领导人来讲时事政治,邀请知名学者和艺术家来讲创作心得体会,这些讲座着眼实践的目的性更强。如1938年5月12日,毛泽东亲临刚创办不久的鲁艺进行讲演。1942年5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结束不久即来到鲁艺发表演讲。这两次讲演都对延安鲁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942年5月30日的讲演,毛泽东明确指出,鲁艺师生要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要求鲁艺师生与实际结合、与T农大众结合。正是这次讲话,让鲁艺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学文学系的四大历史渊源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及相关界定

第一章 延安时期高校文艺教育模式的演变
第一节 延安时期高校概况
一、政治军事类高校
二、综合类高校
三、专业类院校
第二节 延安鲁艺的发展历程
一、延安鲁艺的成立
二、延安鲁艺的前期阶段
三、延安鲁艺的后期阶段
第三节 延安高校文艺教育模式的演变及其特点
一、延安高校文艺教育模式的演变
二、延安高校文艺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 延安时期高校的文学系
第一节 抗战时期解放区高校文学系的设置
一、延安鲁艺文学系
二、华北联大文学系
三、部艺文学专业
第二节 延安鲁艺文学系的演变
一、招生考试
二、课程与教师
三、教材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联大的文学系
一、抗战胜利后延安鲁艺的演变
二、华北联大文艺学院
三、华北大学文艺学院
四、华北联大的文学系
第四节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中央大学的文学系
一、西南联大文学系
二、中央大学文学系
第五节 延安鲁艺与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文学系的对比

第三章 鲁艺文学系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
第一节 延安鲁艺文学系创作观念的演变
一、到群众中去,到实际斗争中去
二、写熟悉的题材.说心里的话
三、文学创作大众化
第二节 鲁艺文学系的文学创作
一、何其芳的文学创作
二、鲁艺文学系与战地文学
三、鲁艺文学系与文学刊物
第三节 周扬在抗战时期的文学观
一、文学为抗战服务
二、新文学史的梳理
三、主张歌颂,反对暴露

第四章 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的影响
第一节 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教育模式的影响
一、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的演变
二、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学中文系学科的影响
三、其他影响
第二节 周扬、何其芳与文研班
一、招生考试
二、课程设置
三、教师队伍
四、教学与实践结合
第三节 周扬与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学中文系统编教材
一、周扬对三本全国统编文学理论教材的影响
二、周扬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三、周扬对古代文学史统编教材的讲话

结语
一、延安时期高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影响
二、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的演变
三、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的影响
四、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及其影响的评价

附录一 延安鲁艺课程表
鲁艺第一期课程表
鲁艺第二期课程表
鲁艺第三期普通科课程表
鲁艺第三期课程袁
鲁艺第四期课程表
鲁艺第五期课程表
附录二 华北联大文学系课程表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联大文学系课程表
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联大文学系专业课程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秦皇岛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