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老师全新力作!
36个故事演绎了教育的各种可能,体现了李镇西班主任工作的炉火纯青、思想教育的出神入化、对教书育人的深度思考,以及对自己教育失误的反省和修正。
李老师和他的学生编织了教育的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孩子,因为他的未来有无限可能!
本套书记录了李镇西老师的36个学生的成长故事。他们的多数在当年是普通生甚至“问题生”,但李老师认为每个孩子的花期不一样,他呵护、尊重、引导孩子们,体现了爱心教育、民主教育、平民教育的温度和光彩。
如今,当年的孩子已长大成人,成为医生、教师、足球教练、摇滚歌手、火锅店老板、公交车司机、打工仔、大学教授、科研工作者、飞行员、空姐、作曲家、企业家、校长……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里绽放光彩,让李老师为之感动和骄傲。他们以亲身经历阐述了当前基础教育的功过得失,并庆幸在自己成长的关键时段有李老师陪伴,很多同学有“如果没有你,我会怎么样”的感慨。
36个故事演绎了教育的各种可能,体现了李镇西班主任工作的炉火纯青、思想教育的出神入化、对教书育人的深度思考,以及对自己教育失误的反省和修正。他警醒自己,提醒同行:善待孩子,耐心陪伴他成长,相信他的未来有100种可能!
本套书适合教师、家长、学生阅读。
自序:精心加工每一份“草稿”
你的教鞭,你的冷眼,你的讥笑
去年,我去一所学校给老师们讲课时,得知某遍布全球的著名火锅品牌创始人当年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但该创始人至今怨恨这所学校,因为他当年在这个小学读书时成绩不好,表现调皮,觉得受到过老师不公平的对待。这样一来,该校就不好公开宣传他们“培养”了一位著名企业家的“荣耀”。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几乎所有师范生都熟知陶行知这句话。但不少老师都只将它当作教育名言在文章里引用,而没有意识到,未来的瓦特、牛顿和爱迪生,的确就产生于我们每天所面对的孩子中。
无论你现在是表扬,还是批评,或是如陶行知所说的“冷眼”和“讥笑”你面前站着的这个孩子,你能知道10年、20年或30年以后,他有多少种可能吗?
有100种可能!
本书中的每一位主人公都用自己的人生证明了这一点。
教育的本质是陪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本书写作的灵感,产生于去年去乌克兰拜访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的途中。当时我、杨东平、程红兵等一行人在慕尼黑机场转机,在机场咖啡店闲聊时,我给大家说起我许多学生的故事,很有感慨:“不少孩子当年的学习与表现,和几十年后的人生往往没有我们想象或期待的那种必然联系。”杨东平老师便说:“你不是写过一本《教育的100种语言》吗?你还可以写一本《教育的100种可能》啊!”我当即说:“好,我一定写。我要用我学生的故事告诉老师和家长们,教育有100种可能。”
教育的100种可能,是源于孩子的100种可能。在这里,孩子的100种可能,指的是他的100种教育者现在无法预测的未来。
当然,这里的“100种可能”不是确数,而是一个象征的说法,意为“无数种可能”。因此,所谓“教育的100种可能”,其实就是“教育的无数种可能”。
既然是“无数种可能”,就远远不只是成为著名火锅品牌创始人的可能,也不只是成为瓦特、牛顿和爱迪生的可能,而更多的是成为善良、正直、勤劳、智慧的普通劳动者的可能。
换句话说,我们尊重眼前的这个孩子,不是因为他“很可能”将来成为杰出人物,而是因为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他都是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着丰富内心和独立思想的“人”。
我的朋友、上海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海林说过:“可能性即人生的意义,即人的成长。成长本身即教育的意义。教育就是一批专门的人陪伴未成年人安全地度过他的未成年岁月,直至成年!”
只有我们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孩子,教育才会回归起点,回归纯粹,回归到人的本质。
善良正直、勤奋向上——我做到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话的意思是,教育的成效往往要在几十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但在目前急功近利的教育大背景下,许多教育者往往“等不及”,他们更希望能够立刻“吹糠见米”。
2011年11月13日,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播出了关于我和我学生的故事。节目中,我的学生王露霖应崔永元的请求,唱了我们的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蓝天高,雁飞来,青青松树排成排。我们携手又并肩,唱着歌儿向未来……”这是30年前,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特意为我的未来班谱的班歌。我的历届学生都唱这首歌。
节目播出后,我的博客上出现了这样一段留言——
我是李镇西老师1984届未来班的一员,昨日含泪看完了《小崔说事》,未来班的班歌还在传唱,未来班的精神还在发扬。这是老师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记得毕业时有同学问李老师:“你这样培养出来的我们能不能适应社会?”现在我以我的经历现身回答:能,我是适应社会的,而且如同老师所希望的那样——正直、勤奋、向上。我做到了。
我读了这段留言,泪水立刻蓄满了眼眶,因为“正直”“勤奋”正是未来班当年的班训。我想到了当年不少人的担心和他们对我的“提醒”。后来我知道了这段留言的作者叫李志英,是我教的第一个班的一位女生。李志英当时在班上就正直善良,后来教过中专,现在在广州从事财务工作。去年12月,我去广州讲学,把她请到现场听我的报告,我在报告中讲了她的故事,也展示了她当年写的班歌歌词的手稿。我提到了当年有人对我善良教育的担心,我自豪地说:“现在,我的学生已经长大,他们以自己的人生阅历证明了善良的生命力是不可战胜的!”
多年以来,我的一批批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告诉我:善良正直、勤奋向上——我做到了!培养了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你能说不是教育的成功吗?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如果说,孩子的“100种可能”是指他未来独一无二的人生道路和幸福,那么,教育的“100种可能”,就是指教育者根据不同个性的孩子而采用不同的课程与教法,对孩子的“因材施教”也有100种可能,即无数种可能。
“因材施教”喊了两千多年了,可我们今天的教育依然把所有学生都往“应试教育”一条路上赶,通过了的是成功者,被淘汰的是失败者。几十年后再看,当年“应试教育”给不同学生贴上的“学霸”或“学渣”的标签已经在人生的风浪中斑驳不堪、模糊不清。进清华、北大未必与成功相关,读职高、技校未必与幸福无缘。
序言:教育的100种或1000种可能(杨东平)
自序:精心加工每一份“草稿”
你的教鞭,你的冷眼,你的讥笑
教育的本质是陪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善良正直、勤奋向上——我做到了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骄傲”
让学生自己谈谈教育
关键是处理好“尊重与引领”的关系
教育任务的首位是培养人
王红川:“给自己的人生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坐在前排的小不点儿
思考的建立从质疑开始
植入心中的精神——善良与正直
从“不舍弃‘差生”’到“不舍弃他人”
“李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以信任和鼓励为主
好老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
昔日的顽童已长大
伍建:是未来班的童话,也是爱的传奇
“伍——建——你——好”
伍建加油
学习李老师,做优秀教师
一生的承诺
“没有未来班,就没有我的今天”
荣建:叛逆的青春自由地成长
童声荣建
小小男子汉
善良正直,有胆有识
中学生活是萌芽版的“理想国”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李老师让我自由地成长
陈峥:中美教育架桥梁,抗击疫情“打全场”
只教了一个学期的女孩
来自大洋彼岸的电话
从未忘却的记忆
教育的幸福是彼此珍藏
不断超越自己
“几个月的教育却让我终身受益”
为促进文化交流而努力
抗疫“打全场”的健将
张春银:乡村教育的默默守望者
乐于助人的班级体育健将
李老师的教育,未来班的影响
身心安顿即圆满
平凡的教师,优秀的教育者
李嘉文:从顽童到博士
开场就打架、还没“长醒”的顽童
孩子对老师的胸襟很开阔
还没长大的孩子转学告别了我
憋着一口气发奋努力
孩子有无限可能,教师要静等花开
像李老师那样宽容、细心,理解孩子
刘春华:驾驶“生命公交”从容前行
“中等生现象”
“李老师始终要求我们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坚守良知,“近墨而不黑”
同车即为缘分,做好服务是本分
善良仁爱的刘师傅
有人会因一趟出门而有幸福感
周慧:从乡村走向世界
开学就“骑在人民头上”的学生
带着译著从德国回来的文学博士
高中生活的影响
潘芳奕:“长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
活泼调皮的野小子画风
小荷才露尖尖角
诗意氤氲芳华馨
“被李老师的文学睛怀点燃诗情”
商界精英,诗心晶莹
米兰婉转,芳华盈盈嫣然
感谢遇见,我“长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
彭艳阳:以母亲的眼光回望教育
春天里出生的阳光女孩
“我们全班同学都很敬佩彭艳阳同学”
“我读六年书还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好班长”
“我建议您应该注意处世的方法”
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在中学时代建立正面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走向国际化的教育和文化
“妈妈给我机会让我自己学习成长”
任安妮:她那让我无法回避的眼睛
又迟到了! “在外面站一会儿”
“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任安妮病了
最后的毕业照
永远的14岁
无法回避的教育之痛
宋映容:传递师爱的接力棒
三代师生情,一样教育心
妙笔生花的文学少女
教育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我有了责任感”
“我体会到了李老师当年的幸福”
李崇洪:“我代表中国!”
“洪哥”人气高
一班的学习生活罗曼史
“我们幸福了三年,受用却是一生”
母亲是最好的启蒙老师
是“国门卫士”,也是“文明使者”
是你让我幸福快乐
赵刚:互为师生三十年
令我大发雷霆的“顽童”,也是富有创造力的少年
被唤起的自信、刚强、乐观与豁达
“真诚是我长期为人做事的原则”
以童心换取童心
其实我的教育伤痕累累
何静红:普通的灵魂,同样闪亮
善良有爱的好班长
“李老师开了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先河”
三年与三十年
最后一课
愿你在天堂一切安好
汪敏:学生的爱比什么都重要
腼腆害羞的领唱人
教学相长
“汪老师总是引导我们自己思考分析”
“朴素最美。幸福至上”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发掘一个卓越的自己
再见汪敏和她的学生们
吴文静:“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与我女儿同过生日的女孩
学生说“我们都想成为她”
教育,就是爱的传递
“李老师影响着我的一生”
“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努力实现‘人’与‘爱’的传承”
张劲松:永无止境地证明自己
不在我班上的我的学生
“编外弟子”无意中也在促进我的精神成长
“得到你的点拨,自己的思想就会有进步”
“我已经把你对我的影响编成了一个教学案例”
成为“最受欢迎的MBA老师”
把教育当作我的事业
以一生的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
代跋: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我
后记:你和我一起创作
温馨提示:请使用秦皇岛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李镇西的意义,在于他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用童心、爱心、用心这“三心”,创造了教育的奇迹,也书写了自己生命的传奇。他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他的教室,与我们的何其相似?他的学校,与我们的何等相仿?他的孩子,与我们的孩子多么相同?为什么他能够做到,我们做不到?韩愈有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虽然李镇西曾经做过我的学生,但是我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老师和弟兄。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也是我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
我去年参加了李镇西在成都玉林中学举行的“最后一课”,见到了带着妻子和孩子前来的那位公交车司机。当年的学生都已长大成人,真的是春风化雨,桃李芬芳,是一种教育的福报。用印度智者克里希那穆提的说法,好的教育达到的是一种“心灵的绽放”。教育的无限可能性,无论100种还是1000种,指向的是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宽广、人生和人性的圆满与完善。这不是每一个怀抱理想的教师都应当追求的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杨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