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梁谷音从艺多年的舞台经验总结与艺术传承记录。以口述实录的形式,融入艺术家对于学戏、演戏、教戏的体会与思考,以剧目折子为切入口,讲述昆曲文本的舞台呈现、唱腔身段等的传承演变,展现昆曲传承的源流脉络。
本书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梁谷音女士从艺多年的舞台经验总结与艺术传承记录。以梁谷音代表剧目《义侠记.戏叔别兄.挑帘.裁衣》《水浒记.借茶.活捉》《西厢记.寄柬.跳墙着棋.佳期.拷红》《孽海记.思凡.下山》《琵琶记.描容别坟》《蝴蝶梦.说亲回话》《渔家乐.藏舟》《焚香记.阳告》为例,叙述她对于学戏、演戏、教戏的体会与思考,展现昆曲传承的源流脉络。书后附有梁谷音女士的传承剧目表与艺术大事记。书内附有主编郑培凯先生为本书代表剧目书写的唱词书法。
梁谷音谈《蝴蝶梦.说亲回话》的装扮:
这出戏里田氏的装扮是头上顶着一个白球,袖子里塞个红手帕——塞腰间也可以,反正不让人家看见就行,但我们一直都是塞袖子里的。红手帕原先是没有那么大的,但我觉得既然这块手帕是这个戏的主心的体现,那就把它夸张一点吧,而且大的做起动作来也更漂亮,小的就很难拉开。至于手帕上面的那些闪片,那是舞美弄的,我觉得不难看,就给保留了。
《说亲》是翘袖的,《回话》则是水袖。翘袖就是把袖子卷起来,如果再讲究一点呢,那个翘袖就是定死的,然后到《回话》再脱下原来的衣服,换件有袖子的。如果是在上海摄影棚里录像的话,化妆也和上台不同,会化得很淡很淡。提到录像,顺便说一下,我觉得在影棚里录的话,对声音肯定是很有帮助的,因为你唱错了,或者唱得不好还可以重来。但是录像棚里的声音追求的是音质的漂亮,论感情肯定不如现场录来得真切。在影棚里演对整个戏的感染力绝对是有所减弱的,因为它没有观众的呼应,演员的情感不能完全释放出来。
梁谷音谈《义侠记.戏说别兄》的师承:
《戏叔别兄》这个戏,郑传鉴老师拿扇子,不穿褶子,穿箭衣,罗帽就是现在这样。那把扇子是别在腰里的,所谓“腰插黑油纸扇”。这个戏我后来总是和侯少奎演。人家都说侯少奎的武松最像。侯少奎确实像,那种六亲不认铁塔一样的感觉,被他演来真是水也泼不进去打也打不进。
《别兄》里面,现在士兵是拿着酒菜上,老版的则是拿着竹篮,我学的时候已经混在一起了。武松上来时候那个引子的文辞就是“半月不见面”。北昆没有《戏叔》这出戏,有时候他们念“京城公干”,有时候念“山东公干”,我也记不清楚了。我们在学戏的时候已经没有穿衣服的那处情节了。我知道有这么一段戏,但传字辈的老师们已经不大演了,我也没有看到别人这么演过。
这里有一处,潘金莲想要给武松杯子,结果给了壶的动作,这不是传统就有的,而是后来加的。原来就只是简单的说“叔叔请”“要放在桌儿上”这样。现在让她错吧酒壶当酒杯,是想表示她看得入神,以至于忘我了,这样一来就更丰富些。摸手的动作是原来就有的,并不是为了阻止他为她倒酒,而是有意去摸他一下。撞也是老版就有的。这个动作很多戏里都有,比如《琴挑》《借茶》等都用到了。关大门也是老版就有的,用扇子拨他则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因为他有扇子,我就用扇子拨。侯少奎演的时候没有扇子,我就拿手绢拨。老版里武松一直都带扇子,但潘金莲没这个拨的动作。
温馨提示:请使用秦皇岛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