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4)。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2018-2023)、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2017-2022)、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2015-)、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第一届,2010/14)、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2012-)、《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国家973项目首席专家(2012/15)。2010年2月应邀在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时讲解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2010/2011中国年度绿色人物。
剑桥大学博士(1992,经济学)。曾任湖北省社科院长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UNDP北京代表处能源与发展顾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工作组(荷兰)高级经济学家。
主要研究领域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可持续城市化、土地与资源经济学、世界经济等。任IPCC第三、第、第五、第六次报告主笔。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以及英文刊《科学(2008,10)》、《自然(2009,10)》、《牛津经济政策评论(2009,10)》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译)著300余篇(章、部)。获中国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论文,2004)和二等奖(专著,2000,论文,2013)、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1)、中华(宝钢)环境奖(2016)。
代表作:《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 潘家华, 22.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年5月
《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议程》,潘家华、陈孜,19.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8月
《气候变化经济学》,潘家华,1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5月
陈 蛇,管理学博士,研究员,成都市社科联(院)党组书记、院长。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面向西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景区集成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71020107027/G0116)、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基于时空分流管理模式的RFID技术在生态自然保护区及地震遗址中的应用”(项目编号:2008AA04A107)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在《人民日报》、《管理世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财经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在榆林学院、成都工业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工作。获国家高级职业经理人(特殊贡献人才)执业资格。长期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和研究工作,在工商管理、交通管理、资本运作、制度设计等领域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