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被子》:
半条被子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8.6万人集结于江西于都。17日,按照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的野战军渡河计划,南渡于都河。18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随中央第一野战纵队从东门渡口过河,踏上漫漫长征路。29日至11月13日,中央红军各部先后经过汝城县全境,得到了汝城人民的倾力支持。中央红军在此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二道封锁线,并在文明司(今文明瑶族乡)进行了长征出发后的首次长时间休整。
文明司沙洲村驻扎着中国工农红军的总卫生部。红军纪律严明,战士们进村后睡在屋檐下、空地里,在野外架锅煮饭,不仅没有乱动村民的东西,还帮着打扫卫生、挑水。
红军进驻沙洲村前,村子里很多人受到当地土豪劣绅的反面宣传影响,纷纷跑到山里躲了起来。村民徐解秀一家因为孩子生病,没有进山躲避。
11月7日,有3名女红军来到徐解秀家,跟她拉家常,宣传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还把打土豪得来的衣物、粮食分给她家。
时值深秋,山区的天气已经转寒,徐解秀邀请女红军住到家里。怕她们着凉,徐解秀煮姜汤给她们驱寒,烧热水给她们烫脚解乏,还为她们磨稻谷、缝米袋。大家围着烤火盆取暖、说话。很快,徐解秀便和女红军熟络起来。
临睡前,徐解秀带着女红军来到厢房。简陋的床铺上仅有一件蓑衣和一条破棉絮。破旧的棉絮和蓑衣根本抵挡不住寒冷,女红军拿出她们仅有的一条被子,和徐解秀母子合盖。徐解秀度过了一生难忘的夜晚。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女红军醒来发现徐解秀的丈夫朱兰芳睡在厨房的草垛上,守护着她们。
女红军年龄都不大,有一个还不到20岁。她们在村里给老百姓看病,也帮助徐解秀做家务、带孩子。
同时驻扎在沙洲及文明司其他各村的红军利用休整的时机,广泛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播撒革命的火种,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积极帮扶当地老百姓,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老百姓主动帮助红军烧茶送水、腾房借物、舂米做饭,当挑夫、作向导、抬担架,积极救洽伤病员,倾力支援红军。
第三天是大部队出发的日子,女红军也要离开了,她们商量着把唯一的行军被留给徐解秀家。
送别女红军回来,徐解秀发现厢房床铺上她们留下的行军被,赶紧抱着被子追上了她们。
“你们3个人就共着这么一条被子,天寒地冻的,还要赶那么远的路,我怎能忍心把它收下呢?我在家里,至少还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啊!”徐解秀说什么也不肯接受被子。
女红军对她说:“我们干革命,为的就是老百姓。再说,红军战士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了被子,我们会再想办法的。”
在村口,她们把被子推来推去。就在她们互相推让的时候,红军大部队开始翻山了。女红军十分着急。这时,其中_位女红军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将那条被子剪成了两半。
一位女红军拉着徐解秀的手说:“大姐,这下你可别推辞了,这一半你就收下吧!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看你的,到时候再送你一条新被子。”
徐解秀颤抖着双手接过半条被子,泪水润湿了眼眶。
徐解秀和丈夫朱兰芳送女红军走过泥泞的田埂。到山边时,天都快黑了。女红军不让他们送了。望着绵绵群山、崎岖小道,徐解秀不放心,坚持让丈夫再送她们一程。
女红军一步步远去,她们的身影深深地烙印在徐解秀的心中……
……
展开